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音乐教学经验
2018-08-13周慧玲
周慧玲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经验
“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简言之就是感受、表现和创作美。感受美是指对美的感受,感受到什么是美,才能正确地表现美,进而创造美。这便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意义所在。现在,艺术教育非常普及,幼儿很小就开始学书法、学围棋、学吉他、学钢琴、学画画,等等。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在幼儿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经验和《纲要》中的相关内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始于有趣,忠于教育
《纲要》明确指出:课程的设计选材應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组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产生学习意愿的动机。幼儿年龄小,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只热衷于有趣、好玩的事情。所以,笔者认为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夸张的动作、好笑的行为和有趣的编排会使音乐教学更容易被幼儿所喜欢。
1.教材有新意
笔者曾给幼儿上过一节音乐欣赏课,主要欣赏“中国京剧脸谱”,为什么选这节课呢?因为有意思,独一无二的京剧唱腔、华丽的行头、粉墨登场的妆容,生旦净末丑各个人物都有鲜明的特征。五颜六色的油彩更激发了幼儿无限的想象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幼儿都深深地爱上了京剧,回到家还跟家长兴致勃勃地讨论,甚至有幼儿吵着要学京剧。
2.设计不一样
笔者在设计“快乐的三只小猪”音乐表演活动时,把原来的“教师多说,幼儿少动”变为“教师少说,幼儿多动”。将所有的故事背景都告诉幼儿,让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故事中的木头房、草房、砖房,如抱臂碎步走扮演稻草、一排幼儿双手搭肩扮演木头、蹲跳扮演砖块等。这样就省去了制作道具、背景的时间和经费,幼儿也不会因为角色单一而感到枯燥和乏味。幼儿在活动中开发了大脑,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使用,既动脑、动手,还运动了身体,活动过程轻松舒适,妙趣横生。
3.教法有花样
笔者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小白兔和大灰狼”时,分别播放了三首音乐让幼儿体验,使幼儿形成不畏困难、自信坚强的优良品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演“兔妈妈”和幼儿一起玩游戏。第一段音乐播放时,营造了一种美好、快乐的意境,笔者和“兔宝宝”们在草地上快乐地蹦蹦跳跳,玩累了就安静地躺在一起晒太阳,画面既喜悦又温馨。第二段音乐营造了一种沉重、缓慢、压抑的氛围,幼儿听到这段音乐时不自觉地表现出了紧张、恐怖的神情,为了营造效果,笔者变作“大灰狼”,张牙舞爪、气势汹汹地出现在幼儿面前,一声声惊叫此起彼伏。此时,第三段音乐开始了,这是一段激昂、奋进的旋律。这时“兔妈妈”回来了,“兔宝宝”们不再害怕,一个个瞪圆了小眼睛,在“兔妈妈”的带领下开始勇敢地和“大灰狼”进行搏斗,最后取得了胜利。用音乐旋律带领幼儿进入情境,幼儿的好奇心被点燃,利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的思维方式让幼儿懂得“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就一定会成功”的道理。
二、“整合”理念,寻求发展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需要高度“整合”。因而,笔者在日常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各个领域的思维进行有机“整合”,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让幼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美,可谓一举两得。
三、结束语
学习《纲要》是非常重要的,领会其中的精神更为关键,坚持贯彻实施《纲要》是一个长期且异常艰巨的任务。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提升自我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幼儿教师要认真学习《纲要》,领会文件精神,让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马舒.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16(40).
(责任编辑:陶 静 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