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勿忘情怀
2018-08-10黄晓丹
黄晓丹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悄然进行,近年来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探讨被日渐提上日程,各个学科都在试图寻找最为准确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此实现培养专业能力的最优化。教育部制定的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归纳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至此基本确定了引领高中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本文将尝试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对家国情怀进行探讨,以彰显学科特色,凸显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抗日战争 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294-0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是以政治制度为线索编排的教材,按照中外古今的时空序列推进历史,第四单元讲述的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从《鸦片战争》起到《解放战争止》,《抗日战争》被定位在了《解放战争》之前的一课,上起《国共的十年对峙》。无疑,抗日战争最能体现“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它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国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但抗日战争时间跨度较长,内容庞多复杂,线索众多,范围广泛,如何编排内容、设计教学来凸显“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重要挑战,本文将以此为思考点去探讨研究。
2017年,教育部发布文件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将原来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也就是将抗日战争的起点由原来的1937年“七七事变”改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这一改变正如上文所述加大了抗日战争的时间跨度,使得原本复杂的内容更加难以系统化,针对这一点,我将这一课分为四个递进的子篇目,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去体会灾难带来的悲伤,继而感受到全民族为了国家安危的不顾一切,最后推进到抗战胜利所带来的民族自豪,反思自我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一、灾难感受篇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抹去的痛,也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象征。日本的
侵略让国人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战争苦难,不仅如此,手段还极其残忍。因此,首先须奠定课堂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灾难与痛苦,才能更加体会到过程中的不易和胜利后的喜悦与自豪感。
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包括抗战歌曲民谣、日军暴行、战役伤亡等,整理之后在课堂展示介绍,让全体学生直观感受这场战争带给国人的不幸。其目的是让学生正视历史,体会到真正的战争残酷。近年来,所谓的“抗日神剧”层出不穷,生活于和平之下且物质丰富被家庭精心呵护的学生更加无从感受其中的灾难,反而认为抗战很有意思。而当一幅幅凄惨的画面呈现,并配以一首首悲怆的音乐响起时,这种体会便是强烈的,发自内心的。
经历了这种灾难的感受后,学生的情感会比较复杂,屈辱、震撼、悲愤甚至是恐惧交织
在一起,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抗战过程的兴趣,去探讨面对日军的侵略暴行,在强敌面前国人如何自救。
二、民族觉醒篇
抗日战争是民族斗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之下显示了超凡的民族凝聚力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这个正是历史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对师生的要求。因此,重点在于让学生去感受这种空前的民族觉醒。
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第一小组为共产党,第二小组为国民党,第三小组为其他抗日力量,分别介绍各自的抗日事迹,教师加以引导,列举之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如毛泽东、林彪、冯玉祥、吉鸿昌、蔡廷锴、蒋光鼐、杨靖宇、北大学生、张学良、杨虎城、李宗仁、张自忠······通过对人物的介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们马革裹尸的决心和一腔爱国报国的热忱。同时,通过搜集和介绍本组抗日事迹,使学生作为“历史的参与者”的身份而不是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历史,增加代入感,唯有如此,抗日战争于学生而言才不会是影视作品中的“飞檐走壁、轻而易举”,也可以感受到抗日英雄们在历史抉择面前的英勇和无畏。
在搜集和选取素材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概况提取能力。经历了抗战过程的演练,学生的情感处于激昂之中,能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去感受抗战来之不易的勝利。
三、扬眉吐气篇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环,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去看中国的抗战更能凸显中国战场的重要性,经历了抗战过程的学生会对结果更期待。在此,由教师展示并简单介绍太平洋战争、滇缅公路、德国投降等事件,让学生感知二战的形势,进一步了解战争的影响之大、过程之艰。
之后,教师向学生展示有关各国领导及重要人物对中国抗战评价的史料,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领导斯大林,这些国家都是二战中反法西斯的主要力量,几位领导人也是在世界上家喻户晓的,因此,他们的评论将更有说服力,更能凸显中国抗战的国际作用。通过这些史料解读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抗战对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意义,体会到中国的世界责任,感受到这场给中国带来亡国危险的战争在国人的浴血奋战下赢来了真正的扬眉吐气。
四、反思感悟篇
相信经过课程的相互学习和探讨介绍,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对抗日战争的反思感悟,基于进一步了解也会有更急切的表达欲,因此,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发表“抗战感言”,以此来体会抗战胜利的意义,同时思考抗战胜利的原因。学生的感悟也是多角度的,有的从国家层面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有的从个人层面认为个人的奋斗最终是为了国家的富强,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相应的历史使命······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抗日战争书写了中华名族的“民族魂”,先烈们用满腔的爱国热忱和民族精神换来了祖国的生存,现如今,我们也将担负起自己的任务,实现我们自己的中国梦。展示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的片段,在学生齐声朗读中结束本课的内容。
钱穆先生曾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作为历史教师,本就与别科的教师不同,担负着传播祖国历史的重任。自近代以来西方崛起,对中国的历史形成巨大的挑战,也对中国的现实带来巨大影响。现如今外来文化也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逐渐淡化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在最典型的本课教学中就将家国情怀的思想贯穿始终,我们不回避历史,但更多的是从中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感受到历史赋予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使命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历史的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第1版
[3]钱穆:《国史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