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岁学霸扫地也要争第一,到底好不好?

2018-08-11万木春

现代家长 2018年6期
关键词:好胜心比赛家长

万木春

前不久,一则报道走红网络。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小宇,今年10岁,父母离异后,他由奶奶独自带大。奶奶性格要强,总把孙子和别的孩子比较,加上过度保护,造成小宇什么都要争第一,就连打扫卫生时没有第一个拿到扫帚也会大哭起来。因为他事事都要抢先,尽管学习成绩优秀,但很难融入集体,没有同学喜欢和他在一起玩,孩子很孤单,小小年纪就遇到了人际关系障碍。

网友们看后纷纷吐槽,有说奶奶培养方式不当的,有联想自家孩子的,有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有赞叹孩子小小年纪却处处要强拔尖的……但不争的事实是,好胜心太强让孩子陷入了困境。这不由得让人思索:孩子的好胜心如此强烈,到底好不好?如此强烈的好胜心是怎么来的?而家长又该注意什么?

家长篇:谁将好胜理念植入孩子大脑

(刘梅,五年级孩子的家长)

孩子生下来时就是一张白纸,家庭中大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理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小宇的父母离婚后,由强势的奶奶抚养,奶奶要求孩子事事争第一,其实是给孩子挖了一个坑。

因为家长把过度争强好胜的理念植入给孩子,比如:考试要第一,才艺要第一,打扫卫生也要第一,反正事事都要比别人强。如果你落后了,那你就失败了,没有价值了。这种观念让孩子不敢失败,胜利者必须是我啊!但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次你得第一,不保证下次你得第一,更不保证你永远得第一。

我家亲戚的孩子就是这样,从小到大都是人尖儿,高考如愿考入名牌大学。由于他从小到大都被父母宠爱、老师呵护、同学仰慕,自视颇高。但是当他进入名校后,班里同学个个都是佼佼者,谁都不差,再也无人宠着他、让着他,他的优越感一下子丧失殆尽,加上处理不好同学关系,于是厌学,并且不再去上课和參加考试,直至退学。熟悉他的人无不惋惜,其家长更是痛心地说:“眼瞅着一条龙变成了一条虫。”

其实,真正压垮孩子的不是成绩不再名列前茅,而是他周围没有一个朋友。多年后,这个孩子跟我说:“没有朋友,即便考第一也会自卑啊。”

孩子不像成人那样懂得隐藏,他的不甘示弱总表现在明处。他处处想高人一等压人一头,结果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搞得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本来,成绩第一还能安慰自己一下,但是进入一个更加优秀的团体之后,这点安慰也失去了,孩子难以接受,干脆不再作为,从学校退回家庭,回家后他也不出门,整天窝在家里,不想与社会发生任何联系。

然而,人不能离开群体而独自存在,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对孩子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真为孩子着想,就别逼孩子去战胜周围所有人。因为好胜心太强的人,其内心反而十分脆弱,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引导他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让他知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没有万能的人,接纳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点,做胸襟开阔的人。

毕竟,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超人有累的时候,蝙蝠侠也有卸妆的时候,家长没必要给孩子施加那么大的压力。至于学习,只要中等偏上,既不名列前茅,也不末尾打狼,在班级处于第一梯队,就可喜可贺。

专家篇:合理的好胜心是前进的动力

(王碧云,教育学博士)

好胜心,是不满足现状,力求超越自己、他人,争取更大成功的一种心理倾向。争强好胜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科学研究显示,从3岁开始,孩子就有了竞争意识,并且开始拿父母和他人作为参照,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彰显自我的不同,以此获得成就感。

很多卓有成就的人小时候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小时候就是一个好胜心很强的人,她的父亲教导她“要永远坐在第一排”。好胜心强的孩子,凡事都想争第一,有很强的积极性和学习欲望,敢于竞争,勇于拼搏,在很多方面表现突出。所以,孩子有好胜心是件好事,说明他不甘平庸,进取意识强,求知欲旺盛。

