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乡要随俗

2018-08-14朱仲南

特别文摘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聪明礼节行万里路

朱仲南

国人出国旅游,时常引来一些非议,搞出不少场面难堪、面子过不去、情面丢失的事。这“三碗面”没吃好,各地议论纷纷,评价不佳。其实,并不是这些人没文化,也不是这些人不懂自律,最大的欠缺是:没有入乡随俗。

笔者有一朋友,读书优秀,毕业留校任教,直至当教授、当院领导。他家乡的亲人们来城里做生意就住在他家里,有时来一大群亲戚,小孩上厕所不关门,用了厕所不冲水,开电视机声音很大,在沙发上吃东西……每一次,都把我这位同学搞得很辛苦,照顾着这些没有融入城市生活的亲戚。后来,我这位同学学精了,口袋里装着两份钱,亲人来了,给一份大红包,说是用以租房。乡亲们来了,给小红包,说工作忙,照顾不上,代买点东西送您家里老人、小孩吧。多年如此,總算风平浪静,当然也没什么存款了。教授说,应该,应该,心静了写点稿、编些书去赚钱,不至于像以前,没一个好觉睡,没一顿好饭吃,没完整看一次电视,不合算。

以上说的事,到底谁做错了呢?严格说,都没有错。只是习俗、习惯不同,造成彼此不适。但我们许许多多的人,从来不会想怎么去适应新的环境,适应别人。他们从小受的教育是要去改造改变环境,去改造别人。这种观念坚定不移,海枯石烂誓不变。

于是,他们去谈生意、做生意时不知道外国商人不喜欢讨价还价;不知道外商不喜欢耍小聪明;不知道要讲究礼节。他们讨价还价,因为家乡从来如此;他们喜欢耍小聪明,比如一个零件的加工要五道工序,他们说三道就可以啦;他们不讲礼节,一杯杯红酒倒入喉咙,外国人一个晚上喝的红酒被他几秒钟之内吞光。这些,给外宾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大多数的合作项目,是坏在风俗习惯、规矩、做人的细节上。

在国内谈生意也一样。跟上海人做生意可以多听,可以说点哲学、艺术;跟广东人做生意可以谈点各地见闻,谈舌尖上的中国;跟东北人做生意可以多说几句豪迈的话,喝点小酒;跟北京人可以谈谈奥巴马、尼克松,谈谈上下五千年。这就是随俗,即适应当地人的文化习惯、文化习俗。你如果和广东人谈哲学、艺术,有一些人可能比较感兴趣,但大多数人会觉得你像一朵云,我像一朵云,越听彼此越远。

入乡随俗不要理解为跳个什么舞,穿什么衣服,吃不吃辣椒,喝不喝啤酒,唱不唱山歌那么简单。这个“俗”包括了时政的倾向、文化的类型、艺术的特色、人情的表现形式、风情的差别、语言的特点等。你掌握得越多,越细致,你就越受欢迎,越受尊重。即便生意不成人情也在,日后有大把机会。如若不注意,像个座山雕、像个土豪、像个小人,很可能对方拂袖而去,彼此毫无好感。即便做成生意,也是隐藏危机,埋下彼此不信任、不合拍的误会。

请记住:习俗之事,民俗之事,博大精深,这些知识不能从书本上得到,非要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可体会到。你别以为叫你“行万里路”是叫你练体力,练竞走,而是叫你体察社会,了解社情、民情、人情,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摘自《品格是你最硬的背景》广东经济出版社 图/傅树清)

猜你喜欢

小聪明礼节行万里路
阅读是行万里路的明灯
“谁也比不上我聪明!”
全家过年抢红包
A well-respect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行万里路”的意义
“小聪明”换不来“大改善”
小狐狸的小聪明
探病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