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实力演员成文化类综艺标配
2018-08-10
艺人已经成了文化类综艺的标配。如《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节目,都有实力演员参加。有节目组直言请明星是为了吸引观众。对此,你怎么看?
内核更重要
文化综艺节目用明星,无可厚非,能提高收视率,能提高关注度,对明星自身修养的提高也有促进,比如参加文物类节目,至少得提前了解,做做功课;参加读诗节目,也需练练古诗,重温课文吧;对于观众也能有所触动,终究明星的影响力在那里,有他们参加,可以拉近高冷的文化类节目和观众的距离。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文化类节目的核心还是推广文化,明星只是参加节目的一环,而不能单纯成为收视率的利器。所以,用好明星而不被明星所裹挟是关键。比如我们现在所关注的《国家寶藏》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一集节目中几个环节,明星都恰到好处地出现,并且用他们对国宝“前世今生”的表演,更好地表述出国宝的价值,传达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最终,观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国宝,明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而有一档读信节目,我认为有遗憾,看了几期节目,有精彩的地方,但是,现在回头想想,我就记得明星谁谁谁朗诵很精彩,“台词太棒了”,但是读的是哪封信,却让人印象不深,甚至忘了。这说明,节目在“明星”和“读”上是做透了文章,但是“信”部分,却还差点劲儿。文化节目最终是要传递文化,这点,该节目有所欠缺。
文化类节目通过明星扩大影响力,进入千家万户,是值得肯定的。我希望,文化是内核,明星是包装,这两者要形成一个统一,尤其是内核,一定不能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既叫座又叫好。
平沙
用明星别本末倒置
现在打开电视,很少有节目看不到明星的,读信的,讲宝的,什么事儿明星都能掺合一脚。明星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是演戏,现在还要加上一项,上综艺,甚至有很多人这一项内容已经超过了表演这个主业。
以演戏为职业的明星们,参加文化类综艺节目能干什么呢?还是演戏。就拿《国家宝藏》来说,明星的主要任务是演绎一段与国宝相关的小剧,真正讲解、演示还要靠专家。即使这一段小剧,也被某些眼尖者挑刺无数,南宋之前根本就没有的折扇出现在了“宋徽宗”的手里,戴了一顶夏朝冠的“乾隆”穿了一身混搭的吉服……这样的尴尬反而成了节目的减分项。和专家相比,明星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占优势的只有颜值和人气了。可是一档文化类节目,要靠明星的颜值和人气来吸引观众,这本身就是节目的悲哀。
文化类综艺节目靠明星吸引观众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本末倒置,把明星抬到一个过高的位置。现在不少文化类节目以明星为宣传噱头,看明星已经重过了学知识;还有些节目选择明星首先看人气,而不是考虑明星本身的文化素养以及与节目内容的契合度,这样的节目综艺性大于文化性,已经偏离了文化传播的初衷。其实,在文化领域,很多素人并不输给明星,一篇文字隽永、直抵人心的好文,一位明星不一定比一位配音演员朗读得更好;一件流光溢彩、历史悠久的文物,一位明星不一定比一位博物馆讲解员了解得更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对文化最准确的传播。《中国诗词大会》的主角是热爱诗词的普通人,《百家讲坛》的主角是在某一领域有独特见解的大学教授,没有明星,它们同样是经典。
文化类节目做出彩并不容易,电视人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恒心和传播文化的决心,不要依赖于短平快的明星元素,靠明星刷脸也许能获得一时的热闹,但节目的创新设计和文化内涵才是立身的根本。
程戈
不用法律 非要虐心
影视作品在具有娱乐性,丰富观众业余生活,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兼具一些社会属性,所谓的寓教于乐。说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民都知法守法,并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不受到非法侵害。在这一方面,目前一些影视作品表现得不能令人满意——过多地描写剧中人物在遭遇不幸时的苦情与虐心,而将法律武器搁置在一旁了。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恋爱先生》就让观众体会了一把没有必要的虐心——由于一位牙痛患者拒绝按照规定填写病患登记表,隐瞒了心脏病史,以致程皓在为其治疗的过程中,麻药产生了过敏反应。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却出现了脑损伤后遗症。在此后的交涉中,病人家属索要五百万人民币私了。罗玥提醒程皓走司法程序,可程皓偏不,非要卖掉房产,以满足病人家属的意愿……殊不知,随后发生了一连串更加难以收拾的局面。
观众是看到这个医疗事故的“见证人”,照理说,如果正常地走司法程序,按照法律条文去办事,去解决问题,几乎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苦情戏与虐心戏。即便是需要赔偿,也不会让病人家属如此狮子大开口地“讹”上五百万。这么简单的道理,恐怕不是程皓疏忽了,而是创编团队疏忽了——艺术作品都讲究“不喜平”,但也得分时分事。
如果像剧中人的感情,苦苦情,虐虐心,观众也都能接受。可出现如此的民事纠纷了,势必要通过法律手段来给出个公平的说法,而不该是自己扭曲着砸锅卖铁,只是为了息事宁人。况且,程皓自己本就不该承受如此重大的事故责任。貌似程皓牺牲小我把事情解决,但是他把这道儿走偏了——和谐社会,的确需要人人努力,但像程皓所遇到的事,走司法程序,是正常的,适合让法律来为双方解决问题。
由此观之,放弃法律,非要刻意设计追求虐心效果,这样的桥段显得有些可笑了。
李雄峰
文化类综艺也需要“自带流量”
2017年被称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井喷的一年,《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一系列节目火爆荧屏。2018年伊始,《信·中国》和《中国诗词大会2》已先声夺人,成为开年蓄势待发的两档文化属性的节目。
文化类综艺节目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同时也具有综艺节目的一般属性,想要在一档节目中获得成功,自然离不开综艺节目制作的普遍规律。对于一档综艺节目来说,选择什么类型的嘉宾参与其中意义非凡。从制作的角度来看,关乎一档节目创作主旨的成败;从播出的效果来看,关乎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受众关注。
回看当下,在众多文艺类综艺节目中,让观众印象深刻的,除了节目各异的内容主题和包装形式之外,还有节目中一位位靠实力吸睛的艺人和“大咖”。他们之所以成为文化类综艺的标配,首先是由节目气质决定的。文化类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同于一般娱乐节目,它突出的是厚重的文化、历史内涵,而实力派艺人多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和高深的艺术造诣见长,两者之间存在气场相合的部分。只有实力艺人才能凭借自身的表演专长和才学诠释一档文化类节目所要体现的精神内涵。
文化类综艺节目最忌讳的就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要想做到通俗易懂接地气必须要结合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和内容,而实力派艺人的加入不仅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更让内容输送方式变得更有说服力。比如《国家宝藏》中,节目组邀请王刚担任“国宝守护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王刚不仅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实力派演员,还是古董收藏界有名的“藏家”。节目中,王刚面对国宝时眼含热泪并且深鞠一躬,通过角色演绎和动情讲诉这两种形式,将国宝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而这些是“偶像派”艺人无法做到的。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大多数实力派艺人具备较高的收视影响力。文化类综艺节目多被冠以“清流”标签,“酒香也怕巷子深”,节目方需要借助实力派艺人“自带流量”参与其中,既能与节目相匹配,又能攒人气,何乐而不为?
李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