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居民体型变化研究:基于组群分析的视角
2018-08-13涂春景江崇民宋丽萍武东明蔡睿王欢
涂春景 江崇民 宋丽萍 武东明 蔡睿 王欢
摘 要:基于組群法比较1979年与2013年我国城市汉族居民体型特征,并探讨体型变化原因。方法:2013年从北京、上海、杭州等5个城市的城区随机抽取城市户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调查我国城市汉族居民体型相关身体形态指标,并以1979年全国城市汉族居民体质调查结果为常模。根据Martin法对体型分型,比较1979年与2013年体型差异。结果:20~24岁城区居民体型34年前后对比:男性腿长分型由亚短腿型转变为中腿型,胸部分型由窄胸型转变为中胸型,人体整体由瘦长型转变为中间型;女性腿长分型由亚短腿型转变为中腿型,胸部分型由窄胸型转变为中胸型,躯干长度由长躯干型转变为中躯干型,肩部分型由中肩型转变为窄肩型,人体整体由瘦长型转变为中间型。1979年20~24岁与2013年54~58岁体型对比:男性腿长分型由亚短腿型转变为中腿型,骨盆分型由窄骨盆转变为中骨盆,胸部分型由窄胸型转变为宽胸型,人体整体由瘦长型转变为中间型;女性腿长分型由亚短腿型转变为中腿型,胸部分型由窄胸型转变为宽胸型,躯干分型由长躯干转变为中躯干,人体整体由瘦长型转变为矮胖型。结论:34年来,城市汉族居民体型发生了较大变化。1979年20~24岁与2013年20~24岁同龄组居民体型差异主要是由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水平等变化所导致;而1979年20~24岁与2013年54~58岁同一组群居民体型差异原因还包括人类寿命自然生长的增龄效应,以及增龄效应与组群效应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城市汉族居民;体型变化;Martin分型法
中图分类号:G 804.49 学科代码:04030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Objective: Based on cohort analysis, this study sets to compare the somatotyp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urban Han residents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of somatotype change between 1979 and 2013. 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five cities of Beijing, Shanghai,Hangzhou and so on in 2013,taking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of urban Han residents in 1979 as the norm,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body shape indexes of urban Han residents in China. According to Martin method, the differences of somatotype will be compared between 1979 and 2013. Results: A comparison of the somatotype of urban residents between 20 and 24 is made. As to the male residents,the leg type is from the sub-short-leg type into the mid-leg type,the chest type being from the narrow thoracic to mid-thoracic type and the whole body being from the slender to the middle type. For the female residents,the leg type is from the short-leg type to the mid-leg type,the torso length being from long to middle,the shoulder type being from the middle type to a narrow type,the thoracic type being from the narrow-breasted to the middle breast type,and the whole body being from the slender type to the middle type. A comparison of the somatotype of urban residents between 20 to 24 year-old in 1979 and 54 to 58 year-old is also conducted. The leg-type of male subjects is from sub-short-leg to medium-length legs,the pelvic classification being from the narrow pelvis to the medium-length pelvis,the chest type being from narrow chest type to a wide-breast type,and the overall body change being from the slender to intermediate type; the leg type of female subjects is from the short-leg type to the mid-leg type,the chest type being from narrow to wide chest type,the torso length being from long to middle,and the whole body being from the slender type to the squat type. Conclusion: In the past 34 years,the body types of urban Han residents have changed greatly. The differences of body types between 20-24 years old in 1979 and 20-24 years old in 2013 are mainly due to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lifestyle changes and the change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nd the differences of body types between 20-24 years old in 1979 and 54-58 years old in 2013 are caused by the natural growth of human life by the aging effect and the above reasons,and the aging with cohort interaction effect.