既然好胜心有这么多好处,那是不是说好胜心越强越好呢?回答是不。凡事都要有度,好胜心也一样。适当的好胜心有助于孩子的学习,但是过度的好胜心却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好胜心太强会产生一种非要压过对方的念头,表现出来就是逞强好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容易给人留下恶劣印象或与人发生矛盾,从而被“孤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因为缺少朋友变得孤僻或者自我封闭起来。过度的争强好胜,还会让孩子失去宽容心,凡事只认胜负,不懂包容和尊重,结果越来越冷酷,完全功利化。另外,好胜心太强的孩子无法承受失败,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会因承受不住而出现大的情绪波动,甚至心理疾病。

因此,如果孩子好胜心太强,家长一定要合理引导、正确教育,使其好胜心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第一,不要压抑孩子的好胜心,要把它引到值得竞争的方面来。面对凡事都要争第一的孩子,家长不妨帮他分个区,在该争的地方争,在该让的地方让。如,学习上鼓励孩子竞争,而在其他方面如游戏、活动中,则“友谊第一”,懂得礼让。

第二,教导孩子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好胜心太强的孩子处于竞争状态时,往往心情紧张,情绪激动,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而采取偏激做法。有些孩子一旦输了大哭大闹,有些孩子为了赢得胜利背地里动手脚……这些举动一旦开始,就会泛滥,最终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家长在发现苗头时就要尽力劝解,让孩子遵守公平竞争原则。

第三,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得失。志在必得的人,难以接受失败。因此,教孩子坦然面对得失,是防止过强好胜心控制孩子的重要手段。首先不要对孩子要求太多,也不要拿他跟别的孩子比较,要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在游戏中帮助孩子平衡心态。如,跟孩子一起打牌或下棋,不要总让着孩子,用轻松的谈话教导孩子输赢不重要,过程才重要;还可以在孩子输后给他一些奖励,告诉他“你进步了”,让他意识到进步是最可贵的,而不是结果。当孩子在游戏中经历多次输赢后,便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总结经验教训,获得真正的成长。

第四,帮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孩子好胜心太强,往往无法与别人和谐相处。这时,家长要充当协调者,帮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可以带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体会团体合作的乐趣;还可以跟孩子探讨其他孩子身上的优点,教导孩子向别人学习。

孩子年龄小,认知、阅历都有限,很多时候无法判断一种想法或习惯到底是好是坏,这就需要父母主动告诉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及时引导孩子改掉坏习惯、保持好习惯。

孩子篇:“好胜”是一种很好的精神

(常文浩,某高中学生)

从小,父母给我灌输的就是“人要有好胜心”,长大明白一些事情之后,我觉得“好胜”的确是一种很好的精神。

举个例子。

小时候下象棋,水平低,思维不完善,往往走完一步后,自己才突然意识到刚才那一步有破绽,这时就生怕被对方看出来。因为怕,心里就特别紧张。一旦对方没发现,就松口气,喜形于色。假如赢了,会特别开心,说一些鄙视对方的话以扰乱对方。为了能赢,我私下里经常琢磨象棋,也包括其他一些事情,几乎每件事都想争第一。

上小学后,我爱上了打乒乓球,打得还不错。学校组织了一次乒乓球比赛,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志在夺冠。不料,比赛时我被一个平时打不过我的同学打败了,他拿了冠军。据说,比赛前他读高中的哥哥回来教了他很多招数。那次比赛让我气急败坏、元气大伤,很久都不再打乒乓球了。

当时我特别在意、特别计较,尽管现在想起这些事,又觉得特别亲切。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许多道理。许多时候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拼尽全力去赢的过程很享受,特别是有队友和你一起的时候。赢了,一定要开心庆祝,为的是告诉对手,你是经过不懈努力才胜利的,同时也是为了肯定队友的配合;输了,一定要沮丧难过,但也一定不要放弃,大不了从头再来。

不论输赢,都能与人分享,我覺得这个人好胜心再强也不会有问题。

再举个例子。

上高中后,朋友聚会会玩一些游戏,比如三国杀或谁是卧底之类的。有人会很用心地去玩,在玩的过程中制造很多欢乐;也有人会因为牌不好或角色不好,就说这个游戏弱爆了、没意思。事实上,这些游戏的确很弱,经他这么一说,大家也就兴趣索然,最后悻悻散场。

