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阐析
2018-08-14施惠珍
施惠珍
摘 要: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收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外纳全球各族人民的先进文明的价值普遍认知,具体内容既把握时代特点,又联合民族精神,实质在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如实表达。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从教育引导、规章制度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这三个途径共同出发,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意义
引言
当今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等领域都在承受着重重考验。为了更好地解决道德滑坡、精神焦虑等社会普遍问题,习近平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在现阶段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新要求、新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能够帮助很多人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厘清其与其他价值取向的联系和区别。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1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报告上,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新科学认识,更是我国在坚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然会坚持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就是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依次出发,生动描述了社会主义的理想状态:国家发展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建设目标;社会进步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前进方向;公民日常活动都要符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准则。
习近平指出:我国将要建设的社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一个倡导词“富强”含义十分接近:只有强国富家才意味着人民终于摆脱了贫困和剥削,完成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另一个本质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解放社会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自由”、“平等”和“公正”。
1.2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根基。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之间薪火相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身上、心里,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至深至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整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先进思想理念,才能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精神追求、价值观指向等,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一旦脱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再也找不到立足之地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揭露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如果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失去活力,像一株没有源泉灌溉和养分滋养的小树苗一样,渐渐干枯,再也无法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密围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周围,才能维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1.3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古往今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拥有各自的核心价值观。不同价值观之间常常会发生摩擦,并在摩擦过程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只会关闭对外交流通道,限制民族文化发展。文明因交流融合而丰富多彩,中国文明也不是完全照搬優秀传统文化,而是以批判的眼光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了一些民族和国家的文明成果[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奋好学、开放包容的民族,善于从不同的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蕴含着价值观念的中国文明,需要以包容的心态、更高的格局来看待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明。以世界文明的一般价值理念为基础,结合我国时下发展情况和历史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洋为中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科学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
1.4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
习近平明确强调并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优秀的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累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具体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股“精气神”,把全体中华儿女、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在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披荆斩棘,攻坚克难。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为了维持自身的先进性,党对原有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提炼、总结,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阐述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融合而来的伟大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大创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探索和分析。倡导“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主流价值观,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信息化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日趋全面化,既包括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力量对比,又有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较量。“文化弱,则国弱;文化强,则国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汇聚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传播先进的思想理论,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精神文明发展与经济增长、财富累加一样,都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结构变化、社会关系变动衍生出贫富分化加剧、官员腐败堕落、货品以假乱真、商人唯利是图、行业不正当竞争等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趁虚而入,让人们开始渐渐推崇金钱至上,放弃了对信仰的追求,造成了社会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因此,为了有效避免社会整体运行失控,人民心理行为失衡,应迅速摒弃落后、消极的价值追求,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重塑意识形态,尽最大努力培养社会成员在价值追求和思想品德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筑社会共享的价值体系,凝聚民心和民族力量,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强教育的引导作用。1.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造成直接影响。因此,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做好家庭教育工作;2.学校教育:学校是青少年开展德育学习的地方,广大教师应秉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从课上学习到课下练习,不断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除了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外,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学习经验分享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3.社会教育:党员干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驱力量,是群众学习、模仿的榜样。他们以身作则,带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优秀品质带到群众身边。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開制度、政策、法律的保障和规范。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之有效的重要保障,为社会各业的规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准则、礼仪规范等找到健全的依据,提高社会群众的价值自觉性;政策制定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预留出实践机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法律规定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处于稳定有序的法治环境中,通过立法、执法来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约束人们行为,整合社会秩序,最终形成利于人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实施有了更多心得体会——在他看来,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4],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参与社会各项精神文明建设,仔细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构筑的精神文明新生活。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接地气,我们还需要将其进行有效转化,使之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多样化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各项社会生活活动中。
结语
“任何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的确立,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间还不长,要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任务做好,必须从具体事情抓起。”习近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功通过了多次实践考验,只有认真学习、领悟贯彻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1).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4]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作者单位:中共古田县委党校,福建 古田 35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