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科研管理需要借重市场力量

2018-08-14沈峰

中国经济周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转化率科研人员

沈峰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科研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活动,缺乏信任前提的管理体制很难适应其发展需要,因为科研活动可以简要归纳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隐性知识不仅重要,而且只可能存在于科研人员个体头脑中。因此,如果不能对科研人员个人给予充分信任,就无法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与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管理体制中存在一种显而易见的倾向,即由于信任不足或不适当,因此对科研人员、科研活动的绩效评价,越来越相对集中到论文、项目、职称、学历等易于观测并量化的指标上。而这种在微观比较层面或许显得“客观公正”的管理机制,终究因为其不符合科研活动内在要求,无法引导科研人员将其才智倾注到最需要创造力的领域,最终也就无法在宏观层面达到尽如人意的效果。

譬如说,在科研投入产出方面,以科技成果转化率这一最重要的指标来衡量:近年来,我国科研投入连年实现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也已经超过1.6%的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科研成果约3万项,其中能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则仅有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到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所以说,“唯论文是举”等绩效导向与“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而要弥合这种脱节,就必须通过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使绩效评价与激励导向,回归到唯创新质量与贡献是举的本源上去。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知易行难的任务,因为中国此前之所以越来越倾向于对科研人员、科研活动,采取短期、显性、易量化的绩效评价与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本就是一系列复杂制约因素下,不得不选择的应对举措。

这些制约因素有些具有普遍性,譬如科研领域因其高度专业性以及相对小众化,存在极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再譬如科研活动因其高度不确定性,再加之基础科学与人文社科等部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相较于一般活动更难进行绩效考核。有些则与特定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不足有关,譬如包括科研队伍在内的社会总体诚信水平有待提升等等。

在公共投资领域(更不用说在科研领域),公有出资人要完全克服上述制約因素,必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中国科研体制的整体优化,除了要在原有框架内持续推进制度创新,还需要在框架外更为借重市场力量,也就是说,在当前阶段,既要尽力去解决公共投资的效率问题,更要注重构建有效市场,引导、鼓励民营部门增加研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科研活动在两条腿走路的情况下,更快进入到理想中的扩展秩序。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转化率科研人员
实现三代功能化轮烷树状分子合成
科学数据需共享科研围墙也要拆除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快来看,科学家都支持睡懒觉啦
科技评估在科技管理中的分析与认识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依托科研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透视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
化学平衡中转化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