Keywords:urban Han residents;change of somatotype;Martin classification method
人体体型是对人体某个阶段结构与组成成分的定量描述,是人体形状的总体概括,体型主要通过各环节相对比例大小来反映其形状,其主要与遗传有关,同时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如年龄、营养、生长发育和人体运动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变,由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变,我国国民的体型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人们身材变高了,围度增大了,皮下脂肪变厚了,苹果型体型增加了[1]。但这只是我们感官上看到的外在形态变化,身体各環节的比例,即体型到底怎样变化呢?这值得去定量探索研究,而且体型与身体健康、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器官系统的机能等密切相关[2],体型的变化对体质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体型的变化进行追踪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前,体型在运动人体科学、体质人类学和医学等学科中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关注聚焦点之一是对特殊对象进行横断面研究。例如:邢文华[3]对不同比赛项目或同一项目不同级别的运动员体型进行研究,得出体操、举重、短跑等项目存在“最佳体型”;Baltadjiev[4]探索了冠心病患者的体型;皮建辉[5]对侗族、李咏兰[6]对黎族等少数民族体型进行研究。研究聚焦点之二是对不同人群体型的比较研究,这类研究多为同一时期不同对象的对比,而对同一人群的纵向研究极少,国内除北京体育大学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追踪课题组[7]、林琬生[8]对在校学生身高做过12年追踪研究外,其余已有文献基本上是6年以内短期追踪调查,其时间跨度较短。纵向追踪研究能很好地反映体型变化,但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样本量流失的难题无法避免,特别是对某一特定样本进行长期固定追踪的研究是很难实现的,当前未见我国城市汉族居民体型的长时间跨度纵向对比追踪研究。
鉴于此,本研究于2013年对北京市、南昌市等我国南北不同区域的5个省会城市汉族成年居民进行了体质调查,并以1979年全国16个省会城市汉族居民体质调查结果为参照常模,基于组群的视角比较我国城市居民1979年20~24岁组与2013年20~24岁组34年间体型的差异,并比较1979年20~24岁组与2013年54~58岁组城市居民体型特征差异,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体型特征变化规律,并分析增龄效应(age effect)和组群效应(cohort effect)等在体型演变中的作用,为更详细地了解我国人口自身体型状况,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塑造健康良好的体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上海市及杭州市、南昌市和济南市3个省会城市的20~24岁、54~58岁汉族居民,城市居民指居住在城市且具有城市户籍的固定市民。2013年数据是课题组对北京市东城区、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上海市嘉定体育场、杭州市主城区和南昌市主城区20~69岁人群进行体质测试调查,其中20~24岁有效样本2 077人,男1 009人,女1 068人;2013年54~58岁有效样本量1 716人,其中男831人,女885人。按照我国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制定的《国民体质测试指导站各指标的测试方法及判断标准》对人群进行测试,根据年龄、性别等条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排除身体残疾、身体发育迟缓、代谢性疾病等患者,测量点选取均以全身骨骼和主要骨性标志作为参照点。1979年数据是在原国家体委主导下,联合教育部、卫生部对包含北京市、上海市、济南市等在内的全国16个省(直辖市)的省会城市的居民大规模调查所得的原始数据。2次调查涉及的长度指标、宽度指标、围度、重量指标为体质测量中简单而常规的指标,且均由体育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组织测试。2013年各指标测试方法和测试误差的要求与1979年一致。所以,上述调查研究虽然时隔34年,但因为测试指标、测试方法和组织部门基本一致,所以具备对比研究的基本条件。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指标
测试指标包括长度、宽度、围度等身体形态指标,派生指标包括人体结构视角下的身体各环节相对比例的体型指数,见表1。
1.2.2 测试仪器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民体质测试指导站各指标的测试方法及判断标准》,用直脚规、马丁尺等仪器对人体的体部各环节进行直接测量,主要测试工具为北京鑫东华腾体育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相关仪器,其规格见表2。
