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程中要素组合课型方式探究
2018-08-13滕志勇
滕志勇
摘 要:MS—EEPO七要素教学方式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式,通过听、看、讲、想、做、动、静要素的组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减轻教学负担,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探究了要素组合方式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及其可行性,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要素组合;美术课堂教学;应用
一、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改变了传统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将美术学习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部分,通过这四个部分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美术能力以及美术素质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部分是相互独立而又处于美术教学这一整体下的。
1.欣赏·评述
欣赏·评述主要是通过向学生展示作品或者对象的方式,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学习从各个角度去认识并欣赏作品。这一过程关注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同时注重学生使用合理的评述语言以及词汇的能力。古人云:“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其启蒙而引其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在欣赏评述课中,第一环节的导入部分必须出彩,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造型·表现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采用直观形象的示范,让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并运用创作手法表现一幅装饰画的能力。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做一做,才能真正吸收所学知识。造型语言是绘画的核心,无论什么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都是以“型”为先,而不是表面想当然的大概、也许、可能。
3.设计·应用
设计是源于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情感用美术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把“设计·应用”领域的美术课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美的认识,始终让学生贴近生活,并且保持浓厚的创作欲望,学生不仅可以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到设计的乐趣,还可以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设计·应用”领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创作要求,结合“欣赏·评述”“造型·表现”内容,让学生用静、细的方法去构思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创造带来的快乐。在小学中高年级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领域的美术课占有很大的比重,通过对基本设计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4.綜合·探索
美术学科是一门集各种技艺于一体的总称。“综合·探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有所依附,并重新组合,寻求统一。这就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美、体验美,并且创造美。
二、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美术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在美术教学中使用七要素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了10分钟以上,而一种要素使用时间超过这一时间段,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例如,教案二导入环节就有听、看、讲、想、动静转换等要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学生的专注时间会延长,更利于学习;分小组活动,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对知识点进行讨论,交流想法,展示思维过程。教师要调节学生的身心,优化学习方式,给学生新鲜感,消除学生心理上对单一讲授教学方式的厌恶感。
三、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在美术课堂中应用的建议
第一,提高美术教师使用要素组合课型方式的意识,真正把要素组合课型方式落实到美术教学中去。在使用这一课型方式前,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对不同教材的要素内容有所侧重。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积极性不高的时候及时调整策略,保证教学效果;课后引导学生反思,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美术教学中,应该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一切为学生服务,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自主探究知识,学生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越好。要素组合课型方式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美术课堂更加活跃。
四、结语
实践证明,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七要素中,“想”是关键要素,用心想才会用心看、用心学、用心倾听,愿意讲、愿意做,而想要静,做要动。适时的动静转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开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孟照彬.MS-EEPO新基本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2]李正良,陈健萍.要素组组合方式(一)[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陶 静 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