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寒羊血清对氧磷酶活性与繁殖力之间关系研究
2018-08-14马冬伍
马冬伍
(沈阳市沈北新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21)
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基因家族有三个成员,包括PON1、PON2和PON3。其中PON1也称作血清对氧磷酶,它是一种广谱非专一性脂酶,可以水解有机磷酸酯、芳香羧酸酯及氨基甲酸脂等,重要的是具有抗氧化损伤、脂质过氧化及参与抵御外来毒性的作用。在哺乳动物体内血清对氧磷酶主要由肝脏分泌,分布于血液、肝脏、脾脏及脑组织等,血清中PON1与高密度脂蛋白(HDL)紧密结合从而发挥功能。而反刍动物卵泡液中的HDL是主要脂质体蛋白,它是与PON1结合后由血液循环进入卵泡的。由于PON1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抗氧化性,使得PON1在卵泡液中的活性与胚胎发育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活性氧(ROS)的产生与抗氧化作用之间平衡是胚胎正常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PON1的检测可能作为动物繁殖能力的一个标记,本文对小尾寒羊血清和卵泡液中的PON1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血清中PON1浓度与繁殖力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羊的准备
选择雌性小尾寒羊 55只,56.4±1.1 Kg,22±3.5 月龄,所有羊经过驱虫、免疫,体格健壮,无生殖系统疾病等。所有羊只圈养,按照国家标准“小尾寒羊饲养方法DB22/T 917-1998”进行饲养和管理。
1.2 血清采集与卵泡液准备
随机选择50只羊作为试验羊,5只作为对照,不进行任何处理。用自制醋酸甲羟孕酮海绵栓处理,放栓当天为第1天,第14 天傍晚撤栓;从第1天开始,隔天采集所有羊只外周静脉血,离心收集血清,直到第17天。第15天早上到第17天傍晚部分发情的羊只用于子宫颈口输精,剩下羊只于第17天屠宰,分离双侧卵巢,在无菌条件下采用抽吸法抽取卵泡液,收集上清液,于低温保存。输精30 d后用超声波诊断仪进行妊娠诊断。
1.3 PON1检测
确定对硝基酚吸收光谱与摩尔吸光系数,先配制对硝基酚的标准溶液,进行连续系列稀释后,测定中间有代表性的标准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值,确定最大吸收峰,从而在该吸收峰情况下再测定其他浓度的标准溶液,制作标准曲线。
测定PON1活性时,酶促反应缓冲液保护含0.4 mol/L甘氨酸、2 mmol/L CaCl2、2 mmol/L对氧磷、pH =10,样品为10 L。在罗氏MODULAR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样品测定,PON1活性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PON(U/ml)=ΔA /min×TV×103/(ε×SV×L )。其中ΔA/min为每分钟吸光度变化值,TV为反应总体积(ml),SV为样本体积(ml), L为比色杯光径(1 cm), 103是将mol换算成mol的系数,?为对硝基酚的摩尔消光系数(cm2/mol)。同时用生理盐水进行阴性对照。
1.4 试验设计
1.4.1 卵泡大小与PON1活性关系试验 屠宰的羊只,分离卵巢,无菌条件下计算卵泡总数,用微标卡尺测量卵泡直径,直径小于4 mm的卵泡为小型卵泡,直径在5~12 mm的为可用卵泡,而大于13 mm的为大卵泡,抽吸卵泡液,每一只羊各种类型的卵泡液集中在一起,离心后待测定。
1.4.2 卵泡液中PON1与外周血PON1活性关系测定 将从第1天至17天隔天采集的血液以600 r/min离心5 min,去掉底部沉淀,收集上面的血清,每只羊每次血清单独存放,待用。
1.4.3 外周血PON1活性与繁殖能力之间关系试验 屠宰后剩下的表现发情的羊只,用来自同一公羊的冷冻精液进行人工输精,隔12 h后再输精1次。观察第1个情期返情羊只,30 d后进行妊娠诊断,最后记录、分析产羔率。
1.5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AS 9.2进行统计分析, 所有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卵泡直径和PON1浓度的变化差异,采用线性回归模型验证血清与卵泡液中PON1关系及血清PON1与繁殖力之间的关系。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情率、返情率、妊娠率及产羔数,P<0.05为差异显著,而P<0.01为极显著。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卵泡之间 PON1活性比较
根据绵羊卵泡体外培养特点,将卵泡分为小、中、大三种类型,大量的试验发现,小型卵泡属于无用卵泡,无论是分离卵母细胞还是卵泡直径培养,都逐渐走向凋亡;中型卵泡内的卵母细胞是目前最具有发育能力的,而大型卵泡一般都是发育异常的,其中的卵母细胞发育能力低下。从图1可以发现,大型卵泡内PON1活性和小型卵泡相比差异不显著,而两者显著低于中型卵泡内的PON1活性。
