鄱阳湖洪水记忆
2018-08-15凌翼编辑吴冠宇
◎ 文 | 凌翼 编辑 | 吴冠宇
鄱阳湖水系既是长江的支流,也是长江的蓄洪区,长江上游涨水,必然导致鄱阳湖水位上升。在洪水这个问题上,长江与鄱阳湖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上至大禹时代,下至今天,一代代华夏儿女在鄱阳湖边书写了与洪水搏斗的雄浑诗篇。可以说,治水一直伴随着鄱阳湖的历史,也伴随着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的历史。
赣抚平原灌区——岗前大渡槽 摄影/凌翼
1998年8月7日。江西九江长江城防堤西段发生决口,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先后出动101万人次,九江市民也自发加入抗洪抢险之中。 摄影/视觉中国
儿时的洪水记忆
我的老家在九岭山脉深处,属于鄱阳湖流域赣江水系锦江河系的上游。1973年大洪水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时才七八岁,平日里的河流很驯服,人能直接趟过去,连日暴雨后,只见水涨得漫过了堤岸,浸没了农田。上游一栋栋的木屋架被滔滔洪水卷走。大水汤汤中,还有竹、木、猪、牛,各种家什,甚至棺材都逐流而下……我站在高处,像看一场电影似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洪水退后,上游的人便到下游去寻找被洪水卷走的人……
大河涨水小河满。我家的那条河流自然是小河。现在小河满了,可想而知,大河的水位有多高。那年的鄱阳湖、长江同样也是满满当当的。
1973年的洪水是江西全省性大暴雨引起的。这次大水,从3月底开始,延续到7月上旬。暴雨过程强度大,历时长,分布广,为解放后所罕见。赣江、抚河、信河、乐安河水位迅速上涨。洪水来势汹汹,全省各地遭受了程度不一的大损失。《南昌县水利志》记载了触目惊心的灾害状况:先后溃决大小圩堤十二座,洪涝面积七十五万多亩,水稻绝收面积四十四万余亩,粮食减产三亿多斤,受灾人口五十八万余人,倒塌房屋一万余间,冲毁水利工程一百四十多座,损坏机电排灌设备一百五十五台……
南昌一县损失如此,那江西全省的损失可想而知是多么巨大了。
鄱阳历史水情
鄱阳湖水系既是长江的支流,也是长江的蓄洪区,长江上游涨水,必然导致鄱阳湖水位上升。在洪水这个问题上,长江与鄱阳湖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历史上的洪灾无数,除了尧、舜、禹时代外,长江洪灾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汉代。据《汉书·高后记》载:汉高后吕雉三年(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汉水溢,流民四千余家”。仅五年时间,继而又发生第二场洪灾,“夏,江水、汉水溢,流万余家”。这次洪水,受灾面更广。要知道,汉初人口并不繁盛,以豫章郡为例,人口仅有三十五万余人。《汉书》记录的灾情是相当严重的。
之后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关于长江洪水的记载。而民国时期,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愈演愈烈,达到了三年两遇的境地。1931年至1949年十八年时间,较大洪水就达五次之多。新中国成立后,长江又发生了1954年、1998年两场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
