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文化的乡土美学意境
2018-08-11张微微
张微微
川西林盘这一聚落体系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可从古蜀文明时期追溯源头,于移民时期成型。成都平原独特的自然生态因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了川西林盘的形成与演化,也就决定了川西林盘的独一无二。这种独一无二应该如何去保护与传承?它在成都市提出的建设公园城市、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等规划布局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刊特邀两位嘉宾作客《人文时空》进行了探讨。
独有的农耕文化因子成就了独有的川西林盘文化
记者:川西林盘独有的特征是什么?
陈其兵:川西林盘在整个成都平原呈现随田散居、大分散、小聚合的团状分散式布局。这种布局具有分合相宜、依势而就的特点。各个宅区组团(林盘)中住户数量不等,少至一、两户,多则几十户。原住居民大都是近亲、宗族兄弟,各家皆为独院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形成组团。各个宅区组团(林盘)又相互隔离,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
树林将宅院包圍、宅院掩隐于林下是川西林盘基本的景观空间特色。“隐”于林木的住居模式是川西平原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物。在宅院四周栽植林木,营造更有利的微气候小环境,可以带来居住心理上的安稳。林盘外围林木高耸郁闭,林盘内水竹相依、疏朗开阔,悠然自得,形成一派壶天佳境,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
川西林盘一直延续着的人文价值
记者:川西林盘自古以来与成都居民有着怎样的生活和情感关系?有何人文价值?
陈其兵:都江堰灌溉的成都平原,是一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富饶土地,孕育出川人从容、闲适、平和、随遇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特征。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优越,农事省而物产丰,生活相对“安逸”。田就在宅旁,农户有更多的时间从事饲养畜禽、栽植花果和从事家庭手工业等副业,或是赶集贩卖,闲暇娱乐。因而,林盘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林盘里的农家既自主灵活又协作互助,具有相当好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犹如一个大家庭。林盘传承了田园生活的精神内核,在温饱和小康之余享受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享受家庭和睦和邻里友爱。
川西林盘里循环往复的生产生活传播着地域的物态文明和精神文明,成为天府农耕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特殊表现,更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现代延续。同时,川西林盘重视蜀文化,讲究人与自然的互动结合,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这也是如今我们提倡要保护与传承川西林盘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冯婵:川西林盘文化充满了诗意和人文气息。高晓松说“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他把诗、远方与眼前的苟且对立起来。而川西林盘文化,可以说是将“诗”“远方”与“苟且”完美地相融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意境。这在很多古代诗词中可以得到印证。以杜甫的诗歌为例,杜甫在成都时所作诗歌最有创意的地方是把琐碎的农耕生活和诗词结合了起来,写得浅显易懂,富有生活情趣,不乏独特的审美价值。如“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等,广袤竹林和参天乔木掩映着的水边茅庐就是他在成都的居所,这份幽静和惬意是他在离开成都后还时常怀念的。这就充分印证和展现了川西林盘的人文价值。
挖掘川西林盘的现代价值
记者:川西林盘的保护与更新与成都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公园城市有哪些具体关联?
冯婵:生活在“水泥盒子”里的城市居民,一到周末最向往的去处就是田间郊区,这来源于人对大自然最本真的亲近感,同时也来源于一种文化内因。这种文化内因可能来源于人们对儿时生活环境的追忆,也就是我们说的乡愁、乡村记忆。也可能来源自我们前面所说到的诗词、书籍、文献的记载描述。这种乡愁记忆是群体性的、民族性的文化记忆,这就成为今天川西林盘文化得以生发的基础。它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都符号。现在说打造世界文化名城,那我们的文化在哪里?川西林盘文化的现代化运用也许就是表达方式之一。
最近几年民宿旅游产品的风靡为我们打造更新林盘、保留发展林盘文化创造了契机。林盘文化是一个本底、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成都各区县因地制宜在现有林盘中植入文创、打造文旅,让多元的、升级更新版的川西林盘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将吸引更多来自省外、国外的游客。
陈其兵:川西林盘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结晶,对于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突出成都公园城市的特点,要注重川西林盘的生态价值。川西林盘类似于一个个微型公园散布于广袤的田野之上,在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系统的稳定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对林盘的保护与创新是筑牢城市生态本底、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公园城市需要科学规划川西林盘,保护林盘、田地、沟渠、水体等生态资源体系,延续川西林盘特色,实现有机更新。
记者:实现川西林盘的保护传承、有机更新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什么地方?
陈其兵:林盘的有机更新是保护传承林盘文化的重要途径。重构更新川西林盘环境的出发点在于保护、营建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适宜的环境;着力点在于保持林盘原有肌理,不破坏景观格局;突显植物景观乡土性、文化景观特色性;提升生活环境整洁性、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度。引进新业态,吸引外地人来林盘生活创业,也是川西林盘文化有机更新的途径。
记者:除了环境和建筑的更新,发展现代林盘经济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冯婵:林盘文化具有普遍性,有自身独特的风情,不同的地方都有可能发掘自己的特色。比如蒲江的明月村,有着十万亩雷竹林的林盘里从前有座古窑,还有很多做陶的手艺人,它就利用已有的生态基础和历史文化基因,引进了很多做陶艺、蜡染的艺术家,形成艺术家集群,这些艺术家在林盘的老房子里设立了很多工作室,创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同时,游客还可以亲自体验做陶、采茶、挖笋、手工DIY等项目。这就是林盘带给人的新奇感、新鲜感,也代表着川西林盘更新升级的脚步。
陈其兵:川西林盘经济要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业态,需要学习林盘的古蜀生态哲学、践行绿色生产方式、优化林盘特色产品和产业结构、延伸林盘产业链和生态链。充分利用林盘中各类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推进传统林盘与休闲旅游、竹林康养、农业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旅游+林盘”“康养+林盘”“文化+林盘”“互联网+林盘”等新产业模式。大力发展以林盘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丰富林盘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丰富多样的主题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线路。 (责编: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