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新战略文化:抗争还是救赎?
2018-08-13胡欣
胡欣
7月的北约峰会火药味儿十足,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增加军费GDP占比等话题对北约伙伴大加指责。美欧在贸易、安全、外交等方面不断发生碰撞,跨大西洋关系处在冷战结束以来最动荡时期。内心骄傲的欧洲不甘心成为特朗普的“扯线木偶”,在最关键的军事安全领域正努力执行自己的方案,这是对美国发起的抗争,还是某种自我救赎?
战后欧洲战略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信奉集体安全,依赖美国领导的北约。不过,欧洲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日趋复杂,加上美国不断向欧洲转嫁战略负担与危机,使得欧洲深感已运行60多年的老机制的疲态与弊端,愈发希望能在安全问题上享有自主权。欧盟现已建立“永久结构性合作”(PESCO)框架、“防务协调年度评估”(CARD)制度和“欧洲防务基金”(EDF)。今年4月25日,9个欧盟国家(英、法、德、丹、荷、比、爱、西、葡)签署了“欧洲干预倡议”(EII)意向书,同意建立欧洲联合军事干预部队,以能在面对自然灾害、危机干预、撤离侨民等紧急情势时迅速采取联合行动。
防务合作的最大推动者是法国和德国。德国在其2016年版国防白皮书中呼吁重启“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去年9月提出“欧洲干预倡议”构想,呼吁推行“共同战略文化”。两国的目标是把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应对欧洲周边危机的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一支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力量。这支力量将与“防务协调年度评估”“欧洲防务基金”等一道成为欧洲新防务体系的支柱,同时又不隶属于北约或“永久结构性合作”框架,也就可以免受美国的控制。它的优势在于决策程序因成员国数少于北约而更加简便高效。该倡议已吸引了更多国家关注,比如丹麦,它没有加入“永久结构性合作”,但却选择加入新倡议,类似的还有非北约成员国瑞典和芬兰。就连英国也一边忙着脱欧,一边积极向欧洲防务一体化靠拢。
战后欧洲一直在建立独立防务与依赖美国之间徘徊。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说过,“只有防务自主,欧洲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敦刻尔克条约》《布鲁塞尔条约》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动力。如果说寻求战略自主是欧洲的长期意愿,那么对美国战略失误的失望、对北约战略关注点跑偏的质疑,更让欧洲感到必须有所行动了。
过去十余年,北约国家追随美国介入其并没有多少直接利益的阿富汗、伊拉克局势,虽然展示了履行盟约的团结,却也将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招揽上身,屡屡成为直接受害者。而对欧洲近年遭受的难民危机和人道主义灾难,特朗普政府始终淡漠处之,于是有媒体讽刺说“美国投炸弹,欧洲迎难民”。美国还敦促欧洲更多关注俄罗斯的威胁,但一些欧洲国家却对此不以为然。战略思维上的差异在加深美欧分歧的同时,更坚定了欧洲掌握决策权力和行动能力的决心。
欧洲的一系列行动会带来什么影响?虽然新的欧洲干预力量仍无法与北约相媲美,但因其“源自欧洲、服务欧洲”的理念和目标,很可能削弱北约的效力和影响。近期欧洲在防务领域的“组合拳”就是要建成更加遵循欧洲利益排序和战略逻辑的防务力量。有人因此担心,该倡议将把“西方团结”带向坟墓。但对法德等国而言,北约和欧盟内部的矛盾已在撕裂欧洲,新倡议则不会,因为它将让欧洲防务一体化更具实质内容,帮助欧洲国家更好地应对共同威胁。
不过,欧洲寻求战略自主的道路很难一帆風顺。在外部,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如何缓解,非洲、中东方向外溢的危机如何应对,都是欧洲需要破解的难题。在内部,自主权越大,国家间分歧的协调难度也越大。就拿法国来讲,它的传统战略关注方向在欧洲南翼和北非地区,其他一些国家则不尽其然。再比如,德国青睐包容性大些的安全机制,法国则更看重决策的迅速性和执行力,现有的防务合作框架可以说是两强妥协的结果,而未来两国关系能否长期保持稳定,对欧洲防务合作走向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回望来时路,欧洲的独立防务政策一直起起落落,如今其目标更加清晰。不过,能走多远、走多稳,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而一种新的战略文化的成功培育,也需要时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