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灰色文化侵蚀的白镇青少年
2018-08-12雷望红
□ 雷望红
白镇处于桂粤交界处,在这里,人们能够感受到乡邻之间友好和谐,同时也能接触到灰色文化。玩牌是白镇人的日常娱乐消遣方式,但有些灰黑势力以此发展起完整的赌博产业。白镇吸食毒品的人数之众令人震惊,据当地人粗略估计,白镇有上千人吸食毒品。
灰色文化的泛滥,不仅使得白镇大量的家庭支离破碎,同时严重侵蚀到乡村教育,滋生了一批问题少年。
被灰黑势力侵蚀得千疮万孔的白镇教育
白镇有四大“名”村,都是人口数量多、内部团结的大村,是其他村都不敢随意招惹的村。他们内部形成灰黑势力,并从村内向外扩展。不过按照 “强龙不压地头蛇”所谓原则,他们不会到其他村镇侵占别人的地盘,而是转战省城形成了著名的地方帮派。
白镇四大“名”村之一的头村以陈姓为主,内部极其团结。40多岁的陈阿七没有文化,但是脑子灵活,年轻时在乡镇上做生意,后来进入赌博产业,开赌场、放高利贷,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其百来人的手下主要是他所在村庄的年轻人。同村的陈十八,以同样的手段发迹,手下人数更多,达到200多人,同样以本地年轻人为主。
地方灰黑势力以本地年轻人作为“有生力量”,对于当地乡村教育产生了明显的负面作用。
一方面,年轻人胆大、灵敏,容易收买。年轻人被灰黑势力招至麾下,为赌场看门、放哨、放贷、收贷,为走私运送货物等,在需要暴力解决问题时还冲在第一线,而灰黑势力对他们的奖励是招待他们吃好玩好。由于帮派活动充满刺激和享乐,对于年轻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当地许多年轻人早早地辍学,混迹江湖、及时享乐。
另一方面,一些灰黑势力的活动范围在本地,并且带有公开化或半公开化的性质(同村人不会举报),使得当地人从小就开始接触各种非法活动,年轻人的自制力弱,不易抵制诱惑。当地的赌场有很多年轻人去赌钱;村里涉黄涉毒的歌厅,其消费主体也是年轻人。
在帮派文化与赌毒文化的侵蚀下,当地教育状况极其糟糕。白镇有三所初中,一中和二中是当地最好的初中,学生考上高中的比例极低,学生流失非常严重。二中2014届毕业生,初一入学时全年级有560人,初三毕业时就只有280人了,这280人中,140人上了普高,还有部分人上了职校或者结束学业。一中情况与二中类似。学校的氛围极差,按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烂仔多,天天打架”,学生玩心大,没有心思学习,流失更加严重。笔者调查的一位村民,其小学同学有82人,最后上了大学的只有9人,而且上公立大学的仅4人。
学生流失一方面在于学习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则在于已流失的学生对他们的影响。所以白镇大量的初中生中途辍学,漂浮在社会中。
被文化水平决定的娱乐层次
白镇现在的辍学少年早已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辍学后会短暂前往城市务工,但由于学历低、无技能、年龄小等原因,不可能找到稳定、收入高的好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吃苦耐劳,而是随自己的心情干活,所挣不多的钱主要用于享乐。
白镇大多数青少年由于文化水平极低,缺乏文化品位,对于娱乐的要求简单粗暴,消遣闲暇的方式就是寻找刺激,赌博、吸毒、打架最为直接也最为刺激,由此构筑了他们的生活底色。
白镇年轻人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赌博。有些年轻人外出打工回来后,辛苦挣的钱上几次赌场就空手而归,甚至负债累累。除了赌博,就是K歌,他们经常会出入各种娱乐场所,在不经意间就被毒品侵害,“玩着玩着就玩上瘾了”。
随着对黄赌毒打击力度的增加,县城和乡镇的娱乐场所被严格查处,他们不再在县城或乡镇吸食毒品,而是转战到乡村夜店。白镇在年前的一次大型突击行动中,在一个偏僻山村中的豪华歌厅里一次抓捕30多名吸毒人员,全部都是青少年,其中最年轻的是一位12岁的小姑娘。有一位“95”后的青年人,初一辍学后至今至少吸食1公斤白粉。
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容易惹是生非,经常一言不合就打架。今年大年初四,同一条街道上一天出现两起互相不让车打架斗殴的事件,都是年轻人所为。年轻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打架,多数时候是言语不当等小误会、小矛盾引发。
这群爱打架的年轻人,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他们游荡在社会中,会与学校中的学生“勾结”,成为某些学生在学校“称霸”的保护伞,甚至吸引一些学生脱离校园。
脱离学校而缺乏自控力的青少年,极易被社会不良文化所吸引。他们没有接受完整、良好的教育,在社会中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也无心勤恳安分地工作,他们的闲暇时间需要打发。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以及灰色文化氛围的影响,使得这些没有辨识能力的青少年们沉迷于暴力与刺激的活动中,高雅的文化无法吸引他们。白镇派出所副所长说:“大家听王菲唱歌,上海年轻人能够听出王菲跑调了,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只知道是一个女的在唱歌,他们能听出跑调?”
