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子》成书年代再考
2018-08-15寇志强
寇志强
《尸子》成书年代再考
寇志强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尸子》本为先秦诸子著作之一,刘向《别录》与班固《汉书 · 艺文志》都著录为战国中前期尸佼所作,然该书中多有尸佼身后之信息,又与商鞅学派思想不合,必非尸佼所作,而当为战国末年的另一尸子所作。通过《尸子》与《吕氏春秋》的比较,可看出二者可对读之处颇多,且《尸子》又比《吕氏春秋》融合诸子百家程度更深,故应产生在《吕氏春秋》之后。通过对新发现一则《尸子》佚文的考辨,可得出《尸子》最终完成当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到三十四年(前213年)之间。
《尸子》;尸佼;《吕氏春秋》;成书年代
《尸子》本为先秦诸子著作之一,刘向《别录》与班固《汉书 · 艺文志》都著录为战国中前期尸佼所作,并云尸佼为商鞅之师,两人共同推动了秦国变法,尸佼在商鞅被车裂之后逃入蜀地,并在此撰成《尸子》一书,此说多为后人信从。原本《尸子》已在南宋末年亡佚,今本《尸子》乃清人惠栋、任兆麟、章宗源、孙星衍、汪继培等人辑佚而成,其中汪继培《尸子》辑本晚出,得以吸收众辑本之精华,成为最善之本。考之今本《尸子》(指汪辑本),该书多有尸佼身后之信息,非处于战国中前期尸佼所能道,又与尸佼志同道合的盟友商鞅之思想不合,与主导秦国变法的法家思想也多有矛盾,故拙作《〈尸子〉产生年代考》①认为尸佼并非今本《尸子》作者,而今本《尸子》当为另外一个尸子所作,其成书年代当在战国末年。晋李轨②《扬子法言注》曾提到另外一个尸子,其云:“叹其秦之无道也,时亦有寒者谓四皓隐居,尸子避地,斯皆清凉其身,不燠秦之汤火。”[1]244秦朝末年,秦始皇“焚《诗》《书》,坑儒士,以刀笔吏为师,制挟书之令。学者逃难,窜伏山林”[2]905,尸子与商山四皓避地隐居即在此时。此尸子活到秦朝末年,与今本《尸子》中多有战国末年的学说相合,而战国秦汉之间的学风本就是杂综百家,今本《尸子》亦是杂综百家,故拙作《〈尸子〉产生年代考》认为该尸子才可能是今本《尸子》的作者,而其产生年代当在秦庄襄王即位(前250年)之后,秦统一天下(前221年)之前。
在秦庄襄王即位之后到秦统一天下之前,有明确成书年代的诸子之作唯有《吕氏春秋》,巧合的是《尸子》和《吕氏春秋》都杂众家之长而用之,又有着极为相似的为学宗旨,此乃当时学术之风气,应非偶然。通过《尸子》与《吕氏春秋》的比较,笔者发现二书有许多语句可以对读,而在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程度上,《吕氏春秋》不如《尸子》,又尸子生活年代稍后于吕不韦,故笔者认为《尸子》当产生在《吕氏春秋》之后。另外笔者新发现一则《尸子》逸文,该文提及秦始皇登泰山,以此来断,《尸子》当最终完成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到三十四年(前213年)之间。
一、《尸子》产生在《吕氏春秋》之后考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门人所编。关于其成书年代,其《序意》提供了一些线索:“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3]273对于“维秦八年”,高诱主为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后人发现秦始皇八年并非“岁在涒滩”,而秦始皇六年(前241年)则刚好岁在涒滩,中间有两年之差,于是清人孙星衍提出“维秦八年”指秦灭周的第八年,即秦王政六年,此说更为合理,本文也主此说。通过《尸子》与成书于秦始皇六年的《吕氏春秋》的对比,发现二者有许多语句基本相同或相似,具有很明显的因袭关系,而在篇章结构上,《吕氏春秋》兼容百家的程度不如《尸子》,又尸子生活年代比吕不韦稍晚。综合考虑《尸子》应产生在《吕氏春秋》之后,双方可对读之处当为《尸子》因袭《吕氏春秋》。
(一)《尸子》与《吕氏春秋》在一些语句上可以对读
《尸子》与《吕氏春秋》都被《汉书 · 艺文志》列入杂家,班固把杂家定义为“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其所长也”[4]1742,今考之两书,皆“兼儒、墨,合名、法”,杂众家之长而用之,符合班固杂家之定义。其实两书不仅为学宗旨相似,在语句上也多有可以对读之处。据笔者统计,两书有10多处语句可以对读,限于篇幅,今举5例以示说明,如:
1. 《尸子 · 仁意》:是故尧为善而众美至焉,桀为非而众恶至焉。[5]25
《吕氏春秋 · 应同》: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3]287
2. 《尸子 · 仁意》:平地而注水,水流湿;均薪而施火,火从燥。[5]25
《吕氏春秋 · 应同》: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3]285
3. 《尸子 · 发蒙》:夫使众者,诏作则迟,分地则速,是何也?无所逃其罪也。言亦有地,不可不分也。君臣同地,则臣有所逃其罪矣。[5]17–18
