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教育需要适当回应
2018-08-10王发馨
王发馨
书写正文之前,请允许我记录下几个片段,因为这些片段关乎下面的言说。
一
我打球,把腿扭了。
只能一瘸一拐地走楼梯。
素不相识的男生,突然将身子蹲下停在我面前:“老师,您腿受伤了?我背你!”
不知该说什么,紧紧拥抱了他一下:“老师太重了,慢慢走没问题。”
他比我瘦小多了,但他的心很强大。
二
上课,嗓子有点痛。
再上课时,他把一盒润喉糖放在讲桌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拆开,含一粒在口中。将盒子还给了他,拱拱手:“谢谢你!”
之后每节课,他都会放上来。
每次,我都含一粒,拱拱手。
三
晚自修结束,孩子们都涌在教室门口,却没有一个抢先出去。
我把“请”的姿势,给了最靠近门口的一个男生。他拉开门:“老师,您先请!”
没有言语,我对他伸出了一个大拇指,然后对全体同学用左右两手高举了两个大拇指,
四
“老师,给你旺仔牛奶!”惠和“助理”来到我的办公室,把一瓶旺仔牛奶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
“哈哈,你俩懂我,我喜欢。”说毕,当着她俩的面喝下了半瓶。
同事羡慕地说:“学生对你真好。”
我回答:“主要是我的学生好。”发现自己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写这些文字的中午,她俩刚好在办公室,我就顺便打开电脑:“丫头,你们看周末作业这么做可以不?”
以上文字我在朋友圈晒过,看到的留言是——“好幸福,羡慕你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晒幸福,只要老师做好学生的榜样,学生就能好起来”“教育哪有那么多美好?不要用萤火虫的亮光掩盖了教育环境的不堪”……
无法引述更多,看到某些留言我不禁苦笑。因为写下四个片段的目的根本不是晒幸福,而是想让大家关注到这份幸福是学生给我的。面对学生给予的幸福,我想展示的是我的一点点做法。
如你所看到,我给了素不相识的男生一个拥抱,给了给我润喉糖孩子拱手致谢的动作和当面含一片的回应,我给了礼让的孩子们大大的拇指,我给了惠和“助理”当面喝旺仔牛奶的动作和商议作业的回答……
想从第四个片段说起。朋友们有没有关注到,我对孩子们说“你们懂我”,是因为这不是她们第一次送旺仔过来。孩子们为什么会“又”送来呢?第一次孩子们送旺仔牛奶的时候,我当着她们的面喝掉了半瓶。看似微小甚至不羁的动作,其实表达的是对旺仔牛奶的喜欢,这份喜欢其实就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感谢。任何一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认同,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价值认同带来的幸福感,是人进一步做某事的动力所在。那天,我拿身边比较有价值的两本书,给了两个孩子:“我也把自己的‘旺仔送给你们,很‘好喝的。”她们愉快地离开了。育人,很大程度上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在别人心中有价值。
因为老师的“喝旺仔”就有了后续“送旺仔”,那么第一个片段里的男孩会不会因那一个拥抱而生出幸福感,促使他做一个更好的人?第二个片段里男生会不会也为其他老师或同学做贴心的事情?第三个片段里班里的孩子会不会因此而使礼让成为习惯,进而积淀成修养?我无法给出特别肯定的答案,我更不愿意说“从此他们就……”这样不现实的话。但我知道,当时他们一定是幸福的,因为自我价值得到了认同;他们一定会在已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好些,哪怕是那么一点点。
这份美好,尤其是这份美好的延续,来自教师适当的回应。适当,就是适时而恰当。例如旺仔牛奶我当面喝,就叫适时;例如伸出大拇指为孩子点赞,就是恰当。
再回到上述四个片段,并非因为我做了什么事孩子们才给了我美好,而是孩子们给了我美好之后,教师做了适当的回应而已。孩子们的“给”是前提。这个前提是来自孩子对教师自然而然的尊敬。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懂得尊敬老师。冰心先生说:“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孩子的美好,是本性使然。
有时我就幻想:如果一个学校所有的老师都能发现孩子的美好,那么这个学校该有多少美好啊;如果一个学校所有的老师都“适当”地回应,那么这个学校的孩子变得更美好的内驱力该有多强大啊;如果每个学校每个孩子都因被“适当”回应而变得美好,教育的世界又该是多美好;如果全社会的成人都能发现美好,“适当”回应美好,这个社会又该是多么美好!或许因为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里叮嘱我们:“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
可是,我们听从先哲的教导,“不断巩固和发展”孩子身上的美好了吗?我还想起了惠特曼的一首小诗《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
或者几年,或者连绵很多年。
或者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还有那青草,那绚丽的朝霞,那红色白色的苜蓿草,以及那菲比鸟的啾鸣
…………
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了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上述的那些回应或者只是简单的一句“谢谢”,后续,还会那么美好吗?那样会在孩子心中引起怎样的反应?当前教育的现实是,当学生向我们展示种种美好时,很多教师选择的是师者为上的点头,甚至是自然而然地“笑纳”。如果孩子遇到的是师者的冷漠,这冷漠也会成为他的一部分。
将心比心,您“适当”地回应您的学生了吗?如果孩子們“投以木桃”,您却笑纳,而不是“报之以李”,对于孩子们会有怎样的影响?缺少了价值认同所带来幸福体验,他们还能一如既往维持“投以木桃”的动力吗?更多的可能是,他们向美好品质成长的热情就此冷却了下来。
这些年每每有师生冲突事件被报道,议论焦点多在于教师素质如何,感叹学生感恩之心不再,呼吁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在这些议论当中,还有几个人在守护着儿童先天的美好?我们不妨追问,是谁把儿童的善良和美好变成了不懂感恩?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可以推给社会,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该做的事是什么?如果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身上的“所有好东西”,并“适当”地回应,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的好东西,我们的孩子怎么会不美好?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这么做了,整个氛围不就好了吗?如果孩子一直沐浴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会怎样?苏霍姆林斯基做了回答,他说:“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从这个角度说,是我们制造了冷漠,又是我们在抱怨冷漠!我们就这么矛盾着。
行为心理学家华生认为,环境改变得越彻底,人的改变效果就越好。如此,我们何不行动起来,用“适当”回应孩子的美好,不断构建整个教育的美好?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费县城北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