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纸
2018-08-14肖石磊
肖石磊
这是一张洁白的A4纸。
远远地,我就看见它躺在走廊尽头的地上,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透过窗子投射在地上的一片阳光,近了才知道是一张白纸,不知是谁不经意掉落在此处的。它躺在地上,有点脏,一只鞋印清晰地烙印在它的身上。我经过那里的时候,已经有无数人经过它的身边。我俯下身捡起这张白纸,轻轻地掸去灰尘,放到我的背包里。我對空无一字的白纸,历来就有一种惜爱的心情,就像一位乡下的老农,只要看见地下有散落的谷粒,便会情不自禁地弯腰拾起来一样。
纸叫竹纸。据说,家乡的造纸术是蔡伦传过来。家乡多竹,漫山遍野,那竹高入云端,粗约胳膊,是造纸的上好材料。造纸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春天的时候,将嫩竹砍下来,锯成一段段,放进巨大的石灰池中浸泡数月,然后在石臼中舂捣成竹浆……一道道繁琐的工序之后,便做成了一张张厚实的竹纸。用独轮土车运到湘阴县城,装上船,下湘江,过洞庭,在长江的某个石码头被搬上了另一个城市。我没有见过造纸的工序,也没有见过那种山里人制造出的竹纸。据我的远房姑父说——他家曾经是望塔硐里有名的造纸世家。竹纸不能写字,也许是祖先剽学的时候没有得到蔡伦的真传,这种竹纸只能作为女人生小孩时的“护垫”,更多的是作为祭祀时的纸钱——由专门的匠人加工成一张张冥币板钱和麻线穿起来的串钱。
纸的稀缺,成为我们那个时代的痛,尤其是可以书写的白纸。
年少的时候,家贫,读书用的本子都买不起。学校发的几个作业本,珍惜得如同过年的新衣。为了能够充分利用纸张,字写得像出洞蚂蚁一般,密密麻麻,不留丝毫空白。那时候的老师也非常同情我们这些乡下的孩子,记得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教我们语文的是满头银发的曹老师,曹老师看作业特别耐心,一手握笔,一手拿着放大镜,就像电影里面的扫雷英雄一样,黑色边框的放大镜在作业本上一行行扫过,时不时用红色的水笔记点什么。曹老师也像我们一样惜纸,从来不把她的评语和分数写在空白的地方。那红色的评语就写在我们的作业上,红字叠着黑字,黑字护着红字,字迹清晰,历历可见。老师用心良苦,她不想用她的文字占据我们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空白,多一行空白,便能使我们的铅笔有可以涂鸦的地方。这就像一个老农,想方设法开拓出每一寸土地,留与子孙耕耘。
因为没有纸,读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都是背着石板和石笔上学的。石板和石笔,对于现在40岁以下的人来说,应该是陌生的。石板是青石,厚约三分,大小和32开的书本差不多。一侧有两个绿豆大小的眼,母亲用打鞋底的细麻绳穿过两个眼,系好长短,上学的时候,挂在我们的脖子上背着去学校。山里经常下雨,山路狭窄泥泞,稍不留神摔一跤,石板便断成两截,回家少不得挨骂。石板供销社有卖,印象中仿佛是要几个鸡蛋才能换一块的。因此,上学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护着石板,生怕摔坏了。石笔也是石头做的,一条条,长约三寸。做算术,抄生字,都是用的石板石笔,石板写满了,用小嘴对着石板哈几口气,用衣袖一擦便干干净净,又可以再算再写。
到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才发几个本子。拿着新本子,欢天喜地,回到家里就向父母和姐姐炫耀,心里美得就像过年得了压岁钱似的。那时候姐姐也发了本子,女孩子心细,不喜欢张扬,新本子藏在书包的最底层。我在家里排行最小,淘气又霸道,经常和姐姐们吵架,在力气方面,姐姐们不惧我,谁都可以打赢我,我唯一可以制服姐姐的,就是寻到她们书包里面的本子,佯装要撕的样子,吓得她们立马软下来讨好求饶。
后来情况有所改善,那就是村里面办了一个水泥纸袋厂,母亲去厂里挑回一担担残破不全的牛皮纸,回到家里用糨糊在门板上将碎纸糊成一张张“大”纸,然后做成水泥袋。我们就捡一些平整的碎纸,裁成书本大小,叠在一起,用一根烧红的铁丝在纸上钻几个洞眼,用麻线扎好,就成了可以写字做算术的“本子”。只是这种本子写字不好看,细细的笔迹,过一会就洇渍成粗粗的一笔。我偏好作文,老师布置的作文,同学们两三页纸就写完了,我却写了十来页,因此作文本经常不够用,每次作文只能用这种水泥袋纸,洋洋洒洒的,一写就是一本,幸亏这本子可以自己制造,不花一分钱,放开了写,也就没有什么顾虑。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纸依然稀缺,读初中的我竟然在省级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小小说,乡文化站的站长乐颠颠地跑到我家,问我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脱口就说:纸!我需要写文章的草稿纸!站长一愣,良久才说,我想想办法。
站长很讲信用,不几天就给我捎来一大卷纸,我打开一看,尽是一些红红绿绿的标语纸。站长有些歉意地说,乡里也缺纸,这是我找宣委讨来的标语纸,背面还是可以写字的。
真正拥有方格稿纸,是在我到上海的时候,80年代中期,我在南昌路的上海科协做临时工。在我卧室的隔壁,是《世界科学》杂志社,说起杂志社,其实就是在科协车库的楼顶上搭起的两间活动板房,几个编辑在一起拆信看稿。通往楼上的楼梯间,堆满了新出版的杂志和模板,一次,我意外地发现几大捆稿纸,这可是正正规规的稿纸啊,白底蓝线,四四方方的格子,每页刚好300格。我喜出望外,凭着和编辑们的熟悉,名正言顺地顺走了大概50刀稿纸,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后来我的长篇小说,就用了其中的十几刀稿纸。
儿子寒暑假之后,丢弃的作业本一大堆。在卖废品之前,我总是一本本仔细搜寻,从中找到那些还未用过的纸张,用小刀裁下来,附上封面,用订书机订成一个个本子。这种本子,儿子当然不屑一顾,我就自己留着,闲暇时想起什么好的语句,或者是看到一首好的诗歌,就用这本子顺手抄摘下来。我写文章,依然喜欢在纸上写,看着黑黑的文字在笔尖流出,仿佛觉得我的笔,就是一个仓库,纸,就是晒谷场。
此刻,我凝视着这张白纸,端坐良久,思绪像春天里袅袅升起的春雾。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