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成绩
2018-08-11陈彤
6月是升学季,许多父母都在想办法把孩子送进名校和各种名头的重点班,指望优良的环境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学生。环境真的那么重要吗?在教育学硕士、中学资深班主任黄可新女士看来,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为什么孩子们在学习成绩上仍然会拉开距离?问题不是环境,而是学习习惯造成的。本期,我们邀请黄老师参加校外家长会,与家长们讨论学习习惯应该如何培养。
思维习惯是关键
罗晓薇(12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今年小升初,能不能上重点中学现在还不一定,所以我很焦虑。孩子如果进不了重点中学,那恐怕就要跟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渐行渐远了,因为不可否认,师资力量和生源好坏决定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环境决定学习成绩。这是家长们的共识。
冯成喜(6岁女孩的爸爸):没错,是家长们的共识,包括幼儿园宝宝的家长。我女儿今年入学,但家庭住址附近没有名校,我正托人转户口,不行就租房借读。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全靠老师,将就不得。
主持人:我不同意二位的看法。环境固然重要,但再重要也是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比如,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同学,学习成绩也会有差距,有的差距还不小;再比如,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就没有出类拔萃的吗?这明显不符合“环境决定说”。下面请黄老师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看法。
黄可新(教育学硕士,中学资深班主任):我是一名数学老师,在中学做了14年班主任,带过5届毕业班,算是有一点经验,很高兴跟家长们座谈。我认为,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很重要,孩子自身的性格、年龄、智商、习惯更重要。其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因素,要想提高成绩,改善学习习惯是见效最快、效力最持久的方法。
冯成喜:黄老师所言极是!请问,哪些学习习惯是孩子必须养成的?
黄可新:我把学习习惯分为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两部分。其中,思维习惯要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早早开始培养。
首先,家长要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大家知道,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其次,孩子应该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观察之后不思考,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清代学者王夫之有句名言:“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也是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善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通过大脑的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理性思考要做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
最后,家长要培养孩子客观评价的习惯。学生应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如果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心理健康的体现。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家长朋友们不要以为这一条是务虚,我的学生中,每一届都有因为心理脆弱导致成绩下滑的。
行为习惯莫缺项
杜惠东(16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马上就要上高一了,他挺聪明的,学习也非常刻苦,但成绩就是上不去。请问黄老师,孩子是不是学习习惯有问题?
黄可新: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多,如果足够努力成绩还不如意,那可能是学习习惯不好,有必要改善改善。
何丽娟(15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也是这种情况,越努力成绩越不好,成绩越不好越努力,恶性循环,现在已经出现厌学的苗头了。请问黄老师,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孩子需要养成哪些学习习惯?
黄可新:以下9个行为习惯对学习成绩影响甚大。经验告诉我,优等生的共同特点是这9种习惯一项不缺,而中等生是缺一两项,如果缺少三项甚至更多,学习成绩就会在班里中等偏下:
1.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2.专心上课的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善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是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4.讨论的习惯。
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十分重要,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助,展开讨论,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5.独立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交差。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做的就不动笔;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题会而不对,复杂的题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正确的做作业方法首先是独立,其次要认真,像考试那样做作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和解题的思路,尽量多地记忆有用的中间结论。
6.反思的习惯。
每做完一道练习题,学生都要主动做5个方面的反思: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方法;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依据的原理;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思路;第四,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第五,能否变通一下成为另一道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题做错了,更应该反思:为什么做错?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的错误?进而不断完善自己。
7.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是通过对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串联,从而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学生应该每天复习当天的知识,每周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复习一遍。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8.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
9.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学生平时要把有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再扔掉。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同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考试前,要重点复习错题本,以免再次犯错。
培养习惯三步骤
陶維维(6岁孩子的妈妈):这些好习惯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我一定帮孩子查漏补缺。请问黄老师,这些好习惯应该如何培养呢?
黄可新: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说到做到,坚定不移。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说到做到,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意识到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就自动自觉地克服;制订了学习计划,就定时定量地去完成;决心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计地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
第二步:控制时空,约束自己。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孩子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家长就从控制孩子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逐步训练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在时间上,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寝,都安排满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不让一日虚度,不让一时空耗。在空间上,严格控制孩子的活动范围,网吧、游戏厅、卡拉OK厅等游乐场所严禁孩子涉足。
第三步: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许多同学自制力比较差,在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这就要求家长要严格监督孩子,发现孩子偶然的行为偏离,要立即予以提醒,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来,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主持人: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是家长的职责,也是家庭教育的中心任务。除了黄老师列举的9项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好习惯,生活中还有许多应该具备的好习惯,比如做家务、讲究卫生、助人为乐等,希望家长也不要漏掉。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