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步掌握构图艺术

2018-08-10

影像视觉 2018年4期
关键词:广角镜头机位焦距

掌握必要的构图技巧、知识和方法,让你的照片和专业摄影师的作品一样精彩C

你是否有想过,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些人拍出来的照片“恰到好处”,而有些作品看上去却不尽如人意?构图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我们在拍摄时该如何处理画面中不同视觉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理解和学习构图,是让我们的作品发生质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构图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带着点科学性,还需要一些直觉和审美修养。在本期的专题中,大家将学习到改善构图所需要了解的一切基本原理与技巧,以及如何将它们应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分5个步骤为大家讲解,让你完全掌握构图的奥秘。尽管“直覺”这种东西靠看书是学不来的,但是在拍摄时心中装着这些技巧,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画面和对象,从而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即使你已经能够凭着本能觉察出什么样子的画面好看,了解这些构图原理也能丰富你的创作手法,帮助你未来拍摄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构图基础知识

使用下面4个简单技巧寻找画面中的视觉平衡感。

确立与安排画面主体以及其他组成元素的位置,是构图的核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主体位置出错,画面再怎么看,都会让人觉得不满意。

我们首先就从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安排开始讲解,告诉大家如何处理才能得到元素和形状分布更为合理、平衡的摄影作品。如何创造平衡的画面构图?说实话,这并没有什么金科玉律,每一次拍摄情况都可能有一些不同;但在我们还很抓瞎的时候,以下基本原理能帮助我们把照片拍得中规中矩,不至于让它们直接进入废纸篓。

记住一点,在开始使用这些技巧拍摄之前,首先你需要确定的是在画面中计划包含哪些元素——换句话说,那就是需要将哪些元素留在画面之外,以免它们破坏了画面应有的美感。先要知道该舍弃什么,才能突出主体,构图的第一步就是取舍。

三分法原则

三分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构图方法,当我们希望使用非中心式构图营造稳定画面的时候,这一技巧能让我们的作品不至于出现一边倒的问题。三分法技巧是用4条线将画面等分成9块,每条线都是重点区域,我们可以依照这个参考线来安排画面中主要元素的位置,相机和手机里都有三分法的辅助构图线,可见这种方法的重要性。你可以将水平的主体,以及地平线、河流等放在横向等分线上,把主要人物、树木等放在纵向等分线上,把最重要的区域放在4个交叉点上,比如眼镜、窗户等。这就是三分法的使用方法。所有构图方法几乎都离不开三分法,有些是它的衍生,有些则是故意打破它的规律。

巧妙结合出精品

打破构图原则的壁垒,将它们结合起来,引导观众的视线。

基础知识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各式各样的拍摄场景,合理安排画面元素的位置,此时你的照片不会出错,但是距离正确还有一段距离。因为除了少数场景,大多数情况下被摄对象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我们需要结合一些方法,来适应复杂的环境,右图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种关联有时候显而易见,例如说一条线将画面中的两个对象关联在一起;而有些时候则只可意会,例如说使用形状类似的物体营造画面的故事性。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两种色彩、形制截然不同的对象形成对比、反差甚至是冲突,以此来形成画面叙事。

当我们思考这些关联与对比的时候,同时还需要考虑我们通常是如何“阅读”一幅照片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按照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方式阅读文字,所以我们在欣赏照片的时候视线也会自然按照这个顺序移动。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些语言环境中的人们,画面叙事元素从左至右展开通常要比从右至左让人觉得更加舒服,反之亦然。文化背景,会对我们解读和理解照片产生巨大的影响。

1 引导线

来自画面左、右下角的两条道路起到了强烈的引导作用,将我们的视线引到画面中央部分。它们的走势也与画面对角线恰好吻合,使观众的目光运动流畅。

2 垂直线条

单纯的对角线会让人们的视野冲出画面边缘,而位于画面一侧的垂直线条恰好弥补了这个问题。一排建筑物避免了人们的视线跟着公路跑出画面范围,帮助我们将目光重新集中到画面中央区域上。

3 兴趣中心

灯火通明的塔楼位于起引导线作用的道路尽头,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画面的视觉中心。我们的视线会很自然地跟着引导线移动,在这里稍作停留,然后才会移动到画面的其余位置上。

