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孩子磨蹭,还是你急躁?
2018-08-11孔沁刚
孔沁刚
磨蹭本来不是病
一个周末的下午,唐女士带着儿子小龙来咨询,口口声声说小龙患了“延迟症”。我好奇地问她什么是延迟症。她像看怪物一样盯着我,又瞥了两眼墙上悬挂的执业证书,用近乎质问的口气说:“就是做事磨蹭嘛!”
交流中我了解到,小龙今年5岁,正在上学前班,明年就要入学了,因为做事磨蹭,唐女士十分焦虑,担心他入学后跟不上同学的节奏。
“这孩子,从小就是一个慢性子,跟他爹一个德行!”唐女士抱怨道。她告诉我,小龙两岁左右开始尝试自己吃饭,由于动作笨拙,吃一口饭要花费5分钟时间。“每当这时,我就在旁边不停地催促他:‘快点,快点,不然饭就凉了。可是没用,他还是慢腾腾的。最后,我总是按捺不住,抢过勺子开始喂他。所以,他到3岁半才真正学会自己吃饭。”
除了吃饭,小龙做任何事都是不慌不忙的样子,让急性子的唐女士很抓狂。“比如,”唐女士像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倾诉对象似的,凑近我不停地举例,“每次洗澡前他总要做点别的,不是画画就是搭积木,要不就是漫无目的地摆弄一张纸,反正是不配合,总要我催他三遍以上。没办法,我只好上前抢下他手里的东西,然后把他推进浴室。对了,每天早上起床更让我闹心!家里大人吼,孩子哭,最后一定是我推推搡搡地给他穿上衣服。别人看到,肯定会以为我虐待儿童,可谁知道我的苦衷呢?”
我微笑点头,表示同情,然后慢悠悠地说:“我来帮您再举两个例子吧。小龙更小的时候,学走路时您一定念叨过‘慢慢走,小心摔倒;小龙学吃饭时,您一定不停地嘱咐‘慢慢吃,小心噎着。是吗?”
唐女士不假思索地点头,对我的同情表示感谢,然而很快咂摸出异味,不知所措地望着我,嗫嚅道:“孩子小,当然得慢点,但现在他不是长大了嘛!”
“5岁的孩子真的算是长大了?”我步步紧逼,促使她反省。
唐女士招架不住了,语气软下来,用请教的口气问:“孩子做事磨蹭,真的不是病吗?”
我告诉她,做事磨蹭与否,是人的生物节律决定的。很久以前,科学界认为儿童的生物节律与成人没有区别,直到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开展了首次有关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对儿童的生物节律与成人的区别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节律为题目,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状况以及生活环境开展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我们今天才会把学龄前孩子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我说,“小学生低年级每天上5节课,小学高年级每天上6节课,每节课30分钟。这样做都是有科学根据的。”
唐女士问:“但是,家长会给孩子安排兴趣班、特长班,不是增加学习时间了吗?”
我说:“所以效果普遍不好,所以孩子才会磨蹭。换言之,增加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孩子的生物节律被打乱,才会出现所谓的‘磨蹭‘逆反等问题行为。”
唐女士瞪大眼睛:“您的意思是,孩子磨蹭是大人的错?”
“是孩子磨蹭,还是您急躁?”我把问题进一步明确,然后反问她。
尊重孩子的节奏
“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竞争这么激烈,我逼小龙加快节奏也是不得已。”唐女士为自己开脱,“要是他一直这么磨蹭,上了学怎么办?天天迟到,老师能答应吗?天天做不完作业,成绩能好吗?我真纳闷,我天天在家河东狮吼,小龙怎么就不能配合配合,做事稍微快一点儿呢?”
我告诉唐女士:“如果一个孩子做事磨蹭,无论父母如何催促都无济于事,至少孩子的变化不会让父母满意,但孩子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对,因为我刚才说过,一个人做事磨蹭与否,是他的生物节律决定的。孩子与成年人的生物节律大不相同。对孩子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生物节律是顺应自然。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其身体的激素分泌,使其生理和心理受到损害。”
“啊?”唐女士大吃一惊,“小龙会受到哪些损害?”
