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阳县常见桑树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18-08-14杨大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桑树病害防治

杨大平

摘要 桑叶是蚕桑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桑树病害常导致桑树抗病力下降,桑树长势弱,树龄缩短,生长发育不良,桑叶产量降低,品质变劣,进而影响养蚕数量。本文总结了元阳县片区内3种常见桑树病害的病害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以期为当地蚕桑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桑树;病害;发生;防治; 云南元阳

中图分类号 S88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1-0126-01

元阳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地连绵,无一平川,常年雨水多,湿度大,温差大,低温高湿,阴雨连绵。受气候条件影响,当地桑树病害普遍发生。近年来,元阳县片区桑树病害呈大发生趋势,部分桑田发病极严重,损失达到80%以上,严重影响了蚕农的生产效益和养蚕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不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桑树病害进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桑褐斑病

1.1 病害症状

桑褐斑病俗称烂叶病、焦斑病。病斑可发生于桑叶正背两面,初期呈水渍状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多角形[1]。病斑轮廓明显,内部为淡褐色,边缘为暗褐色,其上环生粉质块状分生孢子,呈微红色或白色。干燥时病斑中部常开裂,或融合成大病斑,后叶片焦枯、脱落;湿润时病斑吸水腐烂穿孔,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桑叶成片腐烂、脱落[2]。

1.2 发病规律

桑褐斑病属真菌病害。病原物分生孢子属粘隔孢胞,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在未腐烂的病叶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在梢部病疤上越冬,翌年春暖越冬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经风雨或昆虫传播至桑叶上并从气孔入侵[3]。元阳片区7—9月是桑褐斑病发生危害的高峰时期,特别是在遇低温多湿、阴雨连绵、日照不充足的情况下发病较严重。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一是及时清除病原。桑叶感病后,应立即组织蚕农摘除病叶,并集中处理(深埋或作堆肥),以免病原进一步扩散。二是加强桑园管理。雨季低洼桑园及时开沟排水,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适时冬耕,翻埋病叶,减少菌源。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减轻发病[4]。

1.3.2 药物防治。夏季桑园10%~20%叶片上有发病症状时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隔10 d后再用药1次[5]。发病严重的桑园,可在晚秋养蚕结束后喷0.6%~0.7%波尔多液;春季桑树发芽前全面喷洒4~5°Bé石灰硫磺合剂1~2次,以杀灭病菌。

2 桑疫病

2.1 病害症状

桑疫病俗称烂头病,主要以桑树新梢和嫩叶受害,有缩叶型和黑枯型2种类型。缩叶型桑疫病,发生在嫩梢或嫩叶上,侧叶散生油渍状圆形病斑,病斑逐步扩大为黄褐色[6]。周围梢褪绿变黄,随嫩叶长大,病斑坏死穿孔、叶片缩皱,进而脱落,常在叶背的叶脉形成病斑,初呈黄褐色,最后变黑,导致叶面反卷。黑枯型桑疫病,叶片呈褪绿转黄的不规则多角形病斑,新梢烂头,并向枝条中下部蔓延[2]。在枝条表面形成稍隆起的点线状黑褐色病斑,粗细不等。

2.2 发病规律

桑疫病属细菌病害。病菌在桑树枝条、冬芽活组织以及土壤中的腐残枝上越冬。翌年春暖后病原细菌大量繁殖,侵染新萌发的芽和叶[4-5],造成芽叶发病,成为早春初侵染源。当温度、湿度适宜时病斑部溢出菌脓,经昆虫、风雨、枝叶等接触后传染到嫩梢或嫩叶上,从气孔或伤口侵入进行再侵染[2,6]。高温多湿、多风雨的季节利于桑疫病的发生。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偏施或过施氮肥发病重。

2.3 防治方法

2.3.1 農业防治。一是杜绝病源。发病初期,剪除少量病叶、病梢,并带出园外烧毁。冬季剪去病梢,春季发芽及夏伐后及时剪去病枝、病芽。二是加强桑园管理。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桑园气候条件,不偏施氮肥,防止桑叶徒长。

2.3.2 药物防治。发病早期,先剪除病叶、病梢,再喷药防治。喷施土霉素1 200~1 800片/hm2进行防治,隔4~5 d再喷1次,连喷2次;或用15%链霉素与1.5%土霉素混合液的500倍液对嫩梢叶进行喷雾防治,隔7~10 d再喷1次;或用农用链霉素喷施,3~5 d连续喷施2次;或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同时用其500倍液灌根防治[2]。

3 桑里白粉病

3.1 病害症状

桑里白粉病又称白粉病、白背病。发病初期,有白色细小霉斑散生在中下部老叶背面,后逐渐扩大,甚至连接成片。霉斑表面是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呈粉状。后期在白色斑上出现闭囊壳[3],呈黄色小粒状,并由黄色转橙红色再变褐色,最后呈黑色时,白色粉霉消失[5]。

3.2 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果在桑树干或病叶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散出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至桑叶上侵入,经8~10 d潜育产生白色病斑[2,4],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至晚秋形成闭囊壳越冬。在温度22~24 ℃、相对湿度30%~100%的条件下孢子均能发芽,以相对湿度为70%~80%时最利于发病,病菌繁殖快,最易流行。元阳片区常年温差大,气温低,雨水多,通风透光差,极易发病。枝条中下部老叶比枝条上部嫩叶发病重。

3.3 防治方法

3.3.1 农业防治。一是保持桑园清洁。秋、冬季清理地面落叶、残叶用于沤制堆肥。二是合理采叶。密植桑园要多次采叶。防止桑叶老化,改善桑园通风透光条件。三是科学施肥。加强肥培管理,夏伐后施足夏肥,增施钾肥[3-4],提倡施用桑树专用肥。早施秋肥,配施钾肥,延迟桑叶硬化。

3.3.2 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全面喷洒70%托布津1 000~1 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隔10~15 d再喷1次。夏伐后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5 °Bé石硫合剂对树体进行消毒[2,6]。

4 结语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因地制宜,科学防治桑树病害。加大力度控制病害的蔓延,把防病工作落到实处,以实现蚕产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5 参考文献

[1] 罗坤,陈松.云南优质蚕茧生产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祝翠平,郭翠灵,李国红.桑树细菌性疫病的防治[J].北方蚕业,2006(2):56.

[3] 罗雁婕.云南常见蚕桑病虫害防治[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

[4] 解国文.桑树褐斑病的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08(51):14-15.

[5] 陆斌,邵则夏,杨卫明,等.果桑栽培与加工新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6] 石瑞常,李云芝,衣葵花,等.桑树病害的研究进展与防治建议[J].北方蚕业,2008,29(2):5-6.

猜你喜欢

桑树病害防治
桥梁病害分析及加固处治设计研究
桑树下的快乐
某道路病害原因及维修改造方案探讨
我的小桑树
蔬菜病害田间诊断依据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
土传病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