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冲突在欣赏·评述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18-08-11全铭
全铭
【摘 要】 认知冲突是指当认知主体在学习新知识或遇到新情境时,会以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或解释新情境,当原有知识与新知识、新情境之间不相符时,产生心理上的矛盾或冲突。在欣赏·评述活动中,引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认知冲突,发掘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寻找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切入点,对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是连接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桥梁。
【关键词】认知冲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31-01
认知冲突(Cognitive Eonfliet)是指当认知主体在学习新知识或遇到新情境时,会以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或解释新情境:当原有知识与新知识、新情境之间不相符时,学生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矛盾或冲突。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以更积极的情绪状态和深层次的认知方式去投入学习、解决矛盾。
在欣赏·评述活动中,学习者以自身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这种建构的角度和深度都有所不同,再加上学生实际的认知结构与教师认为他们应该有的认知结构不相同,就造成了部分学习者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笔者认为发掘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寻找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切入点,在审美活动中引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对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是连接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桥梁。
一 、寓新于旧,引发认知冲突
在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暗藏新知,当学生在温故中触及新知时,就容易产生认知冲突,以此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例如,在《故宫的工艺珍品》的教学活动中,熟悉的故宫景观并没有如预期般引发交流的兴趣,如何寻求最合适的触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方法,以此引发学生对交流活动的热情。笔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校园活动背景出发,抛出话题“谁有收藏的习惯?家里都收藏了哪些老物件?”这个话题瞬间引爆了课堂,随着学生们对收藏品的种类、特点、文化等信息的简单交流,一个熟悉的话题就这样开启了“走进故宫寻找珍品”的旅程,学生争相回顾故宫相关信息展开交流。
随即我又给出另一个信息“请各组针对故宫导游图上的四处景观,提出一个能帮助大家认识到国宝价值的问题?”
学生部分问题如下:
1.赤道式日晷是等分圆盘,每小时相当于十五度,正午线垂直朝下,你能认出日晷上的时间吗?
2.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占地面积2377平方米,相当于()间100平米大的房屋面积,高达35米,现在一层楼是2.8米,相当于()层楼高,算好后请你用个词形容一下太和殿吧?
3.我国的古建筑都是木结构,木材本身又不可能很高大,聪明的工匠用了什么方法增强金銮殿的气势?
4.到了清代,门钉有了等级规定,只有宫门才可以使用最多的“九行九列”,一般亲王府邸是纵九横七,随着地位、级别的不同,门钉数与排列也不相同。平民百姓家是否有门钉?
5.宁寿宫门前的鎏金铜狮子为什么耷拉着耳朵和眼皮?
从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当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已无法解决当前问题,就会产生认知疑惑:“我得学习什么知识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呢?”在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高度集中了,求知欲也大大提高。
二、利用学生认知的差异性,设计认知冲突
学生作为课程的参与者,鲜活而多变,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经验背景。教材则作为联系旧知识的橋梁以及知识和学生间的媒介,为学生活动提供着基本线索,只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才能为学生积极审美创造可能。
例如,在欣赏故宫十大珍宝的过程中,笔者举了一个案例:在公元1793年,英国特使马戈尔尼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皇帝将一柄玉如意赠给英王,马格尔尼曾这样写道“这种长一英尺半的白色石头,上面刻着花,中国人认为这个礼物非常名贵,而我则认为这东西未必值钱。”为了培养学生在赏析珍品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主动展开思考。我提问:“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这个礼物是珍品吗?”“你会从哪些方面向马格尔尼介绍玉如意?”找准现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与作品间的差距, 终于让学生又把目光聚焦在了作品上,从材料、工艺、造型、图案寓意展开了一系列分析,同时也有意外之喜,有的学生引经据典,以“君子比德于玉”中国玉文化入手,有的学生从“玉痴”乾隆的喜好入手,在学生认知冲突的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出了对国宝“桐荫侍女图玉雕”深入分析,为学生延伸视点。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欣赏课中照本宣科,并不是因为他们思维的广度、深度不够,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学生的见多识广,使得作品在视觉上带来的冲击力弱化了,造成现阶段欣赏课的顾此失彼,单纯迎合学生,对作品文化背景施以浓墨重彩的描述,忽视了学生生成问题-整合信息,从感性走向理性的思维过程。
综上所述,适时适度地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进而提高“欣赏·评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美)布罗菲著.《激发学习动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玉芳等译.《学会提问——批评性思维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王一川箸.《美学与美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布鲁克斯箸.《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