1.2.3 体型分型办法及标准[9]
长度、宽度、围度等环节相对比例体现了体型的结构特征,根据《人体测量方法》对测量数据处理程序,按照国际上惯用的Martin分类标准,选择高长比、躯干四肢比、宽长比等较具代表性主要分型指标:身高肩宽指数(肩部分型)、身高胸围指数(胸部分型)、身高骨盆指数(骨盆分型)、身高坐高指数(躯干分型)、马氏躯干腿长指数(腿部分型)、Rohrer指数(胖瘦分型)等,具体分型标准见表3。
1.2.4 构造组群
Deaton[10]建议构造组群数据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组群内差异性小,而组间的异质性要明显,如果所定义的组群单位样本量太小,那么组群特征值将具有很大的变异性或波动性,从而偏离该组群的实际特征值,所以组群构建时应给每一个组群确定适当“区间”,以增加每一单位内的样本量,“区间”的设置需平衡组群内部的异质性和观察个体样本量之间的关系。如研究1979年20~24岁各年度特征值时,选择5年的“区间”来计算每一个组群的年龄范围,即对出生于1959—1963年的样本组合在一起构造一个组群,其组群观察值等于5年内所有样本个体的平均值。由此,本研究构建1959—1963年出生和1993—1997年出生的居民2个组群,其中1959—1963年出生的组群对应1979年20~24岁、2013年54~58岁2个不同时期的年龄组,1993—1997年出生的组群对应2013年20~24岁年龄组。
1.2.5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原始数据经过数据整理和检验,按照( -3S, +3S)的统计要求,在正负3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作为异常数据予以排除,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运算。重点计算:1)各体型指数的平均值、标准差及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2)体型各类型检出率及比较各组体型差异。
1979年与2013年差异性检验的方法,通过单样本U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1979年数据是原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对包含上海市、北京市、济南市等在内的城市居民进行大规模体质调查所得,该次调查是全国性广泛调查,故作为本研究的常模。其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判断标准为:U>1.96时,P<0.05;U>2.58时,P<0.01。
2 结果与分析
2.1 1979—2013年34年间20~24岁人群的体型变化
2.1.1 体型指数变化
男、女马氏躯干指数均为负增长,说明下肢长与坐高比值变大。其余长度指数均为正增长,其中男性增幅-0.5%~-1.1%,女性增幅-0.6%~-3.6%,男、女坐高、上肢长、指距与身高比值均变小,小腿长与足长比值变大;所有长度指数34年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宽度指数,身高肩宽指数、身高骨盆宽指数男、女均为负增长,男女肩宽、骨盆宽与身高比值均变小,女性变化更加明显,见表5。肩宽骨盆宽指数男女增幅均为正,说明男女骨盆宽与肩宽的比值均变大,躯干上宽下窄的体型向上下宽度一致转变趋势。上述各指数差异除男子身高骨盆指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男性身高胸围指数、大腿围身高指数、小腿长围指数正增长,胸围、大腿围与身高比值都变大,小腿围与小腿长比值增大,说明围度增幅大于长度增幅。女性的身高胸围指数正增长,胸围与身高比值变大;大腿围身高指数、小腿长围指数负增长,女性腿部围度与长度比值减小。选取皮-佛(Pignet-Vervaeck)指数和罗氏(Rohrer)指数2个指数反映体型的整体形态。男性2指数增幅10%左右,女性增幅在6%以下,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体型均由瘦长型向中间型转变,但男性变化幅度更大,主要是1979年20~24岁男性比女性更瘦,2013年女性比男性更修长。见表6。
总之,根据Martin体型判断标准,根据上述主要体型指数的平均值,1979年20~24岁男性居民总体为长躯干、亚短腿、中肩、窄骨盆、窄胸、瘦长型体型;而2013年为长躯干、中腿、中肩、窄骨盆、中胸、中间型体型。女性体型,1979年20~24岁总体为长躯干、亚短腿、中肩、窄骨盆、窄胸、瘦长型体型;而2013年为中躯干、中腿、窄肩、窄骨盆、中胸、中间型体型。
2.1.2 体型分型及其检出率变化
按体型指数分型及身高分型标准,各体型类別1979年与2013年20~24岁组对比有较大变化,具体如下。
男、女1979年与2013年长躯干型检出率均最高,2013年男性长躯干型检出率减少13.7%、女性长躯干型检出率减少13.4%。男性1979年亚短腿型检出率最高,中腿型检出率次之;2013年中腿型检出率最高,亚短腿型检出率次之。2013年亚短腿型检出率减少10.9%,中腿型和亚长腿型检出率分别增加1.5%和9.0%。男、女1979年与2013年均是亚短腿型检出率最高,但2013年亚短腿型检出率减少5.6%,中腿型和亚长腿型分别增加1.5%和5.8%。见表7。
男性1979年中肩型检出率最高,2013年窄肩型检出率最高,中肩型检出率次之;2013年中肩型检出率减少10.7%,窄肩型检出率增加19.1%。女性中肩型检出率最高,2013年窄肩型检出率最高;2013年中肩型有检出率减少17.6%,窄肩型有检出率增加28.3%。骨盆分型男、女1979年与2013年均是窄骨盆型检出率最高,但2013年男性窄骨盆型检出率变化不大,女性长窄骨盆型检出率增加10.5%。见表8。
