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故事
2018-08-14黄兰香
黄兰香
周末回到乡下的娘家,看望我的父母,看到母亲脸上漾着微微的笑意,忙活着家务,看着他们种的菜,突然有一种写母亲的冲动。
这种感觉,让我心头涌起万般柔情、无限敬意——不仅我的生命来自母亲,我的善良传承于母亲,我在苦难面前的勇气与坚强,也源自母亲顽强的品质。
可以说,母亲是我的一位伟大的人生导师。
小时候,寒冬腊月,每到夜幕降临时,我家一家大小都围坐在一个没有明火、只有热火灰的火盆边上取暖,御寒。
火盆上面架着一个竹子做的框,大家都把手放在框上,手上再盖一块补丁叠补丁的布,这样,身子就会暖和很多。等大人们忙完坐下来后,我们几个小家伙总是会缠着他们讲故事,有的是重复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我们也不厌倦。很多次,母亲和我们讲起她的童年:母亲四岁和六岁那年,她的母亲和父亲先后因病亡故。年幼的母亲孤苦伶仃,只好跟着她在庵子里做长工的爷爷,去庵子里混饭吃。刚开始免不了受些白眼,好在母亲聪明伶俐,整天一副笑模笑样,还格外勤快,庵子里的姑姑们要她做点事,跑个腿什么的,她总是满口答应,从不推辞。姑姑们渐渐地喜欢上她,让她在庵子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待到她大些了,还劝她削发为尼。幸亏没多久全国就解放了,庵子里的人也解散了,要不,母亲可能真的会成为尼姑了。
上世纪70年代,我家也和中国农村所有家庭一样,主要靠大人出集体工赚工分糊口。男劳力满分是十分,妇女记七分,我父母一年到头拼着命出工赚工分。母亲为了让她的七分拿得让人无闲话可说,泥一把水一把,锄地,踩打谷机,挑担子,劳动强度和男劳力毫无二致。
除了干繁重的农活,家里还有洗洗刷刷、缝缝补补等干不完的家务事。洗蚊帐就是当时一件挺不容易的事。蚊帐是奶奶用苎麻搓成细麻线后,用自家土织布机织成麻布,再缝成的,既硬又厚,非常笨重。蚊帐夏天挡蚊子(蚊子是挡住了,可热得要命),冬天挡风,常年挂着,容易沾灰,一年得洗几次。怎么洗呢?当时别说洗衣机了,连电都没有。那种又厚又硬又重的蚊帐,用手搓即使搓破皮也洗不干净。妈妈的方法就是用脚踩,用棒槌敲打。当时生产队在水井旁边用小石头加沙土砌了一个池子,方便家家户户洗东西,特别是蚊帐、被子等大件物,大家都会丢到这个池子里洗。
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母亲一早就把蚊帐拆下来,浸泡在池子里,然后去出集体工。中午休息时间,她急急忙忙赶到井边洗蚊帐,一边提水一边踩,嘴里还哼着花鼓小调。突然一声“哎哟”,母亲跌坐在池子边,痛得弯下了腰,一看脚底,一根针扎进了肉里好深。那时候物资匮乏,加上我家兄弟姊妹多,少不了经常缝补,缝衣针用完后大家都习惯别在蚊帐上,这样找起来方便。那次母亲匆匆忙忙间忘记把缝衣针取下来,结果在水池里赤脚踩蚊帐时将针踩进了脚底,如果马上去医院处理也无大事,可母亲舍不得花钱花时间,她有点霸蛮地自己去扯那根大半节已扎在肉里的针,结果扯断了。赖在肉里的那半截针就像神针一样在母亲身体里躲躲藏藏,竟然藏得无影无踪,只有痛不见针。后来去了两次公社卫生院,医生在认为针在的地方动了两次刀子,但依然没有找到,直到现在。用医生当时的话说,明明针就在那里,切开肉以后针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旁边有人议论,说针在身体里会随血走动,走到心脏里就完了,说得好生恐怖。我们也不知道他们说的是真是假,只好天天祈祷这根针千万别走到母亲的心脏里去。