我说:“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这两种倾向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对其以后的发展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反应迟缓?”唐女士对号入座,“对,我发现小龙现在越来越磨蹭了,像是故意与我作对。”
我说:“通常情况下,父母催促孩子,是想让孩子与自己的生活节奏同步,认为一个家庭必须有同样的生活节奏。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父母去感受孩子的特殊性。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父母似乎从孩子的磨蹭中看到了他不如意的將来。被父母经常愤怒地催促,孩子会质疑自己的能力,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他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跟父母一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此表达对父母的愤怒。长远地看,在父母的催促声中生活,孩子最终会认识到磨蹭是自己的一种缺陷,从而埋下将来引发焦虑的隐患。当然,父母也是自己催促的受害者,因为孩子的不配合,父母会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无奈与空虚充满恐惧,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唐女士表情痛苦地说:“看来,父母催促孩子是两败俱伤啊!那我该怎么办呢?”
“学会尊重孩子的节奏。”我说,“您催促小龙做事,是担心磨蹭成为他的习惯,对将来的竞争不利。但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不得。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在竞争焦虑的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事实证明,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我告诉唐女士,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成年人对一切驾轻就熟,并按照轻重缓急将事情分类,按部就班地执行。但孩子是用感觉来认识世界的,所以,每一件事情,他都要反复体验,乐此不疲。孩子正是通过体验,内化了对每件事情的感觉。“比如,一个婴儿看到的水龙头,仅仅是表面的样子,但三四岁的孩子看到水龙头,就能想象水流出来那种清凉、流畅的感觉,因为他曾经反复体验过那种感觉,这正是体验的价值所在。”我说。
管住自己的嘴巴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交谈,唐女士终于认识到急躁的坏处,但她不知道如何做到不急躁,或者,什么事应该催促,什么事不需要催促。
我告诉她,要找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必须首先纠正自己的认识。“您首先要明确自己和小龙的界限,分清磨蹭是谁的事,是自己的事还是小龙的事,如果是小龙的事,他不着急,您为什么要比他还着急?这样想,您的心态就会缓和很多。”我说。
唐女士问:“可是,如何判断是谁的事?”
我说:“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谁承担,就是谁的事。显然,起床、写作业、睡觉,这些都是小龙的事。如果您总是催促,比小龙还着急,那这些事就变成您的事了。这其实是界限不清的表现,您的烦恼大多源于此。当您越过了界限,小龙自然退缩,最终变成了家长支配孩子,孩子丧失了自主能力,习惯了在催促声中不情愿地按指令行事。这是您想要的结果吗?”
唐女士摇头,咬牙切齿地说:“好,就这样办!以后早上起床时小龙再磨蹭,我就由他去,迟到了挨批评的是他。这办法够狠!”
“为什么不反其道而行之,放下自己的节奏,努力去适应孩子的节奏呢?哪怕是尝试一下也好。”我提议道,“放慢生活速度,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更是为了感受和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到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使他获得身体、情感、才智等各方面的经验,帮助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要知道,在浴缸中玩塑料鸭子,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自说自话或者与玩具熊聊天,倚在窗口對着天空中的云朵发呆,在花园里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傻傻地蹲在树下看蚂蚁搬家或者仰头看蜘蛛结网……这些在您眼中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的节奏所在。而对您来说,把自己的生活节奏放慢,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平静安宁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美事。”
唐女士脸上泛起优雅的微笑,忽而又紧张起来,问:“没有我的催促,小龙会不会更磨蹭?”
“恰恰相反,他会自觉地收敛磨蹭。”我说:“您的催促在小龙看来是一种不信任,不相信他有掌控生活的能力,催促得多了,他对催促就产生了免疫力。他会想,妈妈刚开始催,看来时间还早,还可以玩一会儿。当您发火了,他才对自己说,嗯,这回来真的了,看来是时候行动了。慢慢地,您和他在无意识中形成了默契:你不催,他不动;您哄着催,他小动;您吼着催,他才动。如果您停止催促,那么这个默契就打破了,小龙不得不重新考虑事情的严重性,如果他把您的不催促理解为信任,那就太好了,责任感和自理能力的增强将会促使他成长,磨蹭自然消失。”
唐女士依计而行,很快收到良好效果。她在电话里笑着说:“古人说‘欲速则不达,看来真是这个道理呢!”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