所以,我感觉好胜心强没什么不好,人的好胜心强才会更加认真地做事情,才会有生活的激情和乐趣。只要不是一赢就觉得自己特牛逼到处装,一输就撒手放弃或嘲笑别人是傻帽,就行。

老师篇:要看见学习本身的美好

(章素英,某中学老师)

有位家长在微信上和我谈及孩子的情况:“章老师,我的孩子好胜且虚荣,一点批评、挫折都受不了。请问,该怎么办?”

我请家长详细说说。

原来,孩子从小练钢琴,一路过关斩将,小小年纪已参加不少比赛,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一直以来,她都是同学的榜样、老师的骄傲。但是妈妈现在发现,孩子的好胜心越来越强,每次参加比赛都很紧张,而且非常在乎结果,一旦失利,情绪就一落千丈。平时孩子也很好胜,听不得一句批评的话。

妈妈说,平时看到孩子这么努力,不断赢得荣誉,自己非常骄傲,所以也没感觉“想赢”“争第一”有什么不好。但是孩子内心脆弱,尤其“爱听表扬话”,也确实让人担忧。妈妈还说,自己对孩子说尽了“胜不骄、败不馁”之类的大道理,但是毫无作用。

我忍不住问家长:“你为什么让孩子学钢琴?”

妈妈说:“我没指望孩子做钢琴家,就是希望她能有个爱好,将来能像电影里的外国人那样弹弹琴,抒发一下感情,享受享受音乐。”

这位妈妈的愿望,或许是所有学琴家庭最初的愿望。毕竟成为艺术家的比例太小,对大多数人而言,享受音乐、提高修养就是目的。但如此美好的心愿,孩子真的收到了吗?换句话说,我们让孩子学琴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享受音乐,那为什么在实操过程中,孩子最大的成就感、最深刻的体验,还是来自于比赛中“成功的喜悦”呢?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我看来,罪魁祸首是家庭单一的价值取向。

我不反对孩子参加才艺比赛,但是在比赛中父母要禁得住考验,不让家庭教育走偏。倘若没有足够的信念和定力,父母往往特别容易进入“比赛”之中,比孩子还在乎输赢。孩子赢了,家长松口气,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孩子输了,家长劝慰孩子别气馁,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说到底,还是得成功才行。

虽然比赛输了,但孩子跟自己比,有了进步,有了感悟,算不算好呢?虽然比赛赢了,但孩子只是在吃老本,那又算不算浪费时间呢?

得失应该怎么算?还有很多收获,根本无法比,也不需要比,那又怎么算?

如果父母的价值取向只围绕“参评结果”展开,那么教育的维度瞬间变小,孩子会认为只有一种二元对立的评价标准:不是胜利,就是失败。其实,生活和学习本身是有很多维度的,我们何苦画地为牢,非要让孩子分个输赢呢?

因此,孩子一旦参赛,父母要万分留心,不要被比赛结果捆绑,不要认为成绩好、获了奖,就“胜利”了,反之就“失败”了,不要忘记你让孩子学习的初衷,只是为了享受音乐。

纵观人的一生,孩提时代的荣誉、成绩仅仅是生命长河中不经意溅起的水花。如果孩子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真正享受音乐,没有爱上艺术本身,无论他多么风光,就教育而言,我认为都是失败的。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莫扎特、齐白石或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感受艺术、感受美,都有能力去获得艺术的滋养,我们可以去听、去看、去评论、去赏析。这些真实的体悟,是教育的第一位,也是对孩子最有价值的东西。

当家长不被输赢所左右,才有能力帮助孩子汲取比赛带来的正能量。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才有可能明白打动自己的是探索的满足感、努力的成就感和学习本身的美好。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好胜心比赛家长
过年了
家长错了
关于好胜心
选美比赛
比赛
家长请吃药Ⅱ
最疯狂的比赛
犯错误找家长
太想赢,未必是好事儿
山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