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医药“老兵”的家国情怀
——专访云南创立医药集团董事长、盘龙云海创始人曾立品
2018-08-14王力军
文_张 静 王力军
盘龙云海这家中医药企业可谓家喻户晓,如今,这家起源于七彩云南的企业又有了新的名片——“三七产业领军企业”。近日,云南创立医药集团董事长、盘龙云海药业集团创始人曾立品先生在昆明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作为一名科班出身、深耕中医药产业多年的企业家,曾立品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满怀抱负,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要做百年企业,没有品牌那是不可能的
曾立品多年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从1994年创办云南盘龙云海药业集团,开创了排毒养颜胶囊排毒、解毒、调补、养生理论,到2001年至今任云南创立生物医药集团董事长,先后参控股昆明龙津药业、云南盐化股份、大理药业、云南三七科技等健康企业,创立医药集团成为云南省龙头企业,旗下的三七科技布局深耕,成为三七产业领军企业。
盘龙云海在行业中已经屹立了20多年,企业和产品质量经受住了市场检验,收获良好口碑。曾立品认为,企业要长青,要做百年企业,没有品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坚守着品牌建设为核心,产品价值为导向,以服务手段提高,以需求为目标来打造品牌企业。这一点是盘龙云海矢志不渝要做的事情。
这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还有多渠道的销售通路,彻底激活了市场销售的环境,也激发了销售的热情,全民经商,全民搞产品。曾立品认为,从整个中医药产业来看,这是一种乱象,而真正塑造品牌的企业寥寥无几,因为现在再便宜的东西都能卖,再不好的东西也能卖出去,渠道很乱,价值很乱,价格很乱。真正要致力于做品牌的企业不多,而不管未来有多少乱象,盘龙云海也会坚持走品牌化道路。“只有好品牌才能够有好品质,这一点是100%不会改变的。消费者最终一定会认同好品质、好品牌。” 曾立品对盘龙云海的未来信心满满。
谈到对产品质量的把控,曾立品表示,作为一个制药企业要做良心药,对药品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四个字——安全有效。
盘龙云海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盘龙云海的产品就对美国出口。西方国家对农产品重金属的控制非常地严格,比我们国家现在的标准还要高。为满足出口标准,从那个时候盘龙云海就开始立足从药材的种植,到药材的收购、检测、农残重金属的去除,一直到产品、半成品的全生产过程的来严格地把控产品的品质。20多年来盘龙云海从来没有在这方面有所放松,每一年都有专业的人才定期、定时去种植基地,对基地的土壤、水、种植的种子,以及收成以后的状态,整个的生产过程都有随访,都有监控。有些品种甚至于做到了全过程监控,盘龙云海就是这样来管理企业的品质的。
国家要把支持中医药发展作为坚定的国策,绝对不能手软
中医药行业的市场及其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但相对于西药来说仍然差距巨大。目前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备受重视,而中药的发展却遇到不少阻力。曾立品呼吁国家加大中医药扶持力度,推动中医药发展。没有中医药就不会有中医,没有中医也没有中药。这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共同发展。我们国家一定要作为坚定的国策,绝对不能手软。不能因为现在社会上一部分人急,得了感冒一定要吃一天的药就要把感冒治好。不要一味地崇洋媚外,中国的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之一就是中医药,死死抓住这一点。
社会上一些人对于中药的看法存在误解,认为中药不科学、不讲原则和方法,曾立品称,用西药的方法来判断中药,这过于吹毛求疵。他进一步解释,“我们致力推动中药的发展,并不是要排斥西药,但也不能用西药的方式去理解中药。中药的价值不是靠单味药实现治疗效果,关键在于其系统、完整的中医理论指导。此外,中医有一句话,叫‘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中药的特点是缓和起效、逐步调理,要做到固本扶正、标本兼顾,不能盲目学习西药追求疗效快,而是要学习同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
曾立品表示,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同时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不能因为个别品种的问题而全盘推翻和打压中药,让中药没有生存的空间。同时,传承发展中药,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监管环境,加强中药行业的规范和自律,从而推动中药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让中药在健康、有序、规范的竞争环境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就像搞孔子学院一样,应该搞更多的中医药学院
中医药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家也早已将中医药上升至战略层面。但要走出国门,得到世界各国人民认可,其路漫漫。
