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享乐主义的滥觞寻回理性与道德的力量

2018-08-14刘雨薇

山东青年 2018年3期

刘雨薇

摘 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转型期,受物质利益的激发,“享乐主义”在中国愈演愈烈。民众在金钱与享乐的追逐中放弃了道德的坚守,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享乐主义的危害不言而喻,阻挡享乐主义价值观的蔓延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追溯到被看做享乐主义开端的伊壁鸠鲁快乐主义,整理了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中所蕴含的理性与道德的因素,和享乐主义的内涵做了区分。从对快乐主义的概念厘清中看到它之所以不同于享乐主义的优势、和它之所以受到误解的局限处,以期从中获得些许启示。

关键词:享乐主义;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技术的进步导致全世界资源的扩散、交汇,各国间信息资源的流动传递着多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造成价值观多样化的情势。虽然一方面有利于思想的交融、启迪与创新,有利于开拓视野、放宽眼界,但另一方面也冲击着发展中国家尚未成形的价值体系与本国传统文化的坚守,混淆了本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比如,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在缺乏充分了解的传入初期,很多人断章取义,从字面意义上把它狭隘的等同为只注重当下快乐的享乐主义。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转型期,受物质利益的激发,“享乐主义”在中国愈演愈烈。本文追溯到被看做享乐主义开端的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以期获得些许启示。

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被归为快乐主义。因为他把快乐当做自己伦理学的最初起点和最终归宿,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伊壁鸠鲁的快乐可分为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动态快乐,主要是由强烈的欲望引起的感觉的变化,随着欲望的满足和实现起伏不定。静态快乐,指的是在无欲无求的平静中达到的平衡状态,即身体上的免除痛苦和灵魂上的无纷扰。静态快乐较动态快乐而言是更高层次的快乐。动态快乐在对欲望的追逐中使人心力交瘁,而人的欲望是不断膨胀的,根本不可能有满足的尽头。当一个欲望得到实现后,紧接着又会产生更大的目标,催促着心从得到满足的那一刻中清醒,又处在渴求的匮乏中,如此循环往复的不能平静。这与最高幸福的不增不减的平衡原则相抵触。而伊壁鸠鲁所看重的静态快乐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持久的幸福状态。其中包含的身体免遭痛苦和灵魂不受纷扰,虽然是相互影响、互相依赖的两部分,即身体健康受损时,灵魂也会受到纷扰;心灵感到不平静时,也会有害于身体健康。但伊壁鸠鲁更强调灵魂上的无纷扰所代表的精神快乐。认为只有在心灵的宁静中才能获得终的快乐,不再有痛苦的存在。

所以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并不等同于只沉溺在感官享受尤其是肉体欲望中的肤浅享乐,我们讲的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不过,伊壁鸠鲁对于动态快乐的保留和对肉体快乐的不否定也很容易受到非议。他把肉体欲望的满足当做追求快乐的基础,“如果抽掉了嗜欲的快乐, 抽调了爱情的快乐以及听觉与视觉的快乐, 我就不知道我还怎么能够想象善。”但他的核心旨意还是运用理性去祛除灵魂上的纷扰,追求心灵的平静及其带来的幸福。

三、理性思考下的快乐主义

享乐主义日复一日的沉浸在欲望的满足带来的快感下,精神已处于盲目的癫狂与麻木的恍惚状态内。一味地跟随本能的欲望行事,不再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而伊壁鸠鲁却很看重理性的力量,“理性能使我们思议肉体的终结和消散, 而使我们解脱对未来的畏惧, 理性使我们如此完备地得到生命所能得到的一切快乐,”强调在理性的作用下正确认识真正的快乐,摆脱身体的痛苦和灵魂的纷扰。与以往追求智慧的哲学观不同,满含理性的哲学也被他视为追求快乐的工具。他宣称快乐正是“运用清醒的理性研究和发现所有选择和规避的原因,把导致灵魂最大恐惧的观念驱赶出去。”(《致梅瑙凯信(伦理学纲要)》)其中,对于天体、神和死亡的观念成为干扰灵魂的最大原因。