男、女1979年与2013年窄胸型检出率均最高,2013年男性窄胸型检出率减少15.2%,宽胸型检出率增加15.8%;女性窄胸型检出率减少33.7%,宽胸型检出率增加16.3%。男、女1979年与2013年瘦长型检出率均最高,2013年男性瘦长型检出率减少38.5%,矮胖型增加21%;女性瘦长型检出率减少5.5%、矮胖型增加11.7%。见表9。
2.2 1979年20~24岁组与2013年54~58岁组人群体型变化
2.2.1 体型指数变化
男性马氏躯干指数正增长1.6%,其余长度指数负增长-0.2%~-1.1%,下肢长与身高比值变大,坐高、上肢长、指距与身高比值都变小,且各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足长小腿长比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身高坐高指数负增长-0.5%,其余长度指数正增长0.1%~1.1%,长度指数变化幅度较小。见表10。
男性身高肩宽指数、身高骨盆宽指数分别增长-1.8%、6.0%,女性2指标则分别增长-1.0%、4.5%,男女肩宽与身高比值变小,而骨盆宽与身高比值增幅变大。肩宽与骨盆宽比男性增长7.0%,女性增长5.5%,骨盆宽与肩宽的比值均变大,上述各指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1。
男、女身高胸围指数变化均大于10%,说明胸围与身高比值增幅较大,尤其是女性;大腿围身高指数变化次之,大小腿围度指数为负,小腿围与大腿围比例变小。男性皮-佛指数、罗氏指数增长均大于15.3%、21.8%,女性2指标增长16.7%、20.3%,男女胸围与体重增幅均远大于身高增幅,指数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
总之,根据Martin体型判断标准,根据上述主要体型指数的平均值,2013年54~58岁男性居民体型长躯干、中腿、中肩、中骨盆、宽胸、中间型体型,2013年54~58岁女性居民体型为中躯干、中腿、中肩、中骨盆、宽胸、矮胖型体型。
2.2.2 体型分型及其检出率变化
男性2013年54~58岁长躯干型检出率最高,但34年间其检出率比减少12.1%。女性2013年54~58岁长躯干型检出率最高,中躯干检出率次之,但34年间长躯干型检出率减少12.2%,而中躯干检出率增加6.7%。男性2013年54~58岁中腿型检出率最高,亚短腿型检出率次之,亚短腿型检出率减少11.3%,中腿型和亚长腿型分别增加5.9%和4.8%。女性2013年54~58岁中腿型与亚短腿型检出率均较高,但34年间亚短腿型检出率减少6.9%,中腿型和亚长腿型分别增加4.2%和3.7%。见表13。
男性2013年54~58岁窄肩型检出率最高,中肩型检出率次之,但34年间中肩型和宽肩型检出率均有所减少;女性2013年54~58岁窄、中肩型检出率分别为37.1%、36.3%,34年间,中肩型检出率减少5.5%,窄肩型增加6.1%。男性中骨盆型和宽骨盆型检出率比窄骨盆型高,宽骨盆型检出率比1979年20~24岁大幅增加33.9%,而窄骨盆型减少37.6%;女性2013年54~58岁3种骨盆类型检出率相差不大,但宽骨盆型检出率比1979年20~24岁大幅增加24.2%,而窄骨盆型减少25.4%。见表14。
男女2013年54~58岁宽胸型检出率均最高,中胸型检出率次之,34年间男性宽胸型检出率比1979年20~24岁增加54.0%,而窄胸型减少了52.1%;女性宽胸型检出率多61.3%,而窄胸型减少了63.1%。2013年54~58岁男、女矮胖型检出率均最高,与1979年相比,34年间瘦长型检出率大幅转为中间型和矮胖型。男性矮胖型检出率增加49.0%,而瘦长型减少了71.7%;女性矮胖型检出率增加48.6%,而瘦长型减少了44.6%。见表15。
3 讨论
3.1 组群分析法
本研究基于组群分析法对1979年与2013年城市居民体型进行对比研究。纵向数据的收集研究早在300多年前就已经在国家层面实施[11],为克服长时期追踪观察样本量流失的问题,国际上许多国家大样本的调查采取了样本轮换的做法,而不是对一个特定样本一成不变地做长期追踪观察[12],即按照某种共有的属性(例如年龄、性别等)将人归为一个组群(cohort)进行研究,然后按时间序列对各横断面进行调查,并比较横断面数据,探索其变化规律,这种构造具有共同特征的组群进行纵向研究的方法即为组群分析法[13]。该方法最早是由Ryder[14]于1965年提出,其指出:“同一时间段出生的人群由于类似的成长背景及所经历的共同历史,形成了与其他时段出生的群体不同的特征”[14],这种群体即为“组群”。该方法允许各个调查期的样本不同,不需要每个调查期追踪固定的样本,其重点关注的是组群的统计特征(如均值、方差等),无须考虑样本流失的问题,能很好地探索不同时期的群体差异性及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国内外有许多纵向实证调查分析的研究运用该方法成功地进行了研究,例如Fernández-Villaverde[15]和周绍杰[13]、项曼君[16]、周晓慧[17]等,其中项曼君在体质健康领域成功运用该方法。在组群差异性分析中,差异性包括组群效应、年龄效应和时间效应及各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等,组群效应是指不同年份出生的组群之间的差异,年龄效应则反映了差异随年龄变化的特征[13]。
3.2 同年龄组(20~24歲)人群1979年与2013年体型对比及差异性原因分析
3.2.1 同年龄组人群1979年与2013年体型的变化