作为一名中医药“老兵”,曾立品希望国家加大力度,真正的在国际上各种场合加大对中医中药的宣传。同时也应该有一些国家计划,就像搞孔子学院一样,应该搞更多的中医药学院,在全世界让更多的人学习中医药,以此来主导国际上中医学的发展。另外,把更多的一些医疗扶贫项目,比如说像非洲,像第三世界国家输出中医药,这样对于中医药在全世界的发展才会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否则的话,中医药国际化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再发展一百年,还是局限在某些方面。所以曾立品希望全民呼吁、国家主导,能够像孔子学院一样能够在全世界把中医药学院搞起来,甚至于把中医医院在一些成熟国家落地,这样的话,中医药会有美好的明天。
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形势可喜,针灸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医开放市场几十年,中医针灸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而且多数国家已经列入了医保支付,这对中医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和突破。为什么会得到国际的认同?曾立品分析,是因为针灸在某些病症上具有独特的疗效,通过扎针确实能够解决痛症的问题,确实能解决一些慢性病的问题,确实帮助很多人解决了一些疑难杂症,所以在中医药的推进当中最快的是中医针灸,而不是完整的中医。
曾立品说,中药正悄悄地伴随者中医针灸走入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逐步认识到中医药在治慢病、治疑难杂症上确实有它独特的理法方药的基础,确实有疗效。随着针灸的不断扩展,中药应该也会逐渐得到世界上起码一部分人的认同。
谈到现在倡导的精准医疗,曾立品说,对于西医医生来说,如果没有检测手段,他是看不了病的。但是对于中医医生,就凭着他的一双眼睛、一双手就能够看病,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医一定要四诊合参,一定要把每一个人的问题搞清楚才能下定论。中医的理法方药为基础的精准医疗、个体化医疗方案,还有模式,随着中医针灸对海外市场进一步挺进,中药逐步会走向更多人的家庭,会让更多的海外人士认知中药、使用中药。
年轻人主动去识别中医药,自我保健意识有所增强
谈到中医药在国内年轻人中的传承与认知问题时,曾立品认为,现在年轻人自我保健的意识,对于中药的保健意识,比过去还有所增强。
借助于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各种知识都能够轻松学到。近年来,在广覆盖的教育和宣传之下,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主动去识别中医药、研究中医药。曾立品认为,在此情况下,民间对中医药认知形势的变化有点儿不太一样,不是政府主导的,而是民间自发、自愿地去学习中医药,去了解中医药。而且80后、90后的学习能力比较强,而且很多人有学习了解中医药的意识。所以不担心80后、90后对中医药的继承和发扬的问题。
据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最近在尝试一种很好的模式,在北京选择了一些小学、中学,把中医药的一部分养生理论课植入进去了。“未来如果说能够实行国粹教育,能够在中、小学适当地植入中医药基本的概念的教育和养生保健知识的教育,如果这个模式成立的话,我相信中医药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而且一定会造福中国,造福我们全世界的人类。”曾立品对此非常乐观。
注重人才培养,激励学生“立君子品”
作为出身科班的中医药企业管理人员,曾立品心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他说,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医药经典的继承和创新。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时,他向母校捐赠1000万元以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700万元建设的中药学院楼被校方命名为“立品楼”。他表示:“起名‘立品楼’的含义很简单,希望中药学院的学生们能够立品、立德、立志、立信,在大学期间脚踏实地努力学习、熟读经典、增长才干,将来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中医药人才。”
曾立品坦言,目前中医药产业整体的产学研资金投入仍存在不足。“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我希望能帮助补充中医药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上的投入,也想和学校加强产学研的合作,通过这次捐资帮助学院把教学楼、实验平台建设得更好。”
同时,曾立品还向中药学院捐款300万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国的中医药学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日本对汉方的研究,国际上对植物化学、生物医学的研究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设立教师奖励基金是希望能引进国内外更好的教师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帮助中药学院打造成国际一流的中医药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