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听力婴幼儿chirp-ABR检测反应参数参考值范围的研究
2018-08-13罗香林李楚凌王远明
罗香林 李楚凌 王远明
广东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广东东莞 523120
ABR检测在婴幼儿客观听力评估和病变定位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ABR检测是短声click-ABR,主要反映高频听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E-chirp声是应用于临床ABR检测的一种新型刺激声。有研究表明,chirp-ABR检测不仅能提高预测低频听力水平的能力,而且因其反应幅度增大更易于判断阈值,用于听力检测具有一定的优势[1,3]。但国内尚无婴幼儿chirp-ABR检测反应参数正常值的报道,为chirp-ABR检测应用于婴幼儿听力损失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探寻适合我国人群的chirp-ABR检测反应参数常值有利于避免漏诊以及误诊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在一定量听力正常患儿中进行chirp-ABR检测,分析其反应参数的特点,拟初步建立本单位听力中心chirp-ABR检测各项反应参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现将本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12月间在我科门诊就诊的40例(80耳)听力正常婴幼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均为“通过”,click-ABR波Ⅴ反应阈≤30dBnHL,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为A 型,或1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存在峰值且峰值在-100~+100da Pa之间),排除耳廓、外耳道畸形及中耳疾患,排除了美国婴幼儿听力联合会提出的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4];其中男20例(40耳),女 20例(40耳),分为A 组(3月龄):年龄2.5~3.8个月,平均3.1个月;B组(6月龄):年龄5.3~6.8个月,平均6.0个月;C 组(1周岁):年龄11.8~13.1个月,平均12.2个月;D组(3周岁):年龄35.8~37.1个月,平均36.1个月,每组10例(20耳),男女各半。
1.2 ABR检测方法
测试仪器采用国际听力Eclipse EP25诱发电位仪,该设备可产生包括CE-chirp和click的两种刺激声音。测试场所背景噪音值要求在30dB以下,将记录电极放置于前额正中发迹以下,同时在双侧乳突处安放对比电极,负电位电极置于鼻根处,极间电阻小于5000欧姆。使用ER-3A插入式耳机发出频率为39.1Hz的交替波刺激声,带通滤波为0.1~1.5kHz,叠加2000次,在4组研究对象之间进行chirp声诱发的ABR检测,初始的刺激强度设置为80dBnHL开始,每次测量值的间隔为10dBnHL,当声强值接近受试对象反应阈值时将间隔声强缩小为5dBnHL,直至找到V波的反应阈。观察4组不同年龄婴幼儿chirp声诱发的ABR波形辨认率,获得不同刺激声强度下Ⅲ波、V波潜伏期、V波的振幅及V波反应阈;并与在相同观察条件下进行click声诱发的ABR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中所使用的相关数据由一名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收集,之后的数据由两位数据录入人员使用Epidata3.0进行双录入,之后的数据进行核查与清洗完成后建成数据库。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波形辨认率
刺激强度为80dB nHL时,Ⅰ、Ⅲ、Ⅴ波波形辨认率见表1。可见chirp-ABR检测Ⅰ波波形辨认率低,而Ⅴ波比较稳定,波形几乎可以辨认。
表1 80dB nHL刺激强度的波形辨认率[n(%)]
2.2 V波反应阈值
结果如表2。各年龄组click-ABR V波反应阈值均高于chirp-ABR,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阈值均在正常范围(<30dB nHL)。
表2 ABR V波反应阈值( ± s)
表2 ABR V波反应阈值( ± s)
注:两种刺激声比较, P>0.05(ABCD四组P值分别为0.08、0.11、0.06、0.07)
组别 刺激声 反应阈值(dB nHL)A组 chirp声 19.3±1.23 click声 20.7±1.03 B组 chirp声 18.8±1.34 click声 20.2±1.27 C组 chirp声 18.9±1.40 click声 19.0±1.53 D组 chirp声 18.7±1.44 click声 19.1±1.51
表3 80dB nHL刺激声强度下V波振幅及Ⅲ波、V波潜伏期
表4 70dB nHL刺激声强度下V波振幅及Ⅲ波、V波潜伏期