体型分型变化如下:1)男性腿长分型由亚短腿型转变为中腿型,胸部分型由窄胸型转变为中胸型,人体整体由瘦长型转变为中间型;而躯干分型、肩部分型、骨盆分型1979年与2013年一致,均为长躯干、中肩、窄骨盆。2)女性腿长分型由亚短腿型转变为中腿型,胸部分型由窄胸型转变为中胸型,躯干长度由长躯干型转变为中躯干型,肩部分型由中肩型转变为窄肩型,人体整体由瘦长型转变为中间型,而骨盆分型1979年与2013年一致,均为窄骨盆型。
对体型指数和测量值增幅分析如下:1)长度方面,男性的坐高、上肢长、指距与身高比值都变小,下肢长与坐高比值变大,各环节增幅为下肢长>身高>坐高>上肢长。女性与男性有相似结果,身高增长下肢贡献度更大。2)宽度方面,肩宽、骨盆宽与身高比值均变小,特别是女性骨盆宽、肩宽绝对值减少的现象应引起重视。3)围度方面,男性的胸围、大腿围与身高比值都变大,小腿围与小腿长比值增大,说明围度增幅大于相同环节长度的增幅,人体充实度增加了;另一方面,胸围、大腿围、上臂围增幅大于小腿围、前臂围。女性胸围与身高比值都变大,且增幅大于男性,但大腿围与身高相对比例、小腿围与小腿长相对比例女性均变小而男性变大,女性的下肢变得更加修长。总之,男女躯干部充实度均增加,近心端围度增幅大于远心端。
3.2.2 差异性原因分析
从宏观角度分析,人体体型主要受遗传影响,也受后天因素的影响。骨骼在不同营养、日常生活方式、不同受力等后天因素作用下,自身形态会发生改变,且不同部位骨骼相对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后天因素既包括自身因素,也包括父代因素。所以人体的体型既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可变性。1)父母身体发育水平影响着子代的体型。1979年和2013年2个组群出生年份分别是1959—1963年和1994—1998年。1959—1963年出生的居民其父母生活在20世纪中叶,那段时期我国经济严重困难,生活条件艰苦,因体力劳动超负荷、饮食条件差而营养不良的现象较为普遍。该群体总体比较瘦弱,身体发育水平不高。而1994~1998年出生的居民父母生活环境有了巨大变化,其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营养饮食水平大幅提升,体力劳动负荷强度降低。该群体身体发育水平更好。2组群的父母不同的身体发育水平提供给子代不一样的生长发育前期条件、受精卵的健康水平、妊娠条件等,这势必影响着子代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体型的形成。2)2组群自身生长发育的条件影响着他们的体型。1979年20~24岁组群主要生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2013年20~24岁组群主要生活在21世纪前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的营养充足甚至过量,过度体力劳动强度得到减轻,有计划的体育锻炼有所加强,所以2013年20~24岁群体身体发育水平相对1979年20~24岁群体有了较大提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数据巨大变化能进一步说明上述变化,例如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57.5,而在2013年大幅降低至3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为343.4元,而2013年达到2万9 38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达1 310.5(1978年为100)[18]。当然,生活条件的改善导致营养过剩,体力活动水平低和学习负担重而睡眠不足等也给体型带来不良影响。总体来说,近几十年来,族群遗传基因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体型的变化由后天因素起主要作用,而后天因素中,饮食、运动、坐姿的时间增多和生活方式是影响体型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对各环节变化原因分析如下:1)长度方面,由于身体下部承受重力缘故,身体下部骨骼受到力的刺激更多,诱导骨骼更快增长,而受力较少的部位,增幅相对较慢,但负荷过度却对骨骼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2)宽度方面,造成肩宽、骨盆宽与身高比例变小的原因很多,但近年来青少年在身体活动量方面相对20世纪70年代明显减少可能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例如采用坐姿的时间增多。青年女性的身体活动量的减少意味着对骨骼牵拉减少,骨骼生长发育的刺激量也相应减少,因此,随着年代的推移人们的骨盆宽、肩宽逐渐变窄了;所以,加强肌肉能力和身体活动能力显得非常重要。这与包雪鸣等[19]对不同年代骨盆宽、肩宽减少原因的研究存在相似的结果。3)围度方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摄取由改革初期的贫乏到现在的富余,人体的充实度得到提高,体型变得更加丰满。
3.3 同组群20~24岁与54~58岁2个年龄段体型变化及原因分析
3.3.1 体型变化
1979年20~24岁青年人经过34年生命历程到2013年是54~58岁,其体型及各种类型检出率发生了很大变化。男性腿长分型由亚短腿型转变为中腿型,骨盆分型由窄骨盆型转变为中骨盆型,骨盆入口横径增加,胸部分型由窄胸型转变为宽胸型,人体整体由瘦长型转变为中间型,而躯干长度分型和肩部分型没有改变,均为长躯干型和中肩型。女性躯干分型由长躯干型转变为中躯干型,腿长分型由亚短腿型转变为中腿型,胸部分型由窄胸型转变为宽胸型,人体整体由瘦长型转变为矮胖型,只有肩部分型没有改变,均为中肩型。
