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弋阳子弟遍天下

2018-08-15凌翼手绘叶沁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18年7期
关键词:鄱阳湖戏台唱腔

◎ 文 | 凌翼 手绘 | 叶沁 编辑 | 吴冠宇

弋阳腔作为唱腔艺术,它扎根于弋阳,以信州人文为底色,融入深厚的江右文化大背景,成为唱腔艺术的参天大树。它质朴而不粗率,激情澎湃,汪洋恣意,强烈的冲击力,如雷电行走于空中,震撼着广大戏迷的灵魂。

弋阳腔表演 摄影/东方IC

戏曲是鄱阳湖文化的组成部分。唱戏离不开戏台。饶河水系的乐平市,被誉于“中国古戏台之乡”,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戏台400多座。这些古戏台历经风雨,却仍然煜煜生辉,矗立在乡村显赫的地方。

戏班子走村串镇,每逢宗祠活动、大户人家的红白喜事等,都有他们的影子。一般,商业场所也是戏班子活跃的地方。尤其是古代的鄱阳湖两岸,到处是码头,商业异常繁华,戏班子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娱乐内容。

那时的鄱阳湖沿岸到处是唱词婉转的呢喃,与流水一样生生不息。有聚会的地方,就有舞台。有舞台的地方,就有一幕幕大戏上演。戏曲与湖水相互辉映,唱腔灌制在湖水中,流传千年。这些声腔各异的戏曲,在鄱阳湖区域保留至今的有饶河戏、西河戏、青阳腔、南昌采茶戏等。

但在鄱阳湖流域的信江畔,有一个弋阳县,这里的人们不知在何年开始盛行“吃开口饭”,而且曾一度发展壮大到“弋 阳子弟遍天下”的盛景。

这些“吃开口饭”的人们,将浙江南戏移植到弋阳境内,无拘无束地自由发挥,从而形成与海盐、余姚、昆山诸腔分庭抗礼的“弋阳腔”。

弋阳腔表演 摄影/东方IC

《红楼梦》十九回中写到宁国府贾珍请众人看戏:“谁想贾珍这边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等类的戏文,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这四出戏都是弋阳腔的传统剧目。阅至第二十二回,贾母替宝钗庆生演戏,在“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的小戏,昆弋两腔皆有”。这里的“昆弋两腔皆有”,就是指昆山腔和弋阳腔。

戏曲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是有闲阶层娱乐的产物。点戏如点歌,点一出,戏班子就演一出。康乾盛世之时,各路戏班进京,其中弋阳腔和昆山腔为戏曲主流,在皇室和士大夫府第间流行。

提到弋阳腔,绕不开南宋时就已在弋阳出现的目连戏。目连戏以因果轮回的思想表达普通民众的信仰。当时鄱阳湖地区寺庙遍布,弋阳更有南岩寺凿石雕像,当地人们对佛教故事耳熟能详。目连戏为弋阳腔的诞生及发展培植了海量粉丝。

弋阳腔由浙江南戏输送而来,结合弋阳已有的目连戏广泛传播的成功经验,突破方言土语和地域局限,与各地民歌、山歌、小调乃至道教音乐相结合,以其独特的艺术穿透力、亲和力,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和蓬勃生命力的唱腔艺术。

弋阳腔来自民间,其慷慨激越的唱腔与中国另一个著名唱腔——昆山腔的典雅婉转形成鲜明对照。弋阳腔本身具备“逢山开路,逢水搭桥”的功能,戏路十分广阔。明代徐渭,在其所著的《南词叙录》中提到:“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由此可知,明代流传的四大声腔之中,弋阳腔流布地域广阔,影响力大。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发展到鼎盛时期,举国戏台均有弋阳子弟的身影和高亢激越的唱腔。

