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2018-08-10黄梅念
黄梅念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思辨;设计多元化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情境 错误资源 数感 多元化 计算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126-02
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轻算理,重算法,认为增加练习量,多练,反复练,就见成效。因此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得索然无趣,计算能力不容乐观。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计算教学如何做到有情有趣,扎实有效呢?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已有基础,找准认知起点,创设与知识背景、生活环境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价值,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有挑战性,更要尊重数学的本质,讲究科学性、严谨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1.创设旧知情境
子曰“温故而知新”。数学新旧知识有着紧密联系,新知识很多都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运用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用已知去触类旁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索,促进知识的迁移。如在教学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各是多少时,先引导学生复习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的计算方法,练习21.5×10、21.5×100,21.5×1000。再把题目变成21.5÷10、21.5÷00,21.5÷1000,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各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验证,接着再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进一步验证。从而类推出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的计算方法: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2.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学生计算创设一个真实可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教师创设买西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夏天每千克西瓜0.8元,冬天每千克西瓜2.35元。提出问题:如果老师在夏天里想买3千克西瓜,应付多少钱?
在学生说出算式:0.8×3后,引导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让学生尝试计算,再由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0.8×3表示3个0.8相加,0.8+0.8+0.8=2.4(元)。
生2:8×3=24,用去2.4元。
生3:0.8元是8角,8角×3=24角=2.4元。
师:谁能利用小数计数单位及其进率说明为什么0.8×3=2.4吗?
生:0.8是8个十分之一,8个十分之一乘3得24个十分之一,24个十分之一是2.4。
教师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
在学生明确算理后,师小结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再点小数点。
3.创设动手操作情境
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对抽象思维欠佳的的小学生来说,学数学的最佳方法就是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由具体的形象转换为抽象性的思维。计算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时,我让学生小组里用圆片动手分一分,学生兴趣十足。通过动手操作,他们找到了两种分法,一种是一块一块地分,每人分得一块的四分之一,共分得3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块,还有一种就是三块一起分,每人分得三块饼的四分之一,也是四分之三块。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算理,在经历探究中明晰了算法,原本枯燥乏味的计算过程因学生的动手操作变得生动活泼。
二、有效利用教学中生成的错误资源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学习时刻。”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资源、提升资源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學生由于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会因片面性认识生成错误,我们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因势利导,从学生的错误中充分挖掘其形成的原因,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让学生在分析错误中逐步明晰,形成正确的认识,使生成的错误资源成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时,我引导学生根据主题情境图列出算式4.75+3.4后,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学生计算后,我组织学生反溃交流,结果出现了两种算法:
(1)4.75 (2)4.75
+3.4 +3.4
8.15 5.09
显然,第二种算法是错误的,产生这一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受到整数加法计算法则负迁移的影响。此时,我没有作出评价,而是组织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生1: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是正解的,4.75元=4元7角5分,3.4元=3元4角,我用4元加3元等于7元,7角加4角等于1元1角,7元加1元1角再加5分就是8元1角5分,也就是8.15元。
生2:第二种方法肯定不对,因为我用4元加3元等于7元,也就是得数肯定比5元多2元,但是他这样算才得5元9分,所以是错误的。
生3:第一种算法是正确的,因为4.75元=475分,3.4元=340分,我用475分+=340=815分,也就是8.15元。
经过学生的分析、明辨,学生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掌握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有效组织多元化的练习
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才能够悟出计算的诀窍,从而全面提升计算的能力。计算练习应该讲究策略,注意训练方法的多样化,避免呆板单一,枯燥乏味,做到有趣、精练、高效。
1.练习设计要有层次
练习可以分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基础题着重要求学生能运用计算方法准确计算;提高题则是考查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合理运用、计算的熟练程度。拓展题侧重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会灵活解决问题。
2.练习方式要灵活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如低年级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等;中年级可以采用闯关、小竞赛等方式;高年级可以让学生互相出题,互相批改等;还可以布置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练习要有针对性
对于学生计算中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准确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再有的放矢地进行专项练习。也可以把相似或易混洧问题归类训练,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差异,在比较中发现本质,从而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降低计算的错误率。比如:进行商中间有0的除法专项练习;因运算顺序容易(下转272页)(上接126页)混淆的对比练习。
四、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基本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数感有助于拓展学生关于计算的思考,提高计算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如从数数中理解数的大小、数的顺序,形成数的概念,体会数的意义。教师应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描述生活中的数,用数交流信息。如学习百分数时,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百分数,说出它们表示的意义;用百分数表示男生、女生人数、爱打乒乓球的人数等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其次要借助直观工具,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如借助小棒感受十、几十、一百的多少。从数轴上感受正数比负数大等。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要借助教学情境,结合生活实例,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在计算过程中要求学生会借助估算。如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先把除数看作几十试商,估计商大约是几,再去计算,最后比较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是否接近,商是否合理。
五、有效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纵观我们的计算教学,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绝大多数是因为粗心大意、观察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后果。例如抄错数字、漏写符号、加法忘记进位、减法忘记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除法等。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思考、专心计算、合理检验的良好習惯。要求学生在做题之前认真审题,看清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的特点,内在联系。在审题之后思考相应的计算方法,是否可以简便计算,在计算过程中有无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等。计算过程中要精力集中,认真演算,仔细抄写,计算完成后自觉检查、自觉估算和验算等。这些习惯都需要在计算教学中慢慢培养,逐步养成。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帮助学生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减少出错的机会,能很好的提高计算准确性。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数学学习活动,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