进一步分析体型指数和测量值可知:1)长度各环节比例,男性,坐高、下肢长与身高比值变大,上肢长、指距与身高比值都变小;女性长度各环节长度相对比例变化幅度较小,各长度指标同步变化。2)宽度各环节比例,男女均呈现肩宽与身高比值变小,而骨盆宽与身高比值增幅变大现象。3)围度各环节比例,男性的胸围、大腿围与身高比例都变大,小腿围长与小腿长比例变短;女性的胸围与身高比例增幅大,其他围度指数变化较小。
3.3.2 差异性原因分析
同一群体体型随年龄增加而变化原因,包括人类生命周期自然生长的增龄效应及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革导致的组群效应及它们的交互作用等,如女性身高胸围指数(胸围/身高×100)1979年20~24岁(a组)为49.6,2013年54~58岁(b组)为57.7,2013年20~24岁(c组)为52.3,所以b-a=8.1,组群效应c-a=2.7,组群效应的原因同上述4.1分析一致。其中b-a=(b-c)+(c-a),故b-c=5.4,b-c包含增龄效应、增龄效应与组群效应的交互作用。其中增龄(年龄增长)效应对体型变化影响如下:年龄在20岁之后,人体生物学特征总体表现为由生长的高峰期转变为成年的发展期及衰退期。由于人体各器官系统发展不同步,长度、宽度、围度等指标都有着各自的变化特征,从而导致了人体各年龄阶段体型的差异性。具体如下:1)在长度方面,躯干部脊柱是由33个椎骨通过椎间盘连接而成,椎间盘与椎体厚度比约为1∶4,人到中年以后,椎体的椎间盘开始退行性变化而变薄,椎骨骨质也发现改变,因承受体重原因整个脊柱的长度变短,加上坐卧等姿势不良、腰背肌肉软弱外、椎体骨质疏松造成的椎体的楔形压缩等形成驼背,从而导致躯干变短。下肢而由于骨质的变化和下肢弯曲,下肢长度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小,但低于躯干降幅。上肢长各环节变短原因主要是由骨质变化导致,所以变化不大。2)在围度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能量代谢比青年人减弱,能量消耗小于能量吸收而使能量存储导致围度增加,特别是躯干变化区间均比其他围度指标大,我国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体型随年龄增加呈增长趋势,这与国内学者田野等[20]的研究成果类似。3)在宽度方面,基因、文化和环境等是影响女性骨盆形态的主要因素[21],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社会大变革导致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工作强度、饮食结构等变化,从而影响骨盆形态,例如坐姿时间增多、交通工具使用增加导致步行减少、女性穿高跟鞋等习惯是其变化的部分原因[22]。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20~24岁年龄组1979年与2013年同性别体型对比均表现为:马氏躯干指数增大而身高坐高指数减小,即下肢长度增幅比躯干长度增幅大;身高肩宽与身高骨盆宽指数均变小,且骨盆宽度增幅大于肩宽增幅;围度身高指数和胖瘦指数增加,人体充实度有较大提高。体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大变革改善了生活条件,带来了营养摄入、劳动强度、生活方式及对人体体型的认知等多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体型发生相应改变。
2)1979年20~24岁年龄组与2013年54~58岁年龄组体型对比。与1979年与2013年20~24岁年龄组人群体型的变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下肢长度增幅比躯干长度增幅大,高度增幅大于宽度增幅,围度身高指数与胖瘦指数增加等。但体型变化程度也有诸多不一致的地方,例如胸围身高指数、骨盆指数、胖瘦指数变化更大,男女均由窄胸变为宽胸、窄骨盆变为中骨盆、瘦长型变为中間型(男)或矮胖型(女),人体的围度增长较大,尤其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身体超重或肥胖急剧增加。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既与人体自然生长的增龄效应有关,也与社会大变革带来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组群效应及增龄效应与组群效应的交互作用有关。
4.2 建议
1)本文从Martin体型指数法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可结合Heath-Carter体型法进行探究,而基于我国国民体质测试项目的特点,应首先建立Heath-Carter体型法本土化模型,使已有的监测数据在实践中更好地服务大众。
2)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年代体型变化的原因,应该对增龄效应与组群效应各自所起的作用比例大小做进一步探究。
3)为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可结合本研究结论,从塑造完美体型的角度引导人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塑造合理饮食等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 涂春景,江崇民,张彦峰,等.基于灰色模型的我国城镇老年人体质定量预测研究[J].体育科学,2016(6):96.