(一)天体和神的观念

古希腊人民对神怀着深深的恐惧,把神视为至高无上的人间主宰,掌控着人的命运轨迹。这种绝对力量的压迫令民众惴惴不安。伊壁鸠鲁根据人的感觉经验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并不赞同当时流行的诸神传说。他认为神是与世隔绝的不朽之身,超脱于凡尘俗世,有自己平静的幸福,根本不会关心人世间的纷扰或企图干预普通民众的生活。

伊壁鸠鲁继承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自然学说,认为神作为一种存在物,也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体,削弱了其神秘的超自然性。这种原子运动的偶然性也侧面破除了由必然性统治的宿命论、神意等命运学说。在此意义上,伊壁鸠鲁把责任感拉回到人们的行为选择中,所有人都要为自己自行选择的行为负责。追求快乐时也要考虑后果,不能把自己的抉择归为无法改变的无奈宿命。

另外,当时的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于天体的本性和气象变化等自然现象疑惑不解,常常把想象中的神意、目的附加在具体事物中,影响了灵魂的安宁。伊壁鸠鲁主张研究自然学以客观认识自然现象,要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精确分析研究,不能被非理性的神话传说和迷信所误导。

(二)死亡的观念

死亡总是让人惧怕的词眼,尤其在古希腊晚期时,普遍认同灵魂与肉体分离,灵魂在人死后会永存不朽的观点,所以多数人还要为死后的生活操劳着。

伊壁鸠鲁却倡导人们理性的对待死亡,他说道“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所以死亡既与活着的人无关,又与死去的人无关。”(《致梅瑙凯信(伦理学纲要)》)他还用原子论的概念来反驳灵魂不死的观点,认为灵魂和肉体一样都是由原子构成,只不过构成灵魂的原子更精细和巧妙。当肉体和灵魂完美结合在一起时,我们便能体会到感觉;可死后肉体复归尘土,灵魂也随之飘散、分解成最初的原子,不会再有具象的灵魂,更不会有生时能體验到的感觉。所以,死亡就是我们生活的终点,占用此生有限的时间去牵挂并不存在的来世,无疑是一种没有理智的行为。真正明智的人不会害怕死亡,只有接受凡人都会一死的事实,才能心无杂念的面对当下的生活。而生命的关键也不在乎它的长短,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只有专注于眼前的时光,努力追求快乐和幸福,才是最好的善。

四、道德指导下的快乐主义

享乐主义最大的危害性,就是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为了自己的享乐不择手段,置道德法律于不顾。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却并没有占到道德的对立面,虽然他的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快乐”这个终极目标而服务的一项因素,只是希望配备了“道德”能力的民众能选择更持久、健康的快乐,从而获得更大的幸福。他强调理性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素养,而拥有理性的人们,必然会在思考中生出德性的种子 。德性和理性相生相伴,成为追求快乐必然的遵循。

(一)节制欲望

伊壁鸠鲁赋予个人欲望存在的合理性,但他并不主张随心所欲的任其发展。他区分了三种欲望:第一种是自然又必要的欲望,比如人的温饱问题的解决,这是维持人的生存最基本的欲望要求,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安定心灵烦恼。第二种是自然却不必要的欲望,如放纵的肉体性欲和奢侈的物质享受。第三种是既不自然也不必要的欲望,如争权夺利和虚荣心的满足,这些只不过是世人虚幻的意见所堆砌起来的空洞假象。

伊壁鸠鲁主张理性的思考,遵循道德的指导规避不必要的多余欲望,保留自然而又必要的欲望。真正的幸福是精神上的自足自满,而不是肉体欲望的满足和外在物质的享受。 “肚子并不像大众所想象的那样难以满足;真正难以满足的是关于口腹之欲难以餍足的错误信念。”(《梵蒂冈馆藏格言集》)其实一个人基本生活所需求的东西不难得到,可人们总是受周围各种意见的影响,增添着毫无意义的欲望清单。这些空虚的欲望根本不能解决空虚本身,并总伴随着求而不得的缺乏与痛苦。所以心灵总处在焦灼、嫉妒等负面情绪中,被贪欲、控制欲等滋扰,不能获得内心的安详。

