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人人都在夸的新片,戳中了人的痛点
——评电影《我不是药神》
2018-08-15鱼叔
文_鱼叔
影片中徐峥饰演的程勇,原本只是个卖印度神油的小贩,日子得过且过,并不顺心。先是老婆被自己打跑了,然后一周只能见一次的儿子又要跟着后爸去国外发展;老爹血管瘤急着做手术,可神油卖不出,连房租水电都交不起。哪儿哪儿都需要钱。
一天,一个叫吕受益(王传君饰)的神秘男子来找程勇,想托他从印度代购一款药。吕受益是慢粒白血病人,一种血液癌症,需要长期服用抗癌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正版药“瑞士格列宁”一瓶的售价高达近四万人民币,普通人家根本供应不起。吃不起药,就只能等死。
在印度有一款仿制药“印度格列宁”,本土售价只要两千人民币,药效基本无异,价格却只有1/20。
但“印度格列宁”在中国境内是禁止销售的。药品走私被抓,是要判刑的。可是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程勇还是成为了一名“药贩子”。
他拿到了“印度格列宁”的独家代理权,在国内售价五千一瓶。对程勇而言,他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对广大慢粒白血病人而言,他们拥有了活下去的机会。病友们纷纷给程勇送锦旗,称其为“药神”。
随着程勇与慢粒白血病人的深入接触,他意识到了他售卖的不仅仅是药品,更是这些待死者活下去的希望。
终于,当警察开始查封“印度格列宁”,断这些病患的命路时,程勇决定展开一场救赎……
这部影片的表演相当值得点赞。所有演员的演技都在线,更有好几个“演技爆炸”的闪光点。哪怕是群演都没有拖后腿的。
徐峥可以说是贡献了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一次演绎,完全融入了角色。配角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周一围饰演的警察,始终在执法与人道中纠结,几个抽烟镜头可以列入本年度最帅荧幕片段。王传君,明明是俊秀小生,却总爱演些怪诞的角色,上海味抓得特别准,尤其吃散伙饭的一场戏可以专门截出来重点表扬。不过最令人惊喜的是章宇,在片中饰演一位慢粒白血病人,因不想拖累家人而独自在上海生存。
尽管影片开头特意强调了本片乃艺术创作,但其实所有人都清楚,程勇的原型,正是取材于当年热议的“陆勇案”。影片中程勇是一个纯粹的药贩子,但现实中的陆勇也是一名病患。
2002年,陆勇被查出患有慢粒性白血病。当时瑞士进口的正版抗癌药“格列卫”每盒(一个月用量)的售价需2.35万元。
在服用了两年的正版药后,陆勇已经花去60万元,深感经济压力。2004年,他在网上搜索到日本有一种仿制药,托人从日本购买了“印度格列宁”,价格只有原版药的1/8,一个疗程折合人民币不到4000元。之后他开始直接从印度购买,最低售价只有200多块。
在自己服用后,陆勇自认“印度格列宁”与正版药药效相同,之后他便通过QQ群等方式向其他病友推荐,托他代购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4年7月22日,湖南省沅江市检察院以涉嫌销售假药罪对陆勇提起公诉。但戏剧性的是,上百名白血病患者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陆勇免予刑事处罚。
2015年1月27日,检察院发布《对陆勇决定不起诉的释法说理书》,判定陆勇的行为是买方行为,并且是白血病患者群体购买药品整体行为中的组成行为,因此不构成销售假药罪,撤回起诉。
此案当时备受舆论关注,陆勇被捧上“救世英雄”的高度,被封为“药侠”。今天陆勇的微博名也依然在用这个称号。
《我不是药神》催泪,但绝不是空煽情,它戳中的正是每个人的痛点——看病难,看病贵。
谁能保证这一辈子自己和家人不生病呢?一旦遇上大病,动辄上万的高昂医药费让普通人家根本无力承担。一人生病,全家拖垮,这话真不是危言耸听。
年初那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大家或许还记忆犹新。除了意识到流感的严重性外,笔者惊讶的是,哪怕是一个看起来富足的中产阶级也可能在短短几天里因病致贫。
为看病倾家荡产,这样的悲剧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法与情也从来不是完美的天平,复杂的现实需要掌权执法者在处理问题时有更多的考量。
影片中有个场景非常动情,一个慢粒白血病老太太对警察说:“领导,我求求你,别再查‘假药’了行么。这药假不假,我们这些吃的人还不知道么?
我吃了三年正版药,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可你们非说这是‘假药’。不吃药,我们就只能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他们不是在保药贩子,他们是在保命。说到底,大家只是想有尊严地活下去。如果都吃得起正版格列卫,谁又会选择印度仿制药呢?
有病没有药是天灾,有药买不起是人祸。这是一名湖南慢粒病人去省委要求格列卫入保的时候说的话。
尽管今天部分省市已经将格列卫及其仿制药纳入医保,但绝大部分省市的病人依然面临自费压力。
更别提还有更多潜在的医疗问题:医疗资源不足、医患关系紧张、专业人才欠缺……前段时间的血库不足问题也引发过媒体的报道。但后续如何?往往是不了了之。
我们不能妄求中国的医疗现状一夜赶英超美,但愿能如程勇在法庭上所说那般: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