明末清初,弋阳腔流传到北京,与当地语言结合而形成“弋腔”,也即后来所称“京腔”。到清乾隆年间,弋阳子弟携腔入京,涌现“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盛况。弋阳腔进入皇室戏台,编排出“昆弋大戏”供皇室大内观看。当时的音韵学家对皇室戏曲进行了审音定谱的规范,编纂出《新定十二律京腔谱》。“京腔”又称“北弋”,与昆曲同时占据中国戏曲舞台,有“南昆北弋”之称。

弋阳腔依托鄱阳湖水系,其流布和演变如水的晕染,由近而远向四面八方弥漫开来。向东发展,溯信江而上,沿着弋阳腔的发脉路线折回去,进入浙西,蕃衍出“义乌腔”;向北发展,顺信江而下进入鄱阳湖,深入到饶河流域,传播到乐平,而产生“乐平腔”。再由乐平弥漫到浮梁,进入安徽皖南徽州地带,演变为“徽州调”,在池州青阳演变为“青阳腔”(后“青阳腔”溯江而上,扎根湖口、都昌等鄱阳湖地区);向南发展,经武夷山脉,蔓延入福建、广东,引领当地地方戏的变革;向西发展,经南昌、萍乡入长沙蔓延入湖南、广西、贵州、云南,或经鄱阳湖伸入长江、汉水,流布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等地域,弋阳腔所到之处,都能很快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形成新的地方唱腔。

弋阳腔流布地域的广阔,与明代江西人口的大量迁徙不无关系。人口的大转移,势必将江西文化移植到迁居之地,弋阳腔也顺理成章地借人口迁徙的东风向这些地区辐射出去。迁徙自然凝结着痛苦,浓浓的思乡之情迟滞着他们的脚步,幸好有弋阳腔一路相伴相随,高亢激越的调门正好排解他们心中的愁绪。

此外,明代江右商帮的兴起,也是弋阳腔向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试看各地江右商帮兴建的江西会馆(万寿宫)之中,核心位置便是戏台。戏台是那时公共资源中必不可少的硬件。商帮们的步履何尝不是艰辛的,远离故土的惆怅和对家人的牵挂,纠结着他们的心灵,弋阳腔一如乡音撒向异域旅途,使他们脚下的路延伸向宽阔的远方。

更为重要的是,明代有“朝士半江西”之称,满朝文武多为江西士子,士大夫阶层皆喜看戏,在他们的带动和荐引下,弋阳腔自然传播得风生水起。明代军队驻防、调动,也促成了戏班和剧种的流传。如明代抗倭名将谭纶,既是杰出军事家,又是戏曲家,他的部队里就配置了随军文工团——戏班,部队驻扎时为将士演出,节目多是精忠报国,激励将士舍生报国的戏曲。

弋阳腔在北京、南京、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浙江、四川等十几个省市广为传播,剧目扩展到一百多种、曲牌四百多个,可谓空前绝后。自弋阳腔诞生之后,大江南北衍生出一个庞大的高腔体系,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中都有弋阳腔的血液。

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2004年4月,弋阳腔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2006年5月20日,弋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摄影/东方IC

弋阳腔作为唱腔艺术,它扎根于弋阳,以信州人文为底色,融入深厚的江右文化大背景,成为唱腔艺术的参天大树。它质朴而不粗率,激情澎湃,汪洋恣意,强烈的冲击力,如雷电行走于空中,震撼着广大戏迷的灵魂。

弋阳腔超强的生命力,在于其不受固定曲谱的规范和束缚,演唱者在实践中有充分的灵活性。它能入乡随俗,吸收土腔土调,丰富唱腔曲调,适应当地群众的欣赏习惯。这也正是弋阳腔每到一地便与当地方言、语音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地方戏剧种的原因。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弋阳腔,在时空中流连。在今天电视、网络和手机并举的时代,当我们耳畔传来铿锵锣鼓,慷慨激昂的唱腔中夹杂着众声相和的喧声时,若不知道这就是弋阳腔在大地上空的回响,会误认为一头撞进了明、清时代呢!

猜你喜欢

鄱阳湖戏台唱腔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