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的中国式幸福
2018-08-13□邱丽
□ 邱 丽
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幸福的定义很简单……
老张的生活就是传统中国人对幸福的定义。
我家在赣南的一个普通村庄,对于我们村庄农民来说,幸福其实很简单,他们的幸福围绕着自己的人生任务展开。老张是我们村的一位普通农民。2017年,我去他家做客时,老张忙里忙外,泡茶端果子,还满脸笑容地说:"我这是中国式幸福咧!"
结婚
老张和媳妇儿是那个年代较少有的自由恋爱而成的夫妻,老张说他年轻的时候也是英姿飒爽的,去部队当过兵。
老张家里有四兄弟,在我们村子这种宗族性地区,兄弟多的小伙子在结婚时也是有优势的,毕竟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人多力量大,有商有量的,能担事儿。但是由于老张的"出身"不是很好,祖上是地主,所以当初这门婚事还受到了岳父的万分阻挠,但是岳父扭不过女儿,最后不得不同意这门婚事。
老张成家了,成家就意味着要从原有的家庭中脱离,老张是家里的老三,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那个年代,子代家里的房子都是从父代手里分下来的,房子少,孩子多,人均住房面积并不多,对于多子家庭来说往往都是几兄弟分一处房子。老张也不例外,婚后分得了父母的一间房,厕所是公共的,厨房是自己在外面搭建了一处比较简易的房子。老张回想起刚结婚那会儿,日子过得很辛苦,父母分家后也欠下了很多债务,说着他还看着儿子说:"不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家里孩子少,就一个儿子,父母的东西什么都是你的,父母也年轻还帮你们带孩子,我们那个时候,什么都要靠自己。"
生儿育女
婚后一年老张媳妇儿怀孕了,生下儿子后,又过一年半生下了女儿。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抓得严,不让再生,不过老张说就算政策允许也不会再生了,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也够了。孩子生下来住房更加紧张,他们夫妻努力挣钱,自己建了一个二层的房子,那时候大的孩子六岁,正好要上学。
老张的孩子和村里的大多数孩子一样,在村里上小学,到镇里上初中,要是考上了重点高中就去上高中,没考上就去读中专。老张的两个孩子都是去读的中专,中专毕业之后去外面打工。打工遇到了合适的结婚对象就带回家,之后一切都顺理成章地成家、生儿育女。
坐享弄孙之乐
老张夫妇都五十多岁了。老张当兵退伍后并没有安置工作,但是现在每个月有补贴。老张现在在家附近的一家变电站工作,每天晚上住在那儿帮忙守电站,工资大概一个月两千多元,站里为他交社保。这在农村,对他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收入还可以。
老张的老婆原本在村里的鞭炮厂工作,儿子和女儿结婚后便没有去工作,在家帮忙带孙子和外孙。
老张今年过年特别开心,儿子媳妇儿提前回家了,女儿和女婿也回家团年,家里好不热闹。回想起前几年儿子和女儿还未成家的时候,孩子在外上班,过年都没时间回家,家里就他们夫妻团年,很冷清,于是他干脆和老婆到小舅子家里一起团年。
不管在哪里打拼,都是为了幸福的生活。
四年前儿子在外谈了女朋友,媳妇儿是湖南的。女儿也谈恋爱把男朋友带回家,儿子和女儿同年都结婚,女儿嫁给了本市的一个小伙子。一年后,家里便添了一个孙子和一个外孙,日子红红火火地过起来。过年的时候夫妻俩忙里忙外的,盼着孩子回家。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老张夫妻充满了自豪。老张说:“现在的日子过得舒坦了,国家政策也好了,女儿怀上了二胎,儿媳妇如果再生一个就好了,生一儿一女,凑个好字,这样人生就圆满了,孩子们也有个照应”。 ◀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
评论
农民中国式幸福在延续
老张家的生活只是一个个案,我生活的赣西村庄里还有很多个老张。农民有人生任务,结婚生子,一代传一代,他们生活朴素,相信可以养儿防老。待孩子接受教育工作后,盼孩子成家,盼孙子。村里的妇女“退休”时一般都是50岁左右,男的55岁左右。村民大多数都没有正式工作,过的是半工半耕的生活。他们到了50多岁就退休,其实年龄并不是农民“退休”的标准,更确切地说是子代结婚后生了孩子是退休的标准。“退休”之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家里帮忙带孙子。
村里大多数比老张年纪大的老人养老也是底线养老,独子家庭的老人就是跟着儿子吃住,对于多子家庭来说,因为分家的时候是兄弟分家,父母跟着最小儿子住,等到最小的儿子也成家后,父母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依然跟着最小的儿子住,几个儿子每个月平摊父母的赡养费;第二种是父母轮流在各个儿子家里住,轮流在儿子家里吃饭;第三种选择是老人自己住不跟儿子一起吃住,但是这种情况极少,除少部分有社保、自己身体健康有养老能力的老人之外。村里的老人们觉得养老就是吃饱饭,穿暖衣,生活很平淡,他们没有很多要求,看到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就觉得很幸福。对于老张夫妇这种年纪的人孩子少,而且夫妻俩自己买了社保。所以以后养老不管是跟着儿子还是自己分开住,自然是不成问题的。
老张的儿女作为农民子弟,并没有脱离父代的生活轨迹和生命路线,儿子依旧在村庄生儿育女,女儿嫁到市里,生完孩子后也是送到娘家让母亲帮忙带孩子,就目前来说并未脱离村庄结构而生活。他们的生活轨迹是父代的延续,村庄里面的农民,有通过教育、工作、结婚实现社会流动的,他们是村庄里的"村外人",但就大部分人来说,依然是在既有村庄社会结构的框架下延续着父辈的生产生活模式、传承着他们的生育观念,享受着村庄农民的中国式幸福!(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