表5 60dB nHL刺激声强度下V波振幅及Ⅲ波、V波潜伏期
2.3 不同刺激声强度下V波的振幅及Ⅲ波、V波潜伏期
80dB nHL、70dB nHL、60dB nHL 刺激声强度下V波振幅及Ⅲ波、V波潜伏期结果见表3~5。由表中结果可见,同一年龄组,相同刺激声强度下,chirp-ABR检测V波的振幅较click-ABR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增长,差异显著(P<0.01)。同一年龄组,相同刺激声强度下,chirp-ABR检测Ⅲ波、V波潜伏期较click-ABR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ABR是来源于听神经和脑干的短潜伏期电生理反应[5-7]。ABR波形成份一般包括I-Ⅶ波,临床上常评价I-V波。一般认为,波I-波V起源部位依次为听神经、听神经颅内段及耳蜗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和其核团(脑桥中上段)、下丘及外侧丘系上方。其中I、Ⅲ、V波最为稳定,引出率高,临床应用中常以I、Ⅲ、V波潜伏期或波间期判断病变部位,因V波反应阈值接近行为听阈,因而通常将引出V波的最小阈值称为ABR的反应阈值。
由于人体耳蜗特殊的组织结构以及形态学特点,声音信号在其中的传导表现为“行波延迟”现象,具体表现为不同频率的信号转导时间不同,频率越高的声波信号,其转导时见越短。因此导致响应时间随频率区不同而变化,继而进一步造成了诱发电位同步化不足,这就使传统刺激声诱发的ABR幅度降低,波形分化差,辨认率低,相应的检测时间也就更长,同时对于听力学检查技师也需要更多的波形辨认时间。从而产生了人工合成chirp声诱发ABR的想法。1985年由Shore和Nuttal提出了提高听神经同步放电的概念,首次将chirp声引入了听觉电生理反应测试中[6-9]。Chirp-ABR检查特点是先发出低频声音到达基底膜,当兴奋以行波方式传递到蜗顶时,再发出高频声音,高频声音也同时到达蜗底区域,这样蜗底、蜗顶可以达到同步兴奋,克服了由于耳蜗的特殊组织结构而造成的行波延迟现象,促使更多的神经元同时放电,反应波形振幅明显增加,即使在较低的刺激强度下,相对于背景生理电反应容易被辨认,更易于判断阈值,同时使测试时间大大缩短,而且能更好地评估低频听力。在本实验研究中,click-ABR检测V波的振幅均低于chirp-ABR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差异显著(P<0.01),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纤维兴奋性的同步性增加以及个体神经元贡献度的增加或者是参与兴奋的神经元数量增加这两种机制有可能共同导致了耳蜗基底膜神经反应电波幅度的增加[7-10]。
本研究结果提示,分别运用Chirp-ABR及click-ABR检测正常听力婴幼儿,其反应阈值无明显差异,提示二者反应阈值相关性较好,均可应用于评估婴幼儿的客观听力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婴幼儿chirp-ABR检测Ⅲ、V波潜伏期均比click-ABR检测Ⅲ、V波潜伏期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的原因是chirp声刺激可使整个耳蜗基底膜振动同时发生,电活动中参与的的神经元数量相对click声音更多,此刺激下神经纤维电活动同步性更好,信号传递时间更短。且随着年龄的增长,Ⅲ、V波潜伏期逐渐缩短,推测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纤维原数量亦逐渐增加。研究结果与既往报道的正常听力成人检测结果一致[8]。
本研究结果表明,chirp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ABR检测在80dB nHL刺激声强度下均可引出I、Ⅲ、V波,但chirp-ABR I波、Ⅲ波、Ⅴ波辨认率分别为35%、95%、100%,而 click ABR I、Ⅲ、V 波辨认率均为100%,分析原因可能是chirp-ABR检测I、Ⅲ、V波潜伏期均缩短,波形前移,I波融合于刺激声伪迹之中,使辨认产生困难[9]。临床听力学检查在声导抗检测不灵敏时,往往可用100或80dB nHL强度下ABR的波Ⅰ潜伏期延作为判断中耳功能是否受损的重要指标之一[11-13],因chirp-ABR I波辨认率低,故对于婴幼儿的听力学检测,无法通过chirp-ABR检测来准确判断中耳功能。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到该特点。
因此,chirp-ABR检测具有I波辨认率低,Ⅲ波、V波潜伏期短,V波振幅大,V波反应阈值与click-ABR相关性好等特点[12-15],临床应用于婴幼儿听力检测应注意这些特点。然而临床应用chirp-ABR检测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更多的单位进行更多的实验检测,得出大样本量数据,从而丰富chirp-ABR检测的临床经验[16]。本研究报告是以正常听力者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结果,然而这种声音信号用于耳聋人群ABR测试的结果如何目前国内外报道不多,chirp声用于耳聋人群的听力学检测会是什么样的表现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