2.2 血清中PON1活性与发情表现之间的关系
图1 卵泡大小与PON1活性之间关系
图2 同期发情处理期间血清中PON1活性变化
从放栓当天开始采集外周血,检测血清中PON1活性,第14 d傍晚撤栓,第15 d早上开始用公羊试情,有发情表现的羊进行输精,在第17 d屠宰3只非发情羊和8只发情羊。从图2中可以看出,未表现发情的羊只血清PON1与未加任何处理的对照组羊相比,无显著差异,而两者现在低于具有发情表现的羊;对照组羊血清PON1几乎无变化。
2.3 卵泡液与血清PON1关系
由于对卵泡液的检测比较困难,如果能确定血清中PON1的活性与卵泡中的关系,那么今后就可以直接检测血清中的PON1就可以判定卵泡的功能。因此,对屠宰的8只表现发情的羊只血清PON1平均值与其相应的卵泡液中PON1进行比较,从图3可以发现,8只表现发情的羊卵泡中的PON1与其血清中的PON1成正相关,且相关性极强。
2.4 血清PON1与繁殖力之间的关系
图3 卵泡液与血清中PON1相关性分析
图4 不同产羔数母羊血清PON1比较
同期发情处理50只羊,发情率为94.0%,人工输精后第一个情期返情率为4.4%,妊娠率为95.6%,而妊娠期间2只羊出现不明原因的流产。最终分娩率为95.6%,分娩后产单羔率为46.7%,双羔率为44.4%,三羔率为4.4%,因此,总产羔率为155.8%。另外,从图4可以发现产双羔和产三羔母羊之间血清PON1无显著性差异,产单羔母羊血清PON1活性与全部羊群血清PON1平均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显著低于产双羔和产三羔母羊血清PON1值。
3 讨论
PON1在血液循环过程中与高密度脂蛋白(HDL)紧密结合,保护细胞、脂质体及低密度脂蛋白(LDL)避免过氧化物的损伤作用。而在卵泡液中的蛋白以HDL为主,因此,PON1在卵泡的发育成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迄今,国内关于PON1活性与绵羊繁殖力之间关系的研究从未见报道。国内目前多数采用ELISA方法对人外周血PON1进行检测定量,其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成本较高,尤其是对于本实验样品较多,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因此,我们检测PON1的原理是PON1可以催化对氧磷水解产生黄色的对硝基酚,而对硝基酚在412 nm处有最大吸收峰,可以通过测定酶促反应时吸光度的变化来反映酶活性。因此,对硝基酚的量可反映PON1的活性,本试验过程中采用速率法进行检测,试剂自己配制,相对而言经济实惠,也是国外多数实验室采用的方法。
试验根据(Lundy T,et al.,1999)对屠宰的羊卵泡进行分类,结果发现卵泡大小与PON1活性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可用卵泡PON1活性平均值为180.1±5 U/ml,但是小型和大型卵泡内PON1都过低,初步说明PON1在卵泡液中的抗氧化功能过低不利于其发育分化。同期发情处理后,表现发情的羊外周血中的PON1活性显著高于非发情羊只和未进行同期处理的羊只,并且,在同期处理期间,PON1上升趋势比较明显,虽然未表现发情的羊血清PON1也具有上升的趋势,但是仍不足以维持发情的需要,也就是仍然低于发情需要的阈值。说明绵羊发情前PON1活性必须高于这个阈值才能正常输精,说明而同期处理后未表现发情的羊与较低的PON1活性有关。
在进行卵泡液PON1与血清PON1之间的关系分析时,发现屠宰的8只发情羊卵泡液PON1活性普遍低于血清中的活性,并且他们之间呈现线性关系(r2=98, P=0.0001),因此,基本可以用外周血PON1活性代替卵泡液中的PON1。Pradieé等(2007)采用试剂盒对牛外周血清和卵泡液中的PON1进行比较,发现血清中的PON1活性普遍比卵泡液中的高2-3倍 ,并且通过基因表达分析发现,PON1基因不在颗粒细胞中表达,说明卵泡液中的PON1来源于血液循环,这与本实验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
此外,小尾寒羊为高产品种,试验过程中发现产双羔和三羔的羊外周血中的PON1要显著高于产单羔的羊,而前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并且所有羊群的PON1平均值与产单羔羊之间差异也不显著。说明根据外周血中的PON1活性可以初步判断羊只的羊只妊娠、分娩情况,尤其是对是否产双羔或三羔具有较准确的判断。
因此,在对小尾寒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后,卵泡直径大小与PON1活性有较大的相关性,卵泡直径过大或过小会导致卵泡液中的PON1活性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随后的受精;具有发情表现的羊外周血清中PON1要显著高于无发情表现的羊只;正常的具有发情表现羊只卵泡液中的PON1与其外周血相比,具有极强的相关性,说明卵泡液中的PON1来源于外周血液循环;此外,根据外周血液中的PON1活性可以基本判断该羊输精后能否妊娠,是否产双羔或三羔。该结果可以提高绵羊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对促进肉羊快繁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