4 重复线条

重复的垂直线条打破了原本单调的地平线。这些垂直线条作为画面细节反复出现,使得我们的视线不是简单地沿着地平线左右延展,增加了更多的纵向移动,丰富了画面看点。

5 虚实对比

天空中模糊的流云与下方清晰的建筑物轮廓及道路线条又形成了一轮对比。由于云朵的运动方向和对角线方向相反,因此又一次将我们的视线重新引到回画面中央的兴趣中心。

6 强烈的对角线

由道路形成强烈的对角线构图形式极为引人注目,引领着我们的视线滑动,将画面中的各种元素组织在一起。尽头一大一小两个弧形,又将我们的视线轻轻地牵引回画面之中。

制造强烈空间感

使用两种方法制造出空间感,让照片更有深度。

不同元素在画面中的位置安排固然重要,但这仅仅是构图的一部分。即使我们已经将对象的位置安排妥当,画面依旧有可能看上去效果平平,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些其他手段来丰富画面的空间感,这样可以让照片在纵深上拓宽维度。

有两种常用的技巧能帮助我们在二维的照片平面上展现出三维场景原有的纵深感:一是空气透视,二是利用引导线。空气透视相比较复杂,它主要通过降低画面中远处元素的饱和度与对比度,营造出元素与观众之间距离增加的感觉,在风光照片中非常常见。

引导线要简单一些,它并不一定是河流、道路这样的线条,也包括各种各样可以将观众视线引入画面的形状组合。在消失点、近大远小等几何规律的帮助下,我们就更容易在二维的画面上模拟出丢失的空间感,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学。

空气透视展现层次

由于空气中水气和灰尘的影响,远处的景物看上去亮度更高,反差更弱。换句话说,我们的视觉习惯会认为,颜色越实、反差越大的景物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近;调子越浅、反差越小的景物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远。我们可以借助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营造出画面的深度。使用长焦镜头拍摄远处的景物,可以强调这种效果,但是也离不开合适气候条件的配合。空气透视在雾天表现得最为明显,逆光也能强化这种效果。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空气透视来突出画面的深度。但是,如果雾气较厚,将整个背景掩盖得严严实实,那就要转换思路,用下一页要讲的极简风格拍摄了。

引导线

对角线以及向画面中心汇聚的各种形状,都能给平面化的摄影作品带来强烈的透视感。这种几何图形被我们称为引导线,因为它们能起到将视线从画面前景引导到背景中的作用。能起到引导线作用的元素多种多样,既有道路、小径、河流之类明显的,也有线条状的阴影等同样能将视线从前景引导至画面主体的对象。与希望作为前景的对象挨得越近、使用的镜头焦距越短,引导线的效果越明显。因为广角镜头本来就会让透视效果更夸张,我们建议初学者使用50mm以下镜头来练习这种构图。

极简构图营造意境

“少即是多”的原则对于提高画面冲击力也同样奏效。

想要得到一张富于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让主体填满画面,也不代表我们需要用各种元素把画面挤得水泄不通。事实上,有时候故意留白制造大面积无信息的区域,反而更容易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这种构图方式能给观众留下更多时间凝视画面主体,减少作品的压迫感,带给画面更多意境。同时,这么做也免去了过多元素喧宾夺主的情况。不过不要认为元素少,拍摄就简单,你需要对画面有更强的掌控力!

创作一幅极简主义风格的作品并不容易。我们首先需要想明白自己计划表现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然后再寻找合适的方法移除画面中的干扰元素,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在复杂的环境中分离出主体对象,经常需要用到一些与构图无关的拍摄技巧:一个是长曝光,一个是大光圈。这2种方法都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模糊主体周边的视觉元素,即便在复杂的环境当中依旧能帮助我们有效消除现场干扰对象,得到强而有力的简洁构图。

长曝光制造虚化留白

在画面主体周围留下大面积的空白空间或有韵律的纹理能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时间观察画面主体。如果你在影棚里拍摄,那就直接在单色背景前拍摄主体。在影棚以外不受控的环境里,就很难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了。我们需要格外的观察力,才能寻找到既能烘托对象,又不至于影响画面整体的干净背景。在前期拍摄中,极简作品最常规的方法就是长时间曝光,缓慢的快门速度可以让画面中的云朵、流水虚化,把本来细节丰富的区域变成留白。此时你需要三脚架和ND滤镜的帮助,让快门速度降低下来。此时虚化的部分占据画面较大的面积,画面的主体要清晰,和虚化部分形成对比,才能得到最好效果。在后期处理的时候,你可以对照片进行黑白转换,将本来鲜艳的色彩去掉,让画面看上去更加宁静。如果你的后期技巧过硬,也可以使用滤镜对照片进行虚化处理。