可以说,当白镇青少年“流落”到社会中,文化水平就决定了他们消遣娱乐的层次,在健康且符合他们层次需求的娱乐活动没有出现时,他们就会被非法而刺激的娱乐活动所吸引。
派出所成为了学校的“替代者”
在白镇,老师仅靠嘴皮子根本管不住学生,许多学生出了事,学校只能找派出所。而白镇派出所最为头疼的就是散布在乡村社会中的无业青少年,他们早早辍学,又不外出打工,经常惹事,因此是地方治理的主要对象,派出所成为了当地问题青少年的纠偏机构。
颇为怪异的是,派出所纠偏的一种方式是将问题少年变为警队的协警。白镇派出所有12名正式警察,24名协警大部分是年轻人,其中不乏问题少年,他们当上协警的原因是由于家长无法看管而送到派出所让警察帮忙管教。
协警没有执法权,他们跟随正式警察执行抓捕任务,在耳濡目染中能够受到教育,且由于必须接受派出所的纪律规训,因此改造效果还好。不过,这种招收问题青少年作为协警予以改造的方式,效果毕竟十分有限,只有少部分人有机会在这里获得成长。
派出所的主要职责是治安管理,即发现了赌博、吸毒、打架等事件时才会出警。对于赌博和吸毒事件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依靠线人举报,一种是日常巡逻发现,但两种方式都只治标不治本,被抓捕对象接受一定处罚之后就会被放出来,继续他们的非法活动。线人举报一般是在特殊时期,比如严打时期,派出所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时才会启用线人。
对于派出所而言,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日常巡逻。一方面,他们的精力十分有限,全所36人要管全镇10万人,包括打架斗殴、赌博吸毒、盗窃拐骗、户口登记、矛盾纠纷调处、烟花爆竹运输管理等等,还要完成上级分派的任务,如精准扶贫。他们还有大量文件处理工作、数据信息收集工作。另一方面,上级对派出所实行目标责任制,通过指标化的考核方式来激励他们。上级指标设置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主要对破案率有要求,因此派出所会将精力放在完成破案率上,这种压力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巡逻。
派出所基本不会主动打击赌博和吸毒,除非有人举报才会介入。问题在于,派出所介入有两个后果,一是派出所在惩治这批人时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尤其是在审讯过程中,由于犯罪嫌疑人文化水平低,没有羞耻心,他们在警察审讯时会百般抵赖、装疯卖傻。一次审讯时,警察问犯罪嫌疑人面前的手机是不是手机,嫌疑人非说“不是,是石头,就是石头,我说他是石头就是石头”。面对这群文化水平低又狡猾的犯罪人群,警察时常叹息“严禁刑讯逼供是为没脸没皮的人提供犯罪的温床”,他们为办案所花费的时间十分漫长。二是这部分群体被拘留一段时间,释放后有的会继续违法犯罪,因为赌博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当缺乏文化娱乐的替代品时,即使有惩罚也会继续沉迷于赌场。吸毒者更加难以戒毒,复吸率极高,而且很少人会主动选择戒毒。
相比于赌博和吸毒,打架更容易处理。对于一般打架事件,如果问题不严重,警察会当场处理;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就会带回派出所处理;如果问题比较复杂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警察会依靠地方干部尤其是村干部出面协调解决。
派出所成为问题青少年的纠偏主体实属无奈,这些人本应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却受到各种诱惑辍学回家。原本应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在辍学后却成为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遗憾的是,派出所受制于自身条件无法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只能任由青少年在乡村社会中继续混迹,沉溺于赌博、毒品与暴力中。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对于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明显增加,一些灰黑势力闻风丧胆,有所收敛。今年年初,国家再次加大对黑恶势力打击力度,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中打击涉黑涉恶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白镇也针对赌毒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2017年年底,警察针对黄赌毒场所开展多次突击行动。
对于治安管理主体而言,白镇派出所整顿赌毒的动力来源于上级要求,只有当国家要求时,他们才会腾出精力整顿赌毒。原因在于,白镇是一个关系紧密的熟人社会,日常办案时经常面对强大的保护力量(灰黑势力保护和宗族保护)。白镇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县所以能够取得中上游的排名,正是依赖于派出所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今年年初,白镇集中整治的效果,事实上更多源于国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威慑力。因此,需要长远考虑的是,阶段性的运动型治理过去以后,这些漂浮在社会中的辍学青少年,没有文化、没有职业,不愿上学,不愿劳动,极易继续“重操旧业”,成为家庭的寄生虫和社会的蛀虫。◄
评论
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回到学校教育上
从白镇青少年游离于社会中的表现再来反观学校教育的意义就非常重要,如果青少年不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不能汲取文化知识以增强自身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而且由于价值观和性情未成熟稳定,极易成为社会中的堕落群体和不稳定因素。
很多人以为,这批青少年流落到社会中出现违法行为,会有国家强制力量来规训他们。但基层的警力状况却表明,派出所也无法有效约束他们的行为,只能任由问题青少年在社会中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
白镇问题青少年本该在学校通过接受教育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长为社会的有生力量。然而,由于地方灰色文化的盛行,不断吸引白镇问题青少年早早就脱离学校进入社会。对于学校而言,这些问题青少年辍学是一种解脱,学校不会强求学生留下。
要根治白镇青少年的赌毒问题,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关键还是要靠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尤其是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更要发挥重要作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他们回归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