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韵
2018-08-14倪传启
倪传启
退休之后,淡定闲坐,我喜欢听字正腔圆、宛转悠扬的豫剧、越调,也喜欢听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越剧、黄梅;还喜欢听蒋大为演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更喜欢听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多》。
家乡人最喜欢看豫剧,那时不叫豫剧叫河南梆子。当时在睢(县)、杞(县)、民(权)一带,曾流传着“拆了屋子卖了梁,也要看看陈素真的《卖苗郎》”“不吃饭来不睡觉,也要看看陈素真的《三上轿》”“不讲吃来不讲穿,也要看看大猫的《南阳关》”。足见乡亲们对豫剧的热爱。家乡人喜欢梆子腔的高亢,喜欢梆子腔的激昂,喜欢梆子腔的委婉,喜欢梆子腔的缠绵。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演唱,那回味悠长、余音绕梁的韵味,切切实实地撩拨着人们的心弦。
第一次看戏是爸爸抱着我,我最多三岁,戏台上咿咿呀呀的演唱,我听不懂,也看不懂。只见戏台上一个演员举刀要杀另一个演员,我不敢再看了,吓得趴在爸爸怀里哇哇直哭。后来,爸爸和集上几位商人集资建了一个乡办豫剧团。为活跃民间文艺生活,小剧团时不时晚上在镇上山西会馆里唱大戏。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成了小戏迷。我喜欢听二红脸高虎的演唱,那声音高亢激昂、圆润透亮,深受观众好评。后来受聘于新疆建设兵团豫剧团。还有武生演员弓占义,不仅武功好,而且还有一副好嗓子,人称“二大猫”。后来,河南豫剧三团建立,他有幸被吸收到豫剧三团,当了三团一名正式演员。在一版豫剧电影《朝阳沟》中还有他的镜头。还有一位花旦演员陈永菊,唱腔优美、委婉透亮、入戏真切、韵味悠长。再有后台乐器的助兴,特别加上横笛高手陈善明的伴奏,更平添了几分韵色。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吕蓝,他唱的是白脸。不过,他很会演戏,演起奸臣来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深受乡亲们的喜爱。我这个小戏迷,常常跟戏台看他们演出。一天夜里爸爸背着我在露天里看他们演出。大伙兴致很高,一场大雨来了也不知道。当一声炸雷响过,豆粒般大小的雨点倾盆而下时,人们才像炸锅似的四处避雨。剧团红火了三四年,不知什么原因就散了,有些演员的下落我也不知情,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入戏风韵,还历历在目,回味无穷。
在乡下,也别有一番韵味。夏日,当雨后初晴的青纱帐里,不知谁喊了一声“西门外放罢了三声大炮,伍呀吗伍云召,伍云召我上了马鞍桥”的豫剧《南阳关》时,那个舒坦,那个透亮,那个韵味,真叫人心头为之一振,眼前为之一亮,頓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秋天,高粱红了,玉米别着大棒,谷子低着头压弯了腰。菜园里,白菜摇翠袖,茄子依篱笆,葫芦像金钟倒挂。这丰收的秋韵,这实实在在的果实,直喜得乡亲们乐开了花。冬天来了,自有冬天的乐趣。一场北风起,大雪纷纷扬扬而至。一夜间,千树万树像挂满了梨花,洁白无瑕,一尘不染,整个大地成了冰清玉洁的世界。小伙伴们可在河塘里溜冰,也可在雪地里滚雪球、打雪仗。笑声阵阵,其乐融融。家乡分四季,季季有不同;但季季有乐趣,季季有神韵。
最有韵色的是村东头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春、夏、秋日夜流淌着千年古韵,泛起层层涟漪,荡起粼粼碧波。河水清澈见底,游鱼一一可数。河道两旁,绿荫蔽日,杨柳拂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河水显得更绿,绿荫显得更浓。这汪汪碧水,悠悠蓝天,更给人以遐想,给人以深思……
家乡不仅地肥水美,而且还有不少能工巧匠。他们打造的产品不仅仅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而且还流淌着百年古韵。尹店集南北大街路东有个黄炉匠心灵手巧,他打造的锡壶样式精美,壶上还雕龙绘凤,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流淌着古韵。遗憾的是老两口膝下无儿无女,待老人去世后,此种手艺已经失传。另一个巧手是我二爷,他的特长是编席,而且编得又快又好。他家耕地少、人口多,以务农为生,编织只是他的副业。他只是把编织当作谋生的手段,他常说:“编席打篓养活几口。”他编了一辈子席,什么秫秸席,芦苇席;花席,圈床席,以及盛东西的席篓,囤粮食的褶子,样样都会。特别是圈床席,上边编有桌椅、茶碗、茶壶,还有宫灯、顶子床等图案,线条流畅,古朴大方。上世纪60年代初,县文化馆的人还专意为之照过相,想留住圈床席上的光彩和神韵。
我二爷去世后,这件手艺就失传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