1998年洪水,是仅次于1954年的长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这次洪水,仍然肇始于中游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的连续暴雨,引发主要支流出现最大洪峰流量。在这次洪水中,江西九江长江干堤和鄱阳湖地区是全国抗洪形势最严峻、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历史记载,从西汉到清末的两千一百多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有的朝代洪灾频率达四五年一次。纵观历史,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而与之紧密相关的鄱阳湖,洪灾次数竟比长江流域还多。据载,从唐代中期大历七年(772年)始至1999年,长达约一千二百年的时间,鄱阳湖流域就发生了洪灾207次,其中唐代中后期6次,宋代23次,元代14次,明代45次,清代70次,民国19次,新中国28次。
旱涝急转同样威胁着人民的生活,鄱阳湖地区有记载的旱灾达110次之多。其中,南北朝3次,唐朝6次,宋朝20次,元朝1次,明朝35次,清朝26次,民国5次。除去洪、旱灾年,真正所谓风调雨顺的年景就不多了。
鄱阳治水始于禹疏九江
中华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与洪水搏斗的历史,上至大禹时代,下至今天,治水伴随着中国历史,一代代华夏儿女在大地上书写了与洪水搏斗的雄浑诗篇。
大禹治水十三年,足迹遍布九州大地。至今,有关大禹的遗迹和纪念建筑遍及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十多个省。
鄱阳湖也有。从古文献可知,长江出武穴后,江水呈分汊水系,蔓延东流,典籍中出现的“九江孔殷”、“禹疏九江”等语,明确表述了大禹曾对九江的分汊河道进行疏导整治。在鄱阳湖入江水道的鞋山上就有禹王崖;鄱阳湖畔的庐山,还有禹王谷。这些都是大禹亲临鄱阳湖的见证。
赣抚平原灌区——焦石拦河枢纽 摄影/凌翼
司马迁曾步大禹足迹,登庐山汉阳峰顶,看大禹治理过的山川大地,令他心旷神怡,他在《史记》中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据《水经注》记载,在庐山南,有一巨石叫上霄石,高大挺拔,与霄汉连接。在上霄石的南面,大禹刻石记其治水的数据。郦道元的时代还能见到刻石上的字。
关于庐山上霄峰大禹刻石之事,明代陈继儒在《珍珠船》中也记载了这件事,他写道:“庐山有上霄峰,可千仞,上有石迹,云夏禹治水时泊舟之所。凿石为窍,缆舟其上。有摩崖碑,皆科斗文字,隐隐可见。”在高可千仞的上霄峰上系舟,然后摩崖刻碑,可见当时洪水的涨势,已经漫过了庐山几重山岳。
大禹疏九江,到底疏浚的是哪一段?上霄峰记载的丈尺里数也已化入风烟之中。
在湖口县史志办,潘柏金先生跟我聊到石钟山在大禹时代有一道山埂,大禹治水就是将这道山埂凿通,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模样。
当时的江西赣江水系,由南到北,流经湖口石钟山时,被一道与庐山余脉连接的山埂阻塞,形成一个巨大的堰塞湖。湖口是大江大湖关隘,南有五江奔涌,北有彭蠡荡漾。只有凿通石钟山这道山埂,就能使江西大地变成良田万顷的鱼米之乡。
大禹率领三苗人民开始了凿山疏浚的伟大工程。
我们知道,那个时代没有挖土机,没有火药,没有钢钎,要如何挖掉这座横亘在面前的山梁。他们就地取材,从长江和彭蠡湖里捕捞大量的鱼——湖滩上到处是炼制鱼油的坩埚,烟火四起,日夜不息。
鱼油是比炸药更有效的开山材料。三苗人民听命于大禹,将鱼油浇布于岩石层。鱼油见石缝就钻,见窟窿就囤积起来,整座石山顿时吸饱了鱼油而变得油光发亮。再将篾火投入石山,一时间熊熊火焰遮天盖地,烧得石头如炮轰鸣,山石炸裂声此起彼伏……
如此经年累月地反复开凿,一座阻梗在赣江水系的山梁就这样被铲除。水道变得通畅,向着长江汇去。从前淹没的大地现出了平原,成为人民种植五谷的家园。
治水最终是要人水和谐
新中国建立以后,防汛抗旱同样也是人民政府的头等大事。建水库看起来是堵水,但同时具备疏浚的功能,蓄丰补枯、调洪错峰,是保护水资源,减轻洪涝、干旱最有效途径。水库既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具有调节河川径流、防洪、供水、灌溉、发电、养殖、航运、旅游、改善环境等功能。
赣抚平原灌区——抚支故道 十里荷香 摄影/凌翼
赣抚平原灌区——航拍 摄影/凌翼
