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居民生活必备商业网点建设的计量分析
——以蚌埠市为例
2018-08-14梁瑞芬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梁瑞芬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一、前言
居民生活必备的商业网点建设在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社区商业主要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铺为载体,缺乏统一规划,为了迎合当代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商业网点框架体系。在给城市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能推动商业发展和经济发展。
二、蚌埠市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现状概述
蚌埠市201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3.99亿元。商业主要集中在蚌山区及经开区为主的主城区,1个城市商业中心,淮河路商业中心,4个副城市商业中心,经开区商圈,淮上商圈,高铁新城商圈,东海大道商圈。
蚌埠市零售商业网点、商业街主要分布在老城区,集中在朝阳路以东、延安以西、胜利中路以北直到淮河南岸。在新城区、禹会区、龙子湖区零星分布一些中型零售企业,淮上区没有规模化的零售商店。社区商业网点普遍规模小、数量少。小商品批发市场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农贸市场部分是自发形成的占路市场。五金、建材市场主要分布在老城区、淮河公路桥两侧及大庆路段。生产资料市场主要分布在禹会区及淮上区。
东海大道商圈凭借万达广场,银泰城的进入,板块整体的商业价值得到快速提升,但和成商圈相比仍有部分差距;从各商圈的售价来看,价格无较大差距;从租售方面来看,蚌埠整体商业市场并不活跃,成交乏力,包括万达银泰在内的项目虽然凭借品牌带动力、提供包租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去化效果较好,但出租率不高。
现有商业网点存在的问题: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规模经营能力较差、经营层次不丰富;商业业态功能雷同,同业竞争有恶性趋势;部分商业设施老旧、新型商业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不足;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功能及结构还需完善,辐射力待提高。
三、模型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
根据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确定,设Y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X2分别表示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通过模型的建立及检验判断出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然后模型的结果得出解决办法。
从《安徽省统计年鉴2005-2017》及其他相关资料文献中获取到所需相关统计数据。
(二)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1.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模型。
该模型R2=0.862311,对2005-2017年中国商品进口额及相关影响数据修正的R2=0.796213,可决系数较高,说明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度较好,但显然X1、X2回归系数均未通过T检验。且X2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表明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2.对模型进行相关系数检验。
由相关矩阵可知,每一个解释变量都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度相关,但同时解释变量之间也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根据理论分析,显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影响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GDP和CPI是通过预期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当GDP上升时,伴随着工业等产品价格升高预期形成,商品价格会存在涨价的预期,CPI会随之增长。在这里,我们考虑通过利用变量变换来实现降低多重共线性的目的。对模型进行相对指标的计算,将模型进行对数变换,在对其进行模型估计。
模型估计结果为:
该模型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值为620.3728,明显显著。当α=0.05时,t0.025=2.262
所有系数估计值高度显著,且CPI的系数具有了与预期相同的正确的符号。多重共线性得到了解决,回归方程得到确定。
3.自相关性检验。
时间序列回归方程容易产生自相关性,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性对模型的分析也存在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完善模型,利用BG检验(LM检验)进行自相关性检验。由于P=0.2055>0.05,所以接受原假设,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4.异方差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完善模型,研究需进行必要的异方差性检验,此处利用最常用的white异方差来进行模型异方差性的检验。在α=0.05的水平下,方程接受原假设,表示在以上建立的模型中,随机误差不存在异方差。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模型为:
6.该模型的经济意义。
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加1%,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如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每增长1%,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低2.06%;。所有解释变量的符号都与先验预期相一致,即GDP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正相关,CPI与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负相关。局关系
四、规划布局
(一)城市功能区域结构与商业中心布
蚌埠市市区由蚌山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和禹会区构成,淮河、龙子湖是蚌埠市中心城区内主要的两个较大的天然屏障,由此分隔形成蚌埠市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主两次”的组团分布,即中心组团、淮河以北的北部组团和龙子湖以东的东部组团。
(二)蚌埠市商业网点布局说明
通过商品零售网点、商贸物流、批发交易市场网点和市场服务网点的建设,形成多门类、多层次的商品流通市场体系,使蚌埠市商业网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结构优化、特色鲜明、辐射力强。蚌埠市能呈现消费便利、市场繁荣、生活丰富的状态,商贸达到现代化水平,成为皖北地区商贸中心城市。
1.商品零售网点体系
建设1个城市商业中心、2处商业街区、3个副城市商业中心、7个区域商业中心。形成蚌埠市零售网点聚集中心,描述为商品零售网点体系。同时,建设26个社区商业中心和45个社区农贸市场。通过加快组团式商业网点的均衡发展和各网点的有机联系,引导蚌埠市城市消费需求,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宜于人居的核心主城区商业服务消费环境。
2.批发交易市场网点体系
批发交易市场网点重点建设3类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和2家大型商贸园区,形成蚌埠市核心批发交易市场群,实现对140公里商贸覆盖圈及沿京沪高速铁路、蚌宁高速公路、35公里核心都市圈等经济大动脉发展的点状商贸辐射圈的辐射。
3.商贸物流中心体系
通过重新布局,可充分利用蚌埠市的交通优势及区位优势,依托市支柱产业的发展,通过1处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和1个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4处商贸物流中心的建设,形成蚌埠市特有的商贸物流中心体系。可以基本达到设施先进、交通流畅、辐射力强、服务齐全的现代商业物流功能,起到对140公里商贸覆盖圈及沿京沪高速铁路、合徐高速公路和蚌宁高速公路等经济大动脉发展的点状商贸辐射圈物流的支撑作用。
4.市场服务网点体系
坚持围绕以市场服务体系为零售网点、商贸物流中心及批发市场网点建设配套的宗旨,强化餐饮业、金融业、酒店宾馆等服务行业的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组织发展,积极发展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服务。健全并完善信息、会计、法律、评估、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五、规划的意义
通过规划,确保商业板块特色鲜明,商圈等级架构清晰,服务对象明确。零售市场体系和批发市场体系脉络清晰,共同营造和谐消费环境。淮河路商业中心体现蚌埠市人文习俗,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蚌埠市居民将继续享受老城区商业中心带来的繁荣,同时,随着蚌埠市流通业发展,未来可作为商业生活的怀旧区域存在。随着城市的南迁,人口、办公机构、商务功能区等布局在蚌埠市发生重大改变,在新城区规划新的商业中心势在必行。目前蚌埠市建成的文化广场和建设中的新城区商业中心规模宏大、定位现代,必将成为蚌埠市人们享受新生活的最重要场所,也将成为蚌埠市城市商业名片。居民生活必备商业网点的建设作为生活区的配套,满足居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商业地产企业创造了一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了社区商业形式和功能,进而推动了商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符合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