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初三女生为何挑剔成病?
2018-08-11刘律廷
刘律廷
莎莎是一名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初三女生,她有个比她小很多的妹妹叫小春。因为从小被爷爷奶奶娇惯,莎莎的性格比较内向敏感,跟同学们在一起时特别爱生气,同学们都觉得她不好相处。进入初三后,因学习压力增大,她的脾气越来越大,特别爱找碴儿,不愿跟家人沟通,事事跟他们对着干。妈妈被她的坏脾气弄得抓狂,有时也忍不住情绪失控,对丈夫发飙甚至责骂女儿,家庭氛围大受影响。
再后来,莎莎出现了一种心理强迫症状——无缘无故地挑剔,然后因为挑剔而付出越来越多的无效劳动。比如她经常一做完作业就拼命擦书桌,把卧室清理得非常干净整洁,但她不是做完了就罢手,而是重复地做,做完一遍继续做,根本无法停下来。母亲劝她:“桌子脏点有什么关系?你休息休息吧!”她却无奈地说:“我就是手痒啊!”“不搞干净会有细菌,细菌粘到妹妹手上会让她生病……”强迫症一样的思维,让她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做重复劳动,难免影响到学习。
莎莎读初三之后,妈妈对晚餐的搭配更加上心,经常花心思让她吃得更丰富。然而,莎莎还是经常不满意。爸爸批评她:“你妈做饭如此上心,伺候你像伺候王爷般精细,你咋不懂感恩呢?”莎莎索性把筷子一扔说:“我不想吃饭……人家妈妈炒菜都会搭配四五种颜色,咱家为什么不能进步一点呢?”
莎莎一心想考市重点高中,但是以她的成绩想考上有点困难。妈妈建议她有意识地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升学习成绩,希望她更好地规划时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上。但这一要求对莎莎来说似乎是个巨大压力,她甚至据此认为父母嫌弃她。为此,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跟父母发生一次冲突。有一次,与妈妈发生冲突之后她甚至边哭边说:“我不活了,干脆跳楼算了……”
因为无力帮助女儿走出困境,父母只好带莎莎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爱挑剔缘于中高考症候群
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大,不少孩子在面临大考时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专业人士称之为“中高考症候群”。比如有的孩子由于责任感缺失,紧张的备考压力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是为爸爸妈妈学习”的錯误意识,甚至认为“所有人都欠我的”,萌生一种受害者心理。有一些像莎莎一样敏感的孩子,会变得非常完美主义,看什么都不顺眼或是对什么都没兴趣,甚至出现强迫症和抑郁症倾向。也有一些孩子对父母非常不尊敬,甚至充满敌意。
可悲的是,很多父母致力于从外部来解决问题:比如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许诺孩子考试结束之后出国旅游、给孩子的吃穿更上档次……然而在《我的哭声无人听见》一书中,美国医学权威林奇博士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根源不在这里。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喜欢拿黑洞来比喻自恋和自私的人。这种人就像太空中的黑洞吸收周围所有的物体,却从不吐出来……如果爱是射向他们的光线,就会被吸进去。你若将爱导向他们,又会与他们内在空虚的强大吸引力相抵触。‘我爱你三个字被他们吸纳进去后,却变成了‘我爱我。”
听了我的以上分析,莎莎的父母都进行了反思。最近两年,他们的确因为养育二宝而对莎莎充满愧疚感。一方面,他们借助物质满足弥补对莎莎的亏欠,另一方面,他们告诉女儿:“只管好好备考,别的都不必操心。”莎莎变得越来越自私,对父母的所有付出都视为理所应当,感恩之心渐失。
黑洞需用“真实沟通”来填满
在接下来的沟通中,我深深感受到莎莎的寂寞。虽然她有父母的呵护、爷爷奶奶的宠爱,还有一个小妹妹,但她感觉非常孤单,而且特别害怕别人知道她孤单,所以总是假装出很酷的样子。
像许多承受考试压力的孩子一样,莎莎不愿承认自己惧怕考试,极力掩饰内心的脆弱。当我跟她谈论中考时,她漠然地说:“不就是中考嘛,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行我就去读职高,也蛮好。”但她说这些话时,一只手拼命用纸巾擦拭面前的书桌一角,内心的焦灼与脆弱暴露无遗。
经过一些破冰小游戏之后,莎莎愿意敞开心扉来谈一谈对父母的看法:“他们总是埋头看手机、玩电脑。一天,我爸爸开车接爷爷奶奶到我们家吃饭。他把车子刚停进车库,就接到一个电话说要立即解决一项技术问题。于是,我跟我妈还有爷爷奶奶先上了楼。过了两个小时,快要吃饭了,我爸还坐在车里用手提电脑忙工作。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两次。还有一次,我爸陪我去上海迪士尼乐园玩。他又临时有事,在宾馆房间整整忙了一天,我跟我妈两个人玩得一点都不开心……唉,反正我也无所谓了,现在每次出去玩都带着妹妹,他们根本不会认真听我说话,只要妹妹一哭全家人都围着她。我就玩我的手机,反正无所谓的……”
整个过程中,莎莎屡次说她“无所谓”。但在我看来,那正是她渴望父母陪伴的最强烈表达。
我不断鼓励莎莎:“刚进来的时候,你嘴里虽然说‘我挺好的‘我没什么问题‘我无所谓,但我觉得这些并不是你的真实感受,现在你已经开始真实地表达自己了。这种沟通挺好!”