《吕氏春秋 · 审分览》: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3]431
4. 《尸子》卷下第145条:厚积不登,高台不处,高室多阳,大室多阴,故皆不居。[5]81
《吕氏春秋 · 重已》: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3]22
5.《尸子 · 广泽》: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5]28
《吕氏春秋 · 不二》: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3]467
由以上5个例句的对比可以看出,二者语句多有相似之处,甚至有句子完全相同的,其他可对读之处多与此相似。按当时著书惯例,引用他书之文,或曰某子云,或直接引用,或以己意修改之后引用,而不注明来自何处,故以上5个例句虽文字稍异,但双方存在着因袭关系是可以肯定的。
《吕氏春秋》系吕不韦众多门客共同著成,而《尸子》则是一人所著③,那么双方的因袭关系有两种可能:一是《尸子》成书在前,吕不韦众多门客共同引用《尸子》之文;二是《吕氏春秋》成书在前,尸子引用《吕氏春秋》之文。若为第一种情况,则吕不韦门客身份复杂,各家各派都有,尸子在当时并没有多少名气,先秦诸子著作之中也从未提到过尸子,且古人引书也更喜欢借当时名人之言为自己著作增色,即《庄子》所谓的“重言”,因此众人共同引述当时毫无名气的《尸子》的可能性甚小。笔者认为第二种可能性较大,即《吕氏春秋》成书在前。又因吕不韦在《吕氏春秋》成书后将其悬挂在咸阳城门之上大力宣传,各国学者当有所耳闻,《尸子》成书在后,其引用当时影响力巨大的《吕氏春秋》也是合理的事情。另外吕不韦死于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而尸子和商山四皓避地隐居就是为了“不燠秦之汤火”,则其隐居至少当在秦朝颁布挟书令之后,即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后,其去世当更在其后。不管尸子去世是在秦末还是汉初,其生活年代稍后于吕不韦是可以肯定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尸子》与《吕氏春秋》相似之语句乃是《尸子》因袭《吕氏春秋》,而非《吕氏春秋》因袭《尸子》。
(二)从思想上看《尸子》比《吕氏春秋》融合各家程度更高
时下,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出现,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颇为流行,笔者赞同白奚所说“根据相似文句的比较来判断古籍年代的先后,是一种不大可靠的方法”[6]303的论断,故要判断两书成书年代之先后还必须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其思想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和时段性特征。《吕氏春秋》与《尸子》均成书于战国之末,其时伴随着政治上即将统一,学术统一也渐渐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吕氏春秋》与《尸子》都产生在此一时期,且尸子之生活年代后于吕不韦,因而在融合各家思想方面,《尸子》也比《吕氏春秋》走得更远。
《吕氏春秋》全文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而每一纪、览、论又有若干篇小文章组成,每篇小文章都可视为独立的一篇文章,而全书又按一定的思想原则编成一个整体。然若细化到每一篇独立的小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也即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而这个主题通常为某一家的学说。以首篇《孟春纪》为例,第一篇为《孟春》,讲孟春之月的王政教令思想,乃阴阳家思想;第二篇为《本生》,讲全生思想,乃道家思想;第三篇为《重己》,讲养性思想,亦属于道家思想;第四篇为《贵公》,讲为公去私思想,乃墨家思想;第五篇为《去私》,亦讲为公去私思想,乃墨家思想。由《孟春纪》这一组文章可看出,《吕氏春秋》一篇小文章一般只讲一种思想,很少会在一篇文章中融合几家思想,而全书其他各纪、览、论均如此,这也是《吕氏春秋》的一个特点。
如果说《吕氏春秋》成于众手,各家学说在其书中尚有“拼盘”的痕迹,那么《尸子》则为我们研究战国末年的诸子学说融合现象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文本。《尸子》为尸子一人所著,其兼采百家的为学大纲不仅表现在全书吸收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各家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每一个小篇章中,每个小篇章中处处都可见各家学说融合之痕迹,如《尸子 · 分》云:
天地生万物,圣人裁之。裁物以制分,便事以立官。君臣、父子、上下、长幼、贵贱、亲疏,皆得其分。曰:治爱得分曰仁,施得分曰义,虑得分曰智,动得分曰适,言得分曰信,皆得其分,而后为成人。明王之治民也,事少而功立,身逸而国治,言寡而令行。事少而功多,守要也;身逸而国治,用贤也;言寡而令行,正名也。君人者,苟能正名,愚智尽情,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民莫不敬。周公之治天下也,酒肉不撤于前,钟鼓不解于悬。听乐而国治,劳无事焉;饮酒而贤举,智无事焉;自为而民富,仁无事焉。知此道也者,众贤为役,愚智尽情矣。[5]14–15
此一段文字之中,“君臣、父子、上下、长幼、贵贱、亲疏,皆得其分”与“仁、义、智、信”都属于儒家伦理纲常,“事少而功立,身逸而国治,言寡而令行”符合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反映的是黄老之学的“刑名法术”思想,“用贤”反映墨家“尚贤”的思想,“正名”则反映名家的思想。由此一段可看出,尸子并不囿于一篇文章中只用一种学说,而是打破藩篱,百家之学凡能为我所用者皆拿来为我所用。类似的例子在《尸子》中仍有很多,由此可看出《尸子》一书中各家思想似乎已经得到整合,并在一篇文章中融为一体。由《吕氏春秋》中各家思想被“拼盘”到一起,到《尸子》中各家思想的藩篱已被打破并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尸子》融合各家的程度应较《吕氏春秋》为高。
(三)从为学宗旨上看《尸子》隐约对《吕氏春秋》统一学术的主旨提出批评
经过一百多年的学术争鸣,至战国末年,诸子百家中出现了对各家学说进行批评总结的作品,今可见此类文章主要有4篇,即《荀子 · 非十二子》《庄子 · 天下》《吕氏春秋 · 不二》《尸子 · 广泽》。在这4篇之中,《荀子 · 非十二子》与《庄子 · 天下》的作者站在本学派的立场上对其他各家学说进行批评,并进一步认为本学派的思想才是最高明的思想,才合乎大道,如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了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12人的思想,认为他们的思想都“欺惑愚众”,未达到大道的境界;《庄子 · 天下》篇的作者也站在本学派的立场上对各家学说进行点评,认为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惠施等人的学说都未达到道的最高境界,只有庄周思想才是臻于完美的学说,是最合乎大道的学说。《吕氏春秋 · 不二》与《尸子 · 广泽》的作者已经跳出了门派之争的藩篱,以一种更高的姿态对先秦学术进行总结,如《吕氏春秋 · 不二》篇云: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3]467–468
此时天下统一在即,伴随着政治上的统一,《不二》篇的作者也希望政府在学术上进行统一。百家之学者各有所贵,如老耽贵柔,孔子贵仁等,若不在学术上进行统一,统一后的国家也很难统一民众的思想。“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3]468作者意识到只有统一民众思想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才能使愚智工拙者皆尽其力,非如此则国家必然得不到很好的治理。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嬴政下令焚烧列国史书及民间《诗》《书》、百家语,并规定欲有学法令者必须“以吏为师”,毫无疑问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与《吕氏春秋》所代表的官方立场不同,尸子属于民间学者,其思想与《吕氏春秋》稍有差异,其《广泽》篇云:
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已,皆弇于私也。天、帝、皇、后、辟、公、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冢、晊、昄,皆大也,十有余名而实一也。若使兼、公、虚、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5]28
首先采用某子贵某的句法,与《吕氏春秋》完全一致,由此也可看出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因袭关系;其次云“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已,皆弇于私也”,认为百家之相非已历数世,其皆囿于偏见,此一语道破百家相争之缘由;最后云“若使兼、公、虚、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认为百家所贵之思想如兼、公、虚、衷、平易、别囿等,只不过是异名同实,其精神实质是统一的,若把这几个词用“一实”统一起来,百家便无须相争。通过对尸子此文的细细品读,可发现尸子此语隐约有反对政府统一学术的意味。
