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张“金名片”该升级了
2018-08-10刘雪松
文 刘雪松
素质很重要,但科技能够解决的,没必要全依赖人的素质。
有时候一个行人通行的红绿灯就能解决的,又何必考验人的耐心与素质?
不久前浙江新闻客户端做了一个实地调查发现,杭州不少斑马线前,除了礼让这道亮丽的风景,还有一道拥堵的风景同时存在。尤其市中心人流车流密集的斑马线前,上下班高峰期,一些路段排队等候行人的车辆已经如长龙般堵到了后面的红绿灯口,出行效率大为降低。
这条新闻引爆了很多车主的情绪。许多人积压的、对于行人不满的情绪终于释放了出来。指责行人走斑马线如同闲庭信步者有之,怒骂行人边走边看手机的有之,有的更是破口大骂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是“面子工程”。
其实杭州斑马线前因为礼让行人而排起长龙的路口并不太多。基本上是交管部门设计了监控抓拍的关键路段。问题是,等到这些性急的司机“熬”过人流,到了大部分没有监控设置的斑马线,礼不礼让,则完全靠自觉了。
斑马线上,行人为大。这是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设计的,一点毛病都没有。但行人斑马线上闲庭信步,则一部分属于行人素质的原因,另一部分属于杭州斑马线设计过于密集、科技感没有跟上司机和行人双双人性化需求的原因。
目前杭州市区只有89个路段的斑马线上设置了红绿灯,其中仅5条斑马线前设置了手控式信号灯,其余84条设置的是与车辆通行同步的红绿灯“父子灯”。除此之外,杭州绝大部分斑马线前的行人,可以随时、随机通行。这种行人至上、生命至上的设计,显然是以一种很高大上的人性化标准,在牺牲着行人与司机双双诉求的细节设计的人性化诉求。这是杭州这张“金名片”长期以来一俊遮住的百恼。
名片中看,还得中用。基于生命至上的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如果科技的人性化细节跟不上,生命至上也会成为引发司机情绪由中心城区、监控设置区域,向周边区域、非监控区域的外溢。而深以为斑马线前唯我独大的行人,也会误判这张“金名片”的闪光效应,从而造成大部分斑马线前“名片”闪光度的不对称。这时候,生命貌似寄托在一张“金名片”上,实际上还是捏在司机和行人自己的手上。
杭州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这张“金名片”,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丢,这是底线。但它也已经到了需要更新换代的转型升级阶段。人们对科技感添加人性化细节的诉求,显得越来越迫切,需要交管职能部门好好地去动点心思、花点力气了。这事关素质,也事关人的耐心极限,事关交通出行的效率及道路交通的有序程度。
素质很重要,但科技能够解决的,没必要全依赖人的素质。有时候一个行人通行的红绿灯就能解决的,又何必考验人的耐心与素质?生命至上,只有把社会群体的素质与交通管理的科学设计结合起来,杭州这张“金名片”,才会因为人群素质的提高与科技人性化素养的提高,而显得含金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