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系武术课程结构模式的建构与实证研究

2018-08-11李娟陈梦菲

武术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武术教学

李娟 陈梦菲

摘要:为积极推动艺术院系武术课程建设,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艺术院系武术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提出武术课程结构的新模式,研究表明:武术课程内容要以弘扬民族文化、塑造艺术生个性品质,从技术操作上升到文化修养层面。武术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型与攻防型并用,两两拆招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新的教材和教法初显成效,提高了艺术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艺术生对武术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促进艺术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系 武术教学 课程结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7—0061—04

中国传统武术是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底蕴,具有健身、防病、娱乐、自卫的重要作用。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在武术文化中均有所体现,武术是一种艺术,武术套路有着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1]艺术院校近几年学生规模和教学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比较其他高等院校,艺术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体现了其专业特殊性。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正式课程,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艺术、道德以及宗教等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主阵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面对当前艺术院系武术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对所开设的武术课程进行改革。

本研究具体选取艺术专业武术选项课程作为实验研究,试图对艺术院系武术课程整体进行思考,探究适合艺术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实现传承武术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艺术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目标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希望进一步为普通艺术生武术课程体系改革提供经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艺术院系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本研究以广西艺术学院2017级120名学生的武术选项课教学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人数各为6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网站查找大量有关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方面的期刊,书籍等资料,为本研究全面分析武术教学改革和进行教学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实验法

(1)实验目的:探讨将改革后的武术教学内容引入艺术院系武术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否能够激发艺术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生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2)实验时间:实验于2017年3月3日至6月15日进行为期16周(每周2学时)的教学实验。

(3)实验形式:对照组学生使用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实验组学生安排武术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健身气功八段锦、太极拳、武术功法、自卫防身术等。[2-4]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组织实验对象对实验前、实验后的相关问题进行回答,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4 對比分析法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教学实验效果的差异。

1.2.5 数理统计法

将实验所得的数据用EXCLE和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有效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西部分艺术院系武术课程教学实践的现状分析

2.1.1 教学教材内容单一陈旧

据调查,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剑术为主,少部分学校开设了散打、防身术、健身气功,现今普遍学习的主要停留在以套路运动形式为主的简化太极拳和初级长拳,教学教材内容陈旧,单调乏味、缺少创造性,与艺术生鲜明的个性特点不相符。由于艺术院系学生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生比普通大学生个性更强,要求上课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应该选取专门适合艺术生的教材。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广西8所涵盖艺术院系的高校,部分学校开设选项课,有选择性的增加了其它内容(以太极拳为主)和少量的攻防技术(见表1)。

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与艺术生鲜明的个性需求不相符,使得艺术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我们对广西艺术学院2017级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有54.5%的学生对现行武术课程内容设置不满意,38.5%一般,而满意者只占7%,他们更希望武术的上课内容有防身术、太极拳、健身气功。因艺术院系男女比例相差较大,女生相对较多,对武术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也多数倾向于柔美型的,塑造形体,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也希望学到一点防身技巧。

2.1.2 教学模式不适合艺术生个性特点

武术课程一直存在着“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他们认为:武术课单调、枯燥、不够实用。[5]而武术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堂上的武术的确存在着“三多”现象:即动作多;方向变化多;每个动作涵盖内容多。据调查显示,对武术课的教学方法,仅有31.5%的学生认为还可以,24.5%认为枯燥,25.5%认为不实用,18.5%认为武术是花架子的。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必须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必须适应社会和艺术生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武术教学效果。武术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套路学习,模仿动作,教学过程单调、枯燥,缺少技击和文化内容的学习,没有根据艺术生特点和需求创新教学方法。中华武术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艺术院系诸多专业也蕴含浓厚的文化底蕴,武术与艺术本身就是相通,如果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教学内容和教法让艺术生能将武术与自身专业相贯通,从身心两方面融合,将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 艺术院系武术教学改革总体思想

