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独自向北,逐传媒之美
2018-08-11程则尔
○ 程则尔
三年前填高考志愿时,我在父亲的“威逼利诱”下入读了陌生的法学系,在本该最诗意的年华里变得辗转迷失;三年后,当同学们皆成群结队奋斗在司法考试或律所实习的路上时,我却独独坐在了与法律风马牛不相及的杂志社新媒体部里,煮字疗饥,以梦下饭,每一天清晨在微笑中醒来。
一路跌跌撞撞的试错,一场与年轻的死磕,我终于在传媒领域靠岸。如果将大学比喻成祖国的版图,那么同学们都规规矩矩地按照专业培养要求迈向南方的四季如春,我则偏爱北方那块神秘的土地,孤独地穿过冰封雪舞,开出青春最芬芳的腊梅。
意外与你喜相逢
大学第一学期结束,那张惨不忍睹的成绩单是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除开体育和军训,其它科目全在及格线上低空掠过!
喜欢不需要理由,不喜欢也同样不需要借口。虽然明知自己不喜欢法律这盘菜,但骨子里仍是个不甘落后的人。也有过强迫自己在课上集中注意力,也有过课余时间拼命地做兼职,甚至还批发来一堆小百货在地摊街尝试着掘第一桶金,可这看似被打了鸡血的充实生活,却只换来了兼职受骗、创业夭折、考试成绩全班倒数的悲惨结局。
阴郁的寒假,就这样在百思不得其解中度过,即使开学后气候迅速回暖,也没能驱除我心间的寒冷与迷茫。
那是一场与我不期而遇的讲座,主讲人是凤凰卫视知名主播吴小莉女士。下课后经过礼堂,怀着消遣的心情,我拐了进去。讲座很成功,优雅知性的吴小莉引经据典、谈吐自如,传媒人的情怀犹如一片片在沸水中舒展的茶叶,这是一种不同于法律人斤斤计较的大气之美。
讲座结束后,吴小莉在保安的护送下离开,闲杂人员都被挡在了人墙外。此时,一位记者快步上前,在保安还未反应过来时迅速向吴小莉说了一句奇怪的话:“小莉姐,您能像当初可口可乐总裁给了您机会那样,也给我一次采访机会吗?”正当我以为吴小莉会婉拒时,谁料她居然点头答应了。那天,事务繁忙的吴小莉特意在原地多停留了两分钟,接受了女记者的采访。
后来,我才搞懂个中玄机。学生时代的吴小莉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采访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从而在传媒界一战成名,开启了璀璨一生。女记者犹如读心高手,一招即擒住她心中那缕永不遗忘的月光,在情感共振中得到了采访机会。
知道这美丽真相的一刻,我心中为女记者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同时也感到有暖流一点点蔓延,渐渐浇润枯萎的心田。用镜头对焦人生,用文字记录百态,用行走去丈量生命的长度,并发掘其中的隐藏之美,这样的生活太迷人,不正是我想要的吗?
那一刻,我做了此生最重要的决定:与法律告别,跨专业就业到传媒。
不怕节操碎一地
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再多情怀亦是枉然。连新闻要素都分不清的我,急需一场知识的恶补与思维的融入,传媒领域第一站,从厚着脸皮蹭课开始。
我们学校的新闻系虽是新兴学科,但与凤凰卫视联合办学,大胆引进了一批思维活跃的中青年教师,堪称一块可供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精神沃土。
攥着千方百计搞到手的新闻系课表,第一次站在人声鼎沸的教室前,我望而却步了。他们能接受我这位不速之客吗?他们会怎样揣度和看待我呢?太多疑问化成我心中的忐忑。
犹豫之际,讲台上的男老师发现了我,询问我是何方神圣。当他搞懂了我是想蹭课后,笑着说,不要怕,想当记者,得先把节操碎一地,说罢,带领学生鼓掌欢迎我的加入。在大家友好的注视中,我放心地走进了教室。媒体人的包容,果然不假。
而这位男老师,正是前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高级编导,现新闻系主任刘勇,人送外号“刘美人”,亦是我在自学传媒路上的启蒙人。他告诉我们新闻人要像疯子一样生活和思考,他的节操论也影响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刘老师带我们几个去退休职工茶话会采写。厅堂内,彼此久违的老人们眼眶含泪,唠成一片。连着采访到的两三位老人都显得悲伤难抑对我们的采访爱理不理。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刘老师眼珠一转,对我们下了一道“圣旨”:“《小苹果》,走起!”