在接下来的几次交流中,我认真倾听莎莎的讲述。正像一句教育箴言所说:“教育的本质是沟通,也是孩子家庭生活的延伸。”当莎莎开始倾诉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时,她的紧张与压力得以宣泄,她开始哭泣、愤怒、表达不满……
用爱助孩子回归心灵家园
美国医学权威林奇博士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应如何跟莎莎这样孤独寂寞、缺乏交流的孩子沟通,那就是用爱与接纳引领她回归心灵家园。当你真诚地向孩子表达爱,被孩子真正感受到时,孩子返回心灵家园的旅程也就开始了。不幸的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不纯粹甚至不真实的,对孩子说的话充满挑剔、责骂甚至羞辱。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处处设防,不以本来面目示人。孩子躲进幻想、自恋的天地,被包括学业压力在内的各种压力所控制,并因为成绩不佳而感到羞耻。
我对莎莎的父母进行了培训,教他们有效沟通。亲子之间的沟通,若方式不当,会成为无效沟通。更糟的是,家长在说废话,孩子早忘了家长说的重点,家长却认为孩子叛逆、迟钝。焦躁情绪不断累积,家长就会情绪失控,怒气爆发,管教就会变成责骂。所以家长说话应突出要点,简明扼要,柔和中带着智慧,幽默中展示温情。
经过训练,莎莎妈妈很快有了改变,比如不再唠叨、警告女儿“不可以怎样”,而是告诉孩子“应该怎样”。而且,她学会了引导孩子发泄情绪,等孩子心平气和之后再开始沟通:“刚才你情绪激动,说再也不去学校了。现在你平静下来了,想一想应该怎么做?”当莎莎表示“还是会去学校”以后,她给女儿拥抱与安抚,并告诉女儿:“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我告诉莎莎妈妈,一定要让女儿感受到她可以从沟通中获得益处与快乐,而不是父母对她功利化的要求。
事实上,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不是坐下来面对面的说话,而是通过“肢体语言、共同参与的活动、默默陪伴”等方式实现的。比如,当莎莎每隔一段时间就负面情绪大爆发时,我建议莎莎妈妈“以静制动”,可以递几张纸巾给她,或者说几句安抚的话:“妈妈理解你!”“妈妈知道你一直在努力!”或者给女儿做一样她爱吃的美食,等女儿情绪平静以后端给她……这样的沟通,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但事半功倍。
此外,我鼓励莎莎父母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这样他们能在女儿出现负面情绪时更加专业地予以应对。比如,懂得了心理学,他们会观察莎莎写作业时的情绪,当她快要不堪重负时,他们就策划一个“全家一起听相声的晚餐时间”;再比如,当女儿考试失利,带着负面情绪回家时,他们不再责备,而是说一些鼓勵的话。当然这种鼓励不应该是功利性的,而是幽默轻松,能让莎莎感到温暖的。
莎莎从小有个昵称“猪猪”,开心时她会调侃自己是“低标准、没要求、给个阳光就灿烂的小猪”,但考试失利或跟同学关系紧张时,她则会骂自己是“笨猪”。有一天莎莎情绪很不好,把学习用品都扔在了地上,趴在桌上拼命用橡皮擦桌面。因为学习了心理学知识,爸爸的应对十分专业,他没跟女儿讲道理,而是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家”字,对莎莎说:“汉字‘家,宝盖头下‘一头猪。学习累了,不妨罢工一次,像猪一样放松地在地上打个滚。你要是能做到,那咱们家就更像个家了!女孩子,有时候没心没肺反而更可爱。”
爸爸风趣的比喻把妈妈都逗笑了,莎莎虽然没说话,但也在桌面上写了个“家”字。次日早晨,她的情绪完全恢复正常,去上学之前还主动亲了亲小妹妹。
家长需要对孩子适当“示弱”
莎莎父母过去一直教她感恩,但效果不佳。我建议他们换一种方式,适度示弱,以身作则。同时我引导莎莎“做智慧的孩子”,主动调和家庭气氛。
我告诉莎莎:“好的家庭就是家人们的负面情绪会轮流爆发,比如你软弱的时候我多包涵,我抑郁的时候你多呵护!倘若家人的情绪总是同时爆发,必然引发家庭地震。”然后我教她:“智慧的人能读懂并避开家人的情绪爆发点。在出现以下情况时,要及时安慰、呵护或宠一下家人:一、过度操劳,连续睡眠不足。二、经常发呆,沉溺于电视、网络等虚拟世界。三、总是为小事嚷嚷,或挑剔、训斥家人。四、抱怨,有时又突然很沉默。五、出现自残、自杀等不良苗头。”
当我提出让莎莎“做智慧的孩子,给家人的情绪把脉”后,她懂得了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情绪。当发现爸爸不爱讲话、情绪抑郁时,她会默默表达关爱。当妈妈心情不佳,或对妹妹大吼大叫时,她会主动劝慰几句。
莎莎父母也适度展示自己的真实情绪,爸爸更是主动给莎莎做表率,教她如何与不良情绪共处。比如当他情绪不佳时,他会主动告诉妻子:“我最近心情不太好,有时不太想说话,但不代表我对你有意见。你只管忙自己的事,不用管我。”甚至爷爷奶奶也参与进来,给莎莎做示范:“今天我有点不开心,莎莎你能不能跟我讲个笑话?”
不知不觉中,莎莎的注意力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喜怒哀乐,开始明白身边的每个家人都有自己软弱的一面和独特的情感需求,谁都不应该成为绝对的家庭中心,一家人都快乐才是最好的局面。这样的转变,让莎莎变得大度而懂得感恩,跟家人、同学们的关系日渐改善,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