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音乐课程标准》解码
2018-08-11曲铭
曲铭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19-01
所谓课程标准解码,其实就是国家课程标准校本化的过程。在近两年的解码中,笔者进行多方实践,现进行分享。
一、为何解码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最终细化于课程内容四个领域中。横向与体育、美术、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较发现,这三个学科的课标对领域目标设计的都非常详尽,而音乐课标每个领域目标设计过于笼统,使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课标的使用产生了误差。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标准的界定和叙述是教师教学目标的最低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音乐教师对于课标的掌握程度甚浅,甚至根本不了解。例如:在观摩高年级音乐课《编花篮》中,教师将节奏练习作为重点,说明对于表现领域中知识点纵向的掌握程度并不清晰,高年级主要是对已有音符时值的应用和创编,而教师把重点放在音符时值的认知;表现领域中对于学生的演唱也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声音没有任何指导,学生对于音高、音色、咬字都处于过于原生态的状态。本节课例是目前音乐课堂存在问题的缩影,因此《音乐课程标准》的解码势在必行。
二、如何编码
编码就是将各个领域、各个领域的目标用字母的形式进行表示。这样的操作便于教师在使用中,可以像查阅字典一样随时找到需要检索的项目。
首先,确定领域字母。例如:感受与欣赏领域用字母“G”表示,表现领域用字母“B”表示,创造领域用“C”表示,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用“W” 表示。
其次,明确领域目标字母。细化每个领域目标时,音乐表现要素提取其关键字母用“BX”表示,音乐情绪与情感用“QX”表示,音乐体裁与形式用“TC”表示,音乐风格与流派用“FG”表示。
最后,用数字代表学段、学年标准。例如“G_BX_1”,“1”代表低年级学段,即一、二年级;“2”代表中年级学段,即三、四年级;“3”代表高年级学段,即五、六年级。“G_BX_1_1”中的“1,则代表低年级学段中一年级的具体目标。以此类推,进行编码的设计后,就可以对《音乐课程标准》进行具体解码。
三、如何解码
解码中首先确定解码的整体思路。《音乐课程标准》与音乐核心素养相对接,从课程性质审美性、实践性、人文性出发,与音乐核心素养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念相对接;对接后,共同指向核心能力目标音乐情感体验、音乐实践创造、音乐文化理解;三个核心能力与课程标准中的四个领域相对接,能力细化到各个领域中。
框架搭建好以后,从领域目标、目标分类、学段、学段标准、学年标准、学期标准进行字母编码,而后进行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解读。
第一步,在课程目标中寻找关键词,行为动词、核心名词、以及规定情境或者条件等的其他词。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表现领域识谱中的一条目标“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为例,行为动词包括了“认识”、“表现”;这些动词所指向的名词是“节奏符号”、“声音”、“语言”、“身体”。
第二步,分解行为动词。课程目标中总使用一定的行为动词,但由于课程目标是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学习后该达到的目标,因此其中的行为动词就可能不那么具体。对行为动词的分解就是将课程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分解成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例如什么是“认识”,是能说出、能识别、能概括、还是能解释;什么叫“掌握”,是能记住、能解释、还是能运用。
第三步,分解核心名词,课程目标中的核心名词规定了要达成的目标的内容领域,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内容。例如“节奏符号”,就可能包括四分、八分、十六分节奏符号,或者休止符等。
第四步,对分解出来的行为动词和核心名词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目标列表。
例如:一年级能模仿教师的动作,拍击出四分、八分音符;二年级能在歌曲中识别八分和四分音符的节奏。
第五步,校本课程目标的有益补充。校本教材的开发目前成为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有益补充,因此在解码中需要将校本教材的培养目标,按照步骤明确的纳入整体框架中。例如:我校开发的口风琴校本教材,目标纵向的构建中能够看出学生学习程度的加深,“四年级能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演奏方法,五年级能夠用基本的演奏技巧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六年级能够主动的参与各种口风琴演奏活动。”
按照以上的五个步骤将目标列表中领域、学段、学年、学期的目标横向进行解析,同时关注纵向有梯度的进行标准设计。当然,解码后的校本课程标准,在具体备课中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中选择适当的目标进行程度设计,明确学习目标。
对《音乐课程标准》进行解码,能够帮助教师树立课程意识,对于课程四要素目标、评价、内容、实施更加明确,学生才能发生真实性的学习,真正为核心素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