当众跳《小苹果》?这若放在以前,“高贵冷艳”的我们绝不就范,但跟着刘老师在新闻战线上摸爬滚打日久,我们已磨砺出一颗不问节操在何处的小心脏。随着刘老师手机中的音乐响起,我们两手一抬屁股一扭,以慰问的名义开始了笨拙的舞姿。虽然舞蹈跳得不整齐,但成功吸引了老人们的注意,缓解了他们悲伤的情绪,随后,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刘美人”的节操论,还被我们实践到了很多地方。曾经我对传媒的理解就是移花接木、写写画画,如今方知大错特错。新媒体时代,见了太多人生赢家,饮了太多心灵鸡汤,点赞?NO!转发?UNWANTED!评论?TOO LOW!每一次讨论,都是一场震撼的发声,一场IDEA的闪光。在“刘美人”的带领下,我这个新闻系编外成员也开始没节操地等上三个小时只为采访五分钟,没节操地熬到凌晨只为赶完一篇新闻稿,没节操地在边边角角搜罗一切资讯,只为将它们漂漂亮亮地做成专题。
剑走偏锋又何妨
大三末尾,新闻系的课程基本结束,大家转战在了考研或实习的路上。同时,法学系学子则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司法考试备考之旅。司法考试是法律从业者的必过门槛,若不通过它四年大学等于白读,我也因此陷入了强烈的恐慌中。如果说从前我还能毫无压力地“脚踏两条船”的话,那么今时今日我必须做出果断的抉择,并承受一切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一夜失眠,天光熹微之际,我选择不忘初衷。在辅导员和同学们诧异的目光中,我成了那一届法学系唯一既不参加司考也不考研的人。
随之,我迅速开始找起了实习工作。年轻的我们,既要为梦想走,也要为稻粱谋。
我求职的方式很大胆,不仅仅只局限于泡在求职网,但凡是手边的一份本地报纸或杂志,我都敢按照目录上的办公电话打过去,谦虚地问一句,您好,请问需要实习生吗。幸运之神很快降临,一家杂志的副总编邀我会面一叙。
去的路上,心一直忐忑高悬,最怕的,是被总编嫌弃非科班出身。学校离杂志社有十几站公交的距离,我却觉得路程太短,倏忽而至。
总编在编辑行业耕耘数十载,热情接待了我。果然不出所料,她好奇地询问我为何身在法学心在传媒。这话是一把钥匙,瞬间释放了我心中埋藏已久的情怀。那天,我将自己大学三年的心路历程向她娓娓道来,她听得有些动容,感慨地说,是啊,只要热爱,剑走偏锋又有何妨。
随后,总编让我从专业的角度点评下他们的杂志。这可让我的心悬到了嗓子眼,对纸媒一窍不通,我该如何是好?装模作样地翻开目录,却惊喜地看到几个熟悉的笔名。我眼睛一亮,抬头自信地答,老师,这几位作者都是我的文友。接着,我避开了对杂志的点评,而是将几位熟识作者的风格谈了一遍。总编听得有些高兴,打趣到,原来你还是有作者资源的呀。
接到录取电话那天,我在窗前久久伫立,看着怀揣梦想的莘莘学子来去匆匆,眼眶也一点点,变得湿润。这一路,身在南国的我拣尽寒枝不肯栖,孤独向北,终于降落在了属于自己的森林。
我曾看过一幅漫画,分岔路口,一群人向右,一个人向左,寓意这不是孤独,而是一种选择。是的,回首来时路,我就是那个向左的人,就是那个折腾青春的人,就是那个剑走偏锋的人,怀一腔赤诚,遵循自己心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