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预防与中医临床分析
2018-08-15李旭餍
李旭餍
(李旭餍卫生室,河北 沧州 062550)
1 心脑血管疾病形成原因及呈现特点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患者开始呈年轻化趋势。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情绪紧张、吸烟、过量饮酒、摄入脂肪过多、缺乏运动、环境污染加剧等,这些因素累积都可能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减慢、血黏度升高,直接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5高、3低、1多的特点。5高指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复发率高、治疗费高,3低指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疗达标率低,1多指并发症多。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远高于肿瘤和其它疾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心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2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预防是我们远离疾病的最好手段之一。治未病不治已病,一直是我国中医行业所遵守的原则。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而言,其必须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做好预防工作,尽可能降低发病率。
2.1 控制血压
高血压属于非传染性慢性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症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仅有感冒样变化,更易被患者忽视,可以称之为“隐形杀手”。血压异常会增加脑血栓、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的患病风险。因此日常的血压控制显得极为必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定时测量血压,保证其能够持续处于正常值;②合理膳食,控制高糖、高脂、高钠食物的摄入;③结合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适量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生成,强身健体;④自我减压,戒烟戒酒,选择正确的、健康的方式释放心理压力,放松神经;⑤遵医嘱服用药物,切忌自我诊治,血压波动幅度过大时应及时就医。
2.2 纠正血脂异常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堵塞和血栓梗塞,而血脂异常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病源。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三者超标,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即人们常说的“三高一低”,使多余脂质沉积在血管,造成血液粘稠、血瘀沉积,进而会堵塞血管,引起供血障碍、造成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预防:①血脂异常造成的血栓问题多发于冬季,脑中风问题多发于夏季,应保持生活环境舒适,避免脑血管不断收缩、舒张,出现脑部循环障碍。②平时多饮热水,或者绿茶,绿茶具有很好的分解油脂,调节血脂的功效。③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鱼及豆制品的摄入量,可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调节血脂,能够预防动脉硬化。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④进行血脂与血糖检测,糖尿病同样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2.3 保持正确生活习惯
心脑血管病的有效预防还应从日常生活习惯方面加以重视。科学的作息时间、充足与高质量的睡眠、工作与休息的劳逸结合、定期适量的运动、戒烟戒酒、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维持乐观心态保障情绪稳定等,都可以有效保证身体机能的正常工作,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手段
3.1 心脑血管疾病分型
从中医角度,心脑血管疾病分型一般为以下几种:①脾胃虚弱,导致气虚血瘀、血管硬化;②肝阳上亢、肝火旺,导致血压升高;③心肾衰老导致血液粘稠,形成血栓;④肺气虚弱导致痰饮淤结、血流不畅。
3.2 中医辩证施治-以高血压和心脏病为例
西医惯常以"病症"为目标,施以药物进行控制。而中医更注重人的整体性,以“审证求因”进行辩证治疗。
针对高血压,西医关注点在血压的监测值,通过药物来直接降低血压,但由此有可能导致血压过低而脑供血不足、加重肾脏负担等问题,引起其它并发症。而中医目的是改善由高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并从根本上探究病源,气虚则血瘀,气可以生血、行血、统血,血可以载气运行。通过补肾、疏肝理气可以改变血液流速和恢复血管弹性,从根本上调节血压。
针对心脏病的治疗,中医认为重在活血通络,打通血液与心脏的健康通道,让心脏充满动力是关键。心脏病病因一般为心血虚损,后气滞血瘀阻其经脉而病变,结合实际病症,采用养心补血行气、活血化瘀等适宜治疗手段,可有效缓解心痛、心梗等症状。
4 结 语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重在预防,我们必须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保障自身的健康与社会的稳定。中医治未病,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进一步体现出其优势,应大力发展中医特色疗法,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让更多的患者能从中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