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
2018-08-11温海东
温海东
【摘 要】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关键词】转变;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71-02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審视,对于新课标下的高考,应该从基础年级做起。
一、教师的教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了出新的要求。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常常花了很多精力备课,问题明明白白,尽量使学生无须多加思考便可毫无困难地接受。
总是事与愿违,学生仍然不懂,课堂气氛也活跃不起来,甚至朝着教师难以驾驭的对抗方向发展。究其原因,正是我们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简化,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压抑,兴趣得不发展,才造成了今天的这种,教师准备得越精心教学效果越差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作为教师,有必要先摆正自己在中的位置。
1.教师的转变。
(1)教育观念的转变。
老师不能再“一根筋”。有的老师,平素对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原则,要求学生也很严格,可总发现学生不领情。不但不领情,甚至越教越横,越教越不懂道理,越来越不听话。
老师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从不愿意俯下身子和学生作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这些学生呢?因为正值青春期,本来逆反心理就很严重。结果双方的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难以相处,教育也就越来越不管用,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就越来越差。
(2)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
(3)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师的观念发生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已转变,紧接着就是教学模式的转变,一定要由原来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转化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2.高效的课堂。
当前课堂存在问题:
第一个、课堂形式虽然变了,但课堂气氛仍显沉闷,如何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第二个、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完不成,老师在课堂上放不开,总觉得学生不行,还在讲,讲得过多。
第三个、新型教学模式,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还是老师在作主。
第四个、学生不配合老师,没有动起来,动得慢,不会合作学习,效率低。
第五个、老师的困惑: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担心成绩滑坡。
对以上问题的诊断:
第一个:课堂不活是因为教师的激励不够,另外就是这个班级缺少“文化”,没有“旗帜”和“号角”,所以有时候课堂的问题需要从文化找找对策。
第二个:典型的教师观念问题,不相信学生自然不会放手和还权,依然在鸠占鹊巢。课改实在不是讲多讲少的问题,而是教服务于学的问题,记住:一切的教都必须皈依于学生的学!
第三个:开始时不熟悉模式很正常,刘翔的八步上栏改正7步不也适应了嘛。
第四个:不配合?小组建构有问题,另外就是课堂评价有问题。动起来捆绑评价!
第五个:担心成绩?好的教育从来不会因考试而改变,也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当然,高效课堂从来不会以牺牲升学率为代价的,它的目标首先立足于学会,解决这个困惑很简单,抓达标测评呀!
我说高效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要形成高效的课堂应该加大教研备课力度。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为自己拟定了一个基本的备课模式,这就是“一节课,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即
第一次备课 ——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
第二次备课 —— 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
第三次备课 —— 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其中,三次备课所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即:第一次备课集中关注自我经验。第二次备课其关注点在于复习资料,特别是别人已有的经验和教训;第三次备课其关注点在于课堂现实。
二、学生的学
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任务非常繁重,教师们普遍关注的是学生一次次的考试成绩,而我们更需要关注现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习惯培养,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
1.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同学在高一第一次大考就已经进入“懂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快、快而不得分”的怪圈!
常听学生说:上课我听懂了,做作业却是不会,为什么?此话一点不假,“懂”了,就是不一定“会”!因为,在“懂”与“会”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跨越.“懂”是表象,只是似乎“懂”了.概念有内涵有外延,常体现在习题的变化之中,只有通过练习,训练到位了,才算真懂;解题方法有针对性因而有局限性,数学里自然没有万能的方法.方法的掌握也需要练习.“会”是分层次的.课本习题一般属基础内容,但高考中的综合题特别是压轴题如果想会它,还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非一日之功.这就有所谓分级训练一说了.解题时要三看:一看条件是否充分运用?二看结论是否自然合理?三看过程是否有理有序?解题后要四想:一问思路是什么?二问突破口在哪里?三问知识点有哪些?四问能否简化或推广?总之,解决懂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快、快而不得分的问题还是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日记式错题集的建立。
错题本的使用过程,就是学生摘录数学书、辅导书等练习错题,加以订正和分析,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回顾操作过程,不是纯粹的抄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