武术承载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武术课程的开展对于艺术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艺术院系武术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而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改革的关键。学校武术课程的具体内容体系结构为:一体两翼,功套用统一为本体,弘杨民族文化,塑造个性品质为两翼。[6]武术课程改革必须遵循武术的本质特点:技击性和套路运动形式。《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阐明武术类课程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练习手段,以武术知识、技能和民族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健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体育实践性课程,明确提出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7]武术课程改革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艺术生的个性及心理需求。根据国家教学指导文件,如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强调增进健康、提倡终身体育、个性教育等。艺术生的不同的需要对武术课程也有不同的要求。据调查:在运动项目上男生趋于选择对抗性强、竞争激烈、能充分显示自己能力的项目;女生则趋向节奏明快、艺术性强、能展示女性柔美的项目。[8]如武术课中选择文化内涵丰富的拳种,采用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的练习形式,进行适度的对抗练习等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 武术课程结构模式构建的实证探索

3.1 武术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社会需要、学生要求和武术自身性质,特别是目前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当前艺术院系武术课程现状,经过广泛吸收和借鉴已有的学术观点,确定:整合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的课程结构。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较浓的健身气功和太极拳,从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太极拳的艺术是从塑造身体、变化气质、掌控生活来塑造自我的生活艺术[9]。结合艺术生的专业,与艺术生探讨武术与艺术的相通性,调动艺术生的积极性,激发艺术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3.2 武术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中采用探究型教学法和体用攻防教学法,两两试对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运动特点、身体素质等实施因材施教。对实战姿势可以采用探究型教学,让学生首先进行充分想象:当被拦路抢劫、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敌人攻击时,如何运用该动作姿势进行防护?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演示和教师点评。经过学生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以后,教师再介绍该动作姿势的技击用法。

总体模式为:教师示范-学生观摩探究-分组模拟实战动作-分组讨论交流-演练套路动作-教师整体技术要领总结-巩固定型完成教学目标。

在探究式教学和体用攻防教学中,艺术生通过不断摸索每个动作形成的过程,以及不断地模拟攻防格斗技术的实战练习,产生了自身的体会和感受,通过自身身体特点及技击形式,进而揣摩动作运行的轨迹和方向,加深了对动作形成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再根据艺术生个性需求创造出新的动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会随着艺术生自身运动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改善,不仅促进艺术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促进他们认知态度的转变。

3.3 改革武术课程体系实际应用调查\

3.3.1 学生反馈

在艺术院系武术教学改革总体思想的指导下,应用新的武术课程结构模式对广西艺术学院武术课程作了全面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实验,从艺术生的调查反馈信息表明,艺术生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者21.4%,较感兴趣者占45.6%,一般感兴趣者占31.4%,无兴趣者占0.6%。对教学方法,新的“探究型教学法”和“攻防教学法”普遍受到学生认同,能够结合专业特色激发艺术生的灵感创作,有20.6%人非常赞同,66.4%人赞同。学生能积极融入到教学中,团结合作,自我锻炼、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而对照组学生对套路模仿式教学方法认同感低。通过实验,学生对武术课程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实验组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通过表1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成绩的优秀和良好明显高于对照组,优秀高于对照组11.1%,良好高于对照组28.3%,实验组及格和不及格明显少于对照组,总之,教学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改革后的教学适应艺术生的需求,能够提高艺术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艺术生的个性特点,提升了艺术生对武术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武术教学的开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目前艺术院系的各级各类武术课程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学模式不适合艺术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学方法缺失武术特点。

(2)通过一学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可见新的武术课程结构模式在艺术院系教学中有积极的作用。

(3)武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弘扬民族文化、塑造艺术生的个性品质,从技术操作上升到文化修养层面。武术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型与攻防型并用,两两拆招的教学组织形式。

(4)实施新的教材和教法初显成效,提高了艺术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艺术生对武术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促进艺术生身心健康发展。

4.2 建议

改革后的艺术院系武术课程结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虽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教师在采用时应与自己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每一节课从几个方面完整而有层次的安排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郭玉成.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7(4).

[2]王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⑶:61-67.

[3]杨建营,邱丕相,杨建英.学校武术的定位及其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3-76.

[4]姚大义,瞿惠芳.艺术院校大学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252-302.

[5]刁振东,杨道宁,杜磊等.“三雙”武术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12):1687-1688.

[6]武冬,吕韶钧.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3(36).

[7]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4:l-3.

[8]朱荣军.普通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新需求的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4):96-97.

[9]李江.“身体美学”视野中的太极拳艺术[J].体育与科学2011(32):36-37.

猜你喜欢

武术教学
高中体育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非武术专项体育教师进行武术教学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层次要点及其运用探析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趋势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