打破常规的中央构图

在前几页中,我们主要在讨论了非中央式构图,但正所谓“艺无定法、道可旁通”,凡事都有例外。在我们拍摄某个单独的对象时,将其置于画面中央反而能更有效地突出它的存在感。要成功“違反”之前的规则,需要让主体之外没有任何杂物,比如用大光圈虚化背景,才能达到好效果。此时,我们可以将画面裁切为正方形,1:1的构图能更好地强调画面中央对象,从而更进一步突出这种端正的感觉。

搞定透视关系

不同的镜头透视感能给你的丽而带来全新的效果。

从广角镜头夸张的透视到长焦镜头密不透风的压缩效果,镜头的选择能极大影响照片的构图。最终决定我们作品的,是拍摄者本身对于透视效果的把握。透视往简单说就是“近大远小”4个字,但实际拍摄中却是千变万化。

所以,我们在拍照的时候,不要总是站在一个地方不变,只寄希望于变焦或更换不同焦距镜头来对画面元素进行取舍。迈开步子,才是改变画面的终极手段。另外,视角的高低也会对画面构图造成巨大的影响,多尝试蹲下或登高拍摄哦。

尝试不同焦段

镜头决定了我们在照片中可以看到的现场环境范围多少。焦距较短的广角镜头,能看到更加广阔的现场;相对来说,长焦镜头则只能记录画面中的一个小局部。焦距的选择与机位的控制相结合,能给我们的画面效果带来巨大的改变。我们建议如果你要面对很多题材,一定要尝试不同焦段,拍摄同样的场景,从24mm到200mm有不同的拍法,是通过引导线强调纵深,还是抓取局部特写,那就看你想如何表达了。

选择恰当机位

选择什么拍摄机位,对画面透视感有着关键的影响,从而也决定了我们作品的最终效果。简单来讲,如果我们对于画面中不同元素的位置关系感到不满意,前后左右走动几步,再更改一下焦段,往往就能带来巨大的改善。靠近前景对象,用广角镜头拍摄,它将会在画面中显得更加突出,同时让背景变得更小,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反之,如果你从远处,用长焦镜头拍摄一个物体,前景与背景之间的大小差异感就越弱,从而在画面上显得更近,让画面有压缩感,可以强调层次。

广角镜头

使用广角镜头能拍摄出面前的更多内容,所以我们在元素的取舍问题上需要更花些心思。

长焦镜头

使用长焦镜头从相同位置拍摄相当于从光脚拍摄的风景中“裁下来”了—块,让视线更加集中。

选择机位和焦距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机位、透视和镜头焦距如何影响我们的作品,这里我们站在不同机位上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了一系列效果差异巨大的作品。

第一组照片使用了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我们尽量保持主体大小一致,你可以直观看到背景的变化。第一张照片是在在建筑跟前拍摄的,而拍摄第三张照片则需要后退了好几十米,如果你想突出前景,就用广角镜头拍摄,要是让照片更有层次,可以尝试中焦镜头,而拍摄特写首选长焦镜头。

后面一组照片解释了同一个位置上,使用不同焦段镜头带来的巨大差异。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机位相同虽然视角差别很大,但是透视几乎没有变化。所以别以为风光照就是站在那里等光线,选择不同机位、不同焦距,你可以控制画面中的元素,制造或紧凑、或夸张的透视感。

不同焦距,不同视角

镜头焦距:20mm

在极近距离下拍摄出被摄对象的全貌,用到20mm之类焦距的超广角镜头,背景的山看上去很小。

镜头焦距:35mm

走远一点,使用稍微长一点的焦距拍摄,看上去房子与山的距离“缩短”了。

镜头焦距:75mm如果使用中长焦拍摄,此时背景与建筑会贴在一起,感觉房子就在山前。

同样位置,不同焦距

镜头焦距:200mm

从远处使用长焦端进行拍摄,此时我们得到了房子的特写镜头。

镜头焦距:28mm

从相同位置拍摄,透视并没有变化,但广角让更多内容进入到画面中。

猜你喜欢

广角镜头机位焦距
#你会分享爬楼机位吗?#
附着全钢升降脚手架不同步升降性能研究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机位排布优化方法及应用
清芬凌霜
上海夜景
叶敏作品赏析
探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
机位容量因其数量影响的仿真运行及量化关系研究
浑身“长满”滤镜的手机壳
基于扩散光束尺度的凸透镜焦距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