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在发生的教学空间重构

2018-08-10王左利

中国教育网络 2018年7期
关键词:重构学习者教室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教学空间重构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重构,不可忽视的是,它必须紧扣一个宏大的命题——新时代的人才培养。

2018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中再一次提及“重新设计学习空间”的概念,这是近三年来《地平线报告》对它的第三次提及。不同的是,它已经从2017年的“中期内趋势”成为“短期内趋势”,预示着改造学习空间这件事到了决策者们不得不将其提上议程表的时刻了。

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其宗旨在于,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对物理教学空间进行多样化的设计,帮助个体和群体找到更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让环境为学习者的成长注入新的动力。

学习空间重构历程

当把不同学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教育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当教室主体从教师转为学生,教室应该做出何种形式的转变?当协作、沟通、交流成为教室的常态时,大学培养出的人将会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是最初大学进行学习空间改造的出发点。

密歇根大学的媒体联合体是被广泛认为的第一个大学基于数字化技术进行空间重构的案例。在当时无疑是极具改革性的,这个项目推翻了传统图书馆的改造思路,别出心裁地将图书馆改建成一个跨领域、跨学科的数字化工作区域,为工程、建筑与城市规划、音乐、艺术四个学院服务。

2006年,EDUCAUSE出版了《Learning Space》,这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学习空间的专著。该书指出,学习空间,不管是物理学习空间还是虚拟学习空间,都应能让学习者聚在一起,让他们或是探索,或是协作,或是讨论。在2012年,美国学者Brooks对传统教室的教学成果和新型教室的教学成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后他认为,不同的学习空间塑造不同的教学行为和不同的学习行为,学习空间和学习活动关系密切,特定的学习空间会激发和促进特定的学习活动。

到2015年末, EDUCAUSE发布白皮书《下一代数字学习环境:研究报告》(The Next Generation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A Reporton Research),这份报告指向一个关于未来教育的问题:为了培育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我们该如何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以使之支撑新时代的教育目标?该报告更多地着眼于数字化的教育应用和教学系统。在2016年,《地平线报告》首次提出,对教学空间的重新设计是中期趋势。两者关注角度不同,前者从系统软件角度出发,后者从物理硬件角度出发,但都体现了一种对未来教育的探索,那就是“促进创造、支持动态指导、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

现在,学习空间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其作为学校教育变革的抓手,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地方政府、各级各类学校的关注。

环境改造与人才培养

在国内,空间重构最初的响应者是图书馆。这源于图书馆本身的空间属性及跨界、综合基因。许多图书馆进行了空间的重新布置,不同功能的空间设计用于满足读者的个人学习、团体协作、项目研讨、信息分享等多元化活动。

空间改造首先面对的一个关键词是:多元化。在整个空间改造中,满足学习者和教师的多元化需求是空间设计的头等大事。因为,在新型的学习模式中,学习者拥有了不同的学习情境需求,不再是传统上那个被假想了只有一种或少量几种需求的学生了。从近期教室改造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学空间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呼应教学方式的改变。2017年,北大开始改造地学楼,全楼33间教室中绝大多数改成研讨教室,这样的改造主要是为了北大小班教学、小班研讨做环境准备。2016年,清华将三教7间扶手椅教室改造成讨论教室,将桌椅更换为变形桌椅,只要将桌子旁边的副板撑起来,就可以将六张方桌围成一个圆桌展开讨论。

如果说其他学校的教室改造还是各自独立的话,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室改造则能看出与学校整体战略的融合。对他们来说,重构教学环境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八个维度中的重要一环。他们从基础设施开始,打造了一个技术先进、充满交流乐趣的新一代学习环境,他们对环境的改造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融入到了学校的整体发展中。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宗凯说,“当环境改变了,学习才能改变。”

教学空间的改造并非难题,难题在于当环境改变之后,学校的教育远景目标是否可以在此支撑下得到实现。因此,这样的环境改造必须要紧扣一个宏大的命题——新时代的大学人才培养。也就是说,大学要创造一种环境和体系,使得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能使得学生在大学四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真正实现在学识、技能与智慧上的成长。同时,通过这样的过程,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勇于探究、善于合作的习惯与特质,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多元性的发展与变化。

教师的关键角色

并非当物理环境改变,期待中的教育上的转变就会顺其自然地发生。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人的观念的改变。北京大学教授汪琼认为,在这样的空间重构中,一定要分清楚人机区别——哪些是人来做的,哪些是机器来做的。她重点提到教师的角色,“教师就是要带领学生游花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指引。”

在不断涌现的教学空间改造的潮流下,我们要注意什么?

首先,空间的改造一定要基于教育的需求,环境设计与教学目标不能分割。“学习空间目前是建筑学和教育学之间的一个真空地带。”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焦建利表示,学习空间的建设离不开其背后的设计思维、美学、人体工学、建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的知识和智慧的融通,学校在实施教学空间改造时,要考虑到这些学习空间背后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

第二,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改造要避免陷入唯技术论。汪琼提到,教室空间的改造应当是基于学校总体战略的,其改造需求不能被企业牵制,导致过分依赖技术和过渡使用技术,从而产生副作用。如近期在社会上争议很大的学校教室摄像头的安装,她表示,这样的技术应用其实是不符合需求的,不仅有悖于隐私保护,而且对校园的创新环境也是一种伤害。

第三,学习空间的重构背后蕴藏的是对学习与教学活动流程的再造和再设计。学习空间的重构,绝非装修教室和重新布局那么简单,也并非对相关技术装备的优化采购和科学决策那么简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环境改造是对未来教育和未来教学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必须做好课程设计,使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思考、分享、跨界探讨,最终培育出大学理想中的学生。这也是一个文化铸造的过程,那些对此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将成为学习空间改造过程中的先行者。

猜你喜欢

重构学习者教室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