相反,内心自足的人享有自由的净土,他们懂得无限的欲望无法被满足的道理,知足的享受已有的简单生活。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断拒绝了外界欲望的诱惑,不被空幻的外在享乐绑架了身心。满足的拥有所能拥有的,就算是清淡的饮食或粗布面料一样有它的独特滋味和质感温度,不强求非要过上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不把不必要的欲望强加在自己身上,徒添烦恼。“一切自然的,都是容易获得的;一切难以获得的,都是空虚无价值的。”(《致梅瑙凯信(伦理学纲要)》)

(二)友谊与公正

伊壁鸠鲁很看重友谊的作用,他倡导与他人和平友好的相处,像关爱自己那样对待朋友,“生活中没有友谊就无法确保稳定和持久快乐的可能性, 也无法保证友谊本身, 除非我们像关爱自己那样关爱朋友。”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能解除我们面对的外部威胁,能够让我们相信在危难时刻有可能依赖的对象,从而增进自身的安全感。从反面解释,获得朋友相对应的也意味着消除了一个敌人,减少了遭遇矛盾冲突的几率。在友善和睦的氛围中,心灵便会感到平安和舒适,有助于获得身体上的无痛苦与灵魂的无纷扰所带来的幸福。

而想要长久地维持友谊,必备的因素就是正义。正义是社会成员间形成的互不伤害的契约,一般正义对于签订双方都是公平平等的,坚守正义的原则能给双方都带来利益。恪守公正的约定来维持友谊,才能在交往过程中互惠互利,从而保护友谊关系的纯粹和完整。而做出不公正的行为后,良心也会遭受道德的谴责,导致灵魂惶惶不得终日,难以达到伊壁鸠鲁想要达到的快乐与幸福。

五、启示与局限

享乐主义的危害并不在于追求享乐,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同样认同人的基本欲望所存在的合理性,也尊重人性中趋乐避苦的本能感受。但不同的是享乐主义为了实现自己的享乐可以违背道德的底线,损害他人的利益以成就自己的私心。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却深刻蕴含着理性与道德的力量。伊壁鸠鲁的快乐最终要实现的无非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当灵魂获得最终的安宁时,人们将不再被任何欲望所驱使,自足其乐的享受永恒的幸福,他所追求的所有快乐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快乐都值得谋求,放弃过多的欲望负担,遵从理性与道德的指导,才能自由的为实现自身价值而活。因此,我们时刻都不能丢弃身而为人最重要的理性力量,遵循道德的指引,从而从容面对现实的种种诱惑,在浮躁的社会中不丢失自己的信仰。

当然,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也有他固有的局限性。第一,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建立在感觉认知的基础上,他正是在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奠基下,从日常生活的主观感觉经验得出了追去快乐、去除痛苦的快乐主义哲学观。因为人们向往快乐的事情,逃避痛苦的事情是不必论证的自然感受。他坚信感觉的正确性,把感觉当做知识的来源,“如果你排斥感觉,你就没有标准可依据,这样就无法判定那些甚至你认为是错的判断。”在这种把感觉当做判断标准的原则中,快乐主义也就寻到了正当的依据。然而,感觉毕竟是主观的认知,不同个体的感觉千差万别、难以统一。以这种不确定的内容当做衡量标准,使得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容易被不同的人曲解,带有不严谨的随意性。

第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要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是一种安于自足,享受平静的幸福观。只要避免灵魂的纷扰和身体的痛苦,能够安然自得的过着眼前的日子就是平淡却持久的快乐。但这仅仅是对痛苦的逃避和对纷争的逃离,并不是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快樂,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结。在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摆脱安然度日的懒惰,拿出乐观进取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积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迎难而上,才能改变命运,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