综上所述,战国末年,伴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学术也逐渐在融合中走向统一,《吕氏春秋》与《尸子》等杂家著作的产生便是这一学术趋势的反映,故二者相似之处甚多。尸子生活年代稍后于吕不韦,其书融合各家程度也较《吕氏春秋》为高,其书之产生应该在《吕氏春秋》之后,而其书无论语句还是篇章结构、思想倾向等,都在较大程度上借鉴了《吕氏春秋》。
二、《尸子》佚文提及秦始皇登泰山
《尸子》一书于南宋末年亡佚,幸而该书为南宋之前各种类书、古注所引,故而保存了较多材料。清人汪继培《尸子》辑本校对精审,编排合理,为今《尸子》各辑本中最善之本。然个人能力终究有限,汪辑本《尸子》亦如此,除其辑本外,仍有一些《尸子》佚文存世④,其中有一条对判定《尸子》成书年代极为关键。《尸子》云:“泰山上有三峰,东曰日观,鸡鸣时见日出;西曰秦观,可望长安,始皇登此西望,故名;又西曰越观,可望会稽,一名月观,以与日观相对。”[7]185–186泰山是名山,相传自古以来受命帝王均要封禅泰山,春秋时期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便欲封禅泰山,后在管仲的劝谏之下没有成行。泰山本属齐国疆界,秦灭齐后秦始皇才有机会封禅泰山。此文提及秦始皇登泰山,而据《史记 ·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第一次登泰山在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当时秦始皇正在东巡途中,“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8]311。《尸子》提及秦始皇登泰山西望,则其成文当在此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议开始焚烧“诗、书、百家语”,之后又颁布“挟书令”,私藏“诗、书、百家语”者皆弃市,则此时尸子已不可能再继续著书。由此可知,《尸子》全书最后完成当在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之间,而这则材料也是《尸子》成书晚于《吕氏春秋》的另一个有力证据。
综上所述,《尸子》与其他先秦诸子著作一样,是其一生著述的汇编,并非成于一时,然其多篇文章中的语句、思想都与《吕氏春秋》存在因袭关系,故笔者认为该书大部分篇章当产生在《吕氏春秋》之后。另外此条佚文提及秦始皇封禅泰山,故其最终完成当在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而其成书的下限当在秦始皇焚书的当年,即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
注释:
①具体可参见拙作《〈尸子〉成书年代考》,载《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②李轨,史书无传,仅知其字弘范,东晋中期人,官至东晋尚书郎、都亭侯。据《隋书 · 经籍志》《旧唐书 · 经籍志》及《经典释文》可知其著作有《周易音》《尚书音》《诗音》《周礼音》《仪礼音》《礼记音》《春秋左传音》《春秋公羊音》《老子音》《庄子音》《二京赋音》《二都赋音》《扬子法言注》《泰始起居注》《泰宁起居注》《咸和起居注》《齐都赋》等,由此可知李轨必当时一鸿儒。李轨《扬子法言注》乃在西汉侯芭、东汉宋衷的《法言注》基础上撰成,该材料极有可能来源于侯、宋二人。侯、宋二人之注早已亡佚,李轨云尸子与商山四皓一起在秦末隐居
③按:战国中前期之书籍多非一人所作,而是一个学派著作的汇编,如《墨子》《孟子》《管子》等,然战国末年个人著书立说之观念渐强,许多学者都是借一己之著作而名满天下,如韩非等。《尸子》产生在战国末年,而尸子又非知名学者,不闻其在各国担任官职,与其一起隐居的四皓也不闻有弟子,推测尸子也未必有弟子,故《尸子》一书当是其一人所作。
④具体可参见拙作《汪继培辑本〈尸子〉补遗》,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6年第2期。
[1] 汪荣宝.法言义疏[M]//新编诸子集成.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新编诸子集成.梁冠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尸佼.尸子[M].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白奚.郭店楚简与战国黄老思想[M]//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7] 许梿.六朝文絜笺注[M]//续修四库全书:第16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责任编辑 杨宁〕
2017-09-12
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16-1241)
寇志强(1988―),男,河南许昌人,博士研究生。
B229.1
A
1006–5261(2018)01–00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