1979年开始,母亲脑子活泛,会经常顶着挨批斗的风险做点“小生意 ”,贴补家用。母亲认为,这样方便了大家,并且也是靠劳动赚钱,没有什么错。
老家醴陵紧邻江西萍乡,萍乡煤矿多,煤矿工人吃国家粮有工资,相对农村人,富裕多了,他们经常会买些鸡蛋做菜当补品。那时还没有养鸡专业户,只有家家户户散养着几只下蛋的母鸡,农村人一般自己很难舍得吃鸡蛋,会积攒起来用它们换些盐、牙膏等日用品。走家串户收买一些鸡蛋,送到萍乡卖给煤矿工人赚点差价,这是母亲的持家良方之一。从我家乡到萍乡50多公里路程,现在往返一趟三四个小时绰绰有余,然而当时没有直达客运汽车,要先步行20多里后再坐火车去。坐正常的客运火车,来回票价得三块多,跑一趟买卖基本就赚不到钱了,所以,母亲每次都是搭无座位无窗户的黑皮火车,来回只要一块钱,虽然舒服程度大打折扣,但划算。不巧的是,那一次搭乘的那一趟火车,到离我家最近的姚家坝站不停,母亲一着急,就挑着箩筐从车上跳了下来。
往常,母亲都是头天去第二天下午准回,那一次,到了第二天晚上还不见母亲的踪影。家里人急了,父亲和爷爷奶奶拿着火把出门去找,后来邻居们也帮着一起找。直到第三天,父亲才在姚家坝火车站周边,打听到母亲躺在附近的卫生院。父亲看到满头缠着纱布昏睡的母亲,十分心痛,十分伤心,号啕大哭起来。原来,母亲跳下车后把脑袋摔破了,鲜血直流,疼痛不堪。但她凭着坚韧的意志,爬到了附近一位老奶奶家门口的草堆上,正巧老奶奶出门拿干草准备烧火做饭,看见了满脸是血几近昏迷的母亲,好心的老奶奶慌忙叫来邻居,一起把母亲送到了就近的卫生院。好在获救及时,不然的话,如果失血过多,后果不堪设想。在既无手机也无身份证的年代,老奶奶和卫生院都无法联系上我的家人,只有等家里人来找。
找回来了母亲,我们很想报答那位好心的老奶奶,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找到她。
我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铁道部株洲桥梁厂工作,是机修车间负责人。某一天,我正带着几个人在岳阳长炼学习企业管理经验,突然接到长途电话,说我妈被接到了厂医院。匆忙结束学习往回赶,到医院一看,母亲四肢已被医生绑上了石膏板,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
怎么回事呢?——每年快到冬季时,父母都要准备过冬的柴火。那时虽然我参加工作了,但弟弟妹妹还在上大学,我从并不高的工资里,拿出很大一部分负责弟弟妹妹的生活费后,给家里的补贴就不多了。父母舍不得花钱买煤,农村也经常买不到煤,上世纪80年代初期物资仍然短缺。父亲就利用农闲时间到大山里去砍些柴火,晒干后留作过冬用。南方雨水多,干柴一般都垒在屋前吊脚楼(其实也不是吊脚楼,不知怎么表述就这么叫吧)上。
父亲用一根竹竿把干柴高高举起,母亲站在楼架上接住垒好,每年都是如此操作。可能是木梁年深月久腐朽了,那次毫无征兆地断了,母亲刚接住一捆柴就随着断梁摔到了门前的晒谷坪上,四肢都骨折了。医生悄悄对我说,万幸啊,内脏没有出血,只是手脚骨折,算是捡回了一条命,就是以后怕是干不了活了。那段时间母亲情绪有些低落,生怕从此成了儿女们的负担。如果真像医生说的以后干不了活了,也等于要了母亲的命啊,我太了解母亲了。可能是医生医术高明,也可能是因为母亲心智顽强,三个多月后,母亲奇迹般地康复了。出院后一段时间,母亲手腳不麻利,只要天气变化还会痛,但她咬着牙坚持锻炼,坚持干活,一年后就完全恢复如常了。
母亲的故事告诉我,无论疾风还是暴雨,都要笑对人生,只要挺过去了,就是风轻云淡,就会春暖花开。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