有了这些水库,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历史问题。即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暴增,自然灾害十分频繁,但因为水库工程构筑了第一道生命防线,可以说一般的洪涝、干旱之年,基本无大灾。即便像九八年大洪水这样特大洪水,鄱阳湖流域的水库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减轻了受灾面的扩大。水库为防汛抗旱和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鄱阳湖西岸,我走访南昌县时,有幸认识了“水利人”黄本香先生。谈到水利,他巨大的热忱让我感受到水利人的豪爽。
黄本香曾担任南昌县水利局局长14年之久,对水利方面的事可谓了如指掌。老局长襟怀坦荡,跟我谈到水利时浑身是劲。他告诉我,南昌县的水利工程总结起来称为“三命工程”——即活命,灌溉工程;养命,排涝工程;保命,圩堤工程。
活命工程,是针对干旱之年,不受旱灾的侵害,不看老天脸色,年年都能丰收,这就需要做好灌溉工程;养命工程,是针对洪灾之年,不受内涝的侵害,能够及时把内涝排到堤外去,保证农业生产不受影响;保命工程,就是将圩堤以外的江湖之水堵在堤外,不溃决,不渗漏,方能使圩堤内人民生命财产得到安全保证。
鄱阳湖流域的治水,是从筑堤开始的。按照黄本香老局长的话说,筑堤就是修筑保命工程。只有保住了命才能活命,才能养命。古代的保命工程,是粗放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修筑的圩堤大多低矮单薄,大水一来,就自动倒塌,造成水患连年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三命工程”,只能说是不健全,不完善的。那时的活命、养命工程,主要靠半机械化的龙骨水车、水转筒车、唧筒等灌溉和排涝,但遇见大洪水、大旱之年,这些工具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在鄱阳湖,真正卓有成效的水利建设还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
“江西有个‘都江堰’!”从老水利局长黄本香口中得知这一信息,我十分惊奇。
江西从1958年5月就动工兴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1960年初步建成受益。这个工程就是赣抚平原水利综合开发工程,也称“赣抚平原灌溉区”。
全灌区现有焦石拦河坝、箭港分洪闸、岗前渡槽、天王渡船闸等十五座大型主体建筑物及三千六百余座中小型建筑物,还开挖了东、西总干及七条干渠,总长二百五十多公里的人工渠;斗渠以上渠道五百三十四条,总长一千六百七十四公里;开挖排渍道七条,围堵河港湖汊二十四处;排除内涝七七十万亩;堵支并圩后,开垦湖滩州地二十六万亩;缩短防洪堤线四百八十五公里……
赣抚平原灌区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排涝、航运、发电、养殖和城市供水的大型综合开发水利工程,也是长江以南最大的引水灌区。灌区位于江西中部偏北的赣江和抚河下游的三角洲平原地带,西北边缘有赣江环流,东北边缘有鄱阳湖环绕,区内有抚河干支流及清丰山溪水道交织分布。整个水利工程围绕赣抚平原上一百二十万亩农田进行整体设计。工程涉及南昌、进贤、临川、丰城四个县区,南昌县占灌溉区的一半,为六十万亩。
奔跑在红旗大堤、长乐联圩上,这些圩堤就是老局长黄本香口中的“保命工程”。
水利不兴,民无宁日,县无宁日,堤防建设是治水兴县的关键。就在九八抗洪中,鄱阳湖周边各县堤防纷纷溃决之时,南昌县的千里堤防却巍然挺立,没有发生一处漫决和溃决,这不能不说是奇迹!
“堤外的洪水有大堤抵御,那堤内洪涝怎么办呢?”我问黄老局长。
他不慌不忙,领着我参观了红旗大泵站等排灌设备,原来堤内洪涝就靠这些排灌设备将水排到堤外的。
南昌县共有电力排灌站五百余座。红旗大泵站,是圩堤内最大排水站,装机三台,单机一千六百千瓦,总容量四千八百千瓦,设计排水流量每秒达六十三立方米。排涝区涵盖四镇一场,排涝耕地面积二十七万亩,集雨面积二百八十余平方公里,受益人口三十余万人。
鄱阳湖小景 摄影/纪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