[2,] 辛海,吴剑坤,金玫,等.1350例社区慢性病人群的体型与中医体质分布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6):1721.
[3] 邢文华,王利群,柴岭,等.对女子柔道运动员体型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215.
[4] BALTADJIEV A G,VLADEVA S V.Correlations between human somatotype components and some anthropometric parameters in mal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Folia Med (Plovdiv),2014,56(3):175.
[5] 皮建辉,谭娟,向德标,等.湖北侗族体质人类学研究[J].人类学学报,2015(3):420.
[6] 李咏兰,郑连斌,金丹.黎族的体成分与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 2017(2):1.
[7] 北京体育大学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追踪课题组.关于6~17岁学生的身高生长的纵向追踪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206.
[8] 林琬生.儿童身高生长追踪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0(2):97.
[9] 吴新智,席焕久,陈昭.人体测量方法[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6.
[10] DEATON A.The Analysis of Household Surveys: A Microeconom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Policy[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145.
[11] SCOTT M. Longitudinal Research[M].USA:Sage Publication Inc,2002:2.
[12] 陈晓毅.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变动:基于组群方法的实证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5):1.
[13] 周绍杰,张俊森,李宏彬.中国城市居民的家庭收入、消费和储蓄行为:一个基于组群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9(4):1197.
[14] RYDER N.Chort as a Concept in theStudy of Social Chang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5,30(6):843.
[15] FERNANDEZ-VILLAVERDE J , KRUEGER D.Consumption over the Life Cycle: Some Facts from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 Data[J]. NBER Working Paper, 2002(12):9382.
[16] 项曼君,孟琛,湯哲.北京市老年人躯体健康变化的纵向观察[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2):78.
[17] 周晓慧.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储蓄率研究:基于组群分析的视角[J]. 经济研究参考,2016(14):61.
[18] 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EB/OL].[2017-04-05].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indexch.htm.
[19] 包雪鸣,季成叶,尹小俭.1985~2005年中国大学生体质变化趋势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17):3367.
[20] TIIAN Y,JIANG C,WANG M,et al.BMI,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adults in China[J].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2016(4):487.
[21] ABITBOL M M. The shapes of the female pelvis. Contributing factors.[J].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1996,41(4):242.
[22] 刘萍, 余艳红, 陈春林,等.中国南方汉族妇女正常骨盆形态变化特点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48(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