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
2018-08-10蔡名照
□ 文/蔡名照
今天,我们召开2018年创新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闻思想,围绕推进新闻传播系统化创新、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总结新华社创新实践经验,研讨创新重点举措,努力推动全社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水平再上新台阶,更好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
召开创新研讨会,汇聚全社智慧和力量推动业务创新,是新华社党组加强业务建设的重要举措。自2016年起,创新研讨会已经举办了三届。三年来,我们坚持创新为要、强化创新引领,大力推进系统化创新,着力构建覆盖全社的业务创新体系,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创新成果亮点纷呈,站在了国内外媒体创新的前沿。一是通讯社主业加快优化升级,全面实施供稿线路改革,推出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供稿平台“新华全媒”,构建“线+库”新型供稿模式,整合做强通稿线路,升级改造新媒体专线,推出短视频专线,全媒体供稿能力显著提升,“网上通讯社”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现象级融媒体产品持续涌现,全面推行新媒体产品源头端策划生产机制,全媒体直播态产品“现场新闻”引领新闻业态变革,一大批融媒体产品产生“刷屏之效”,去年有50多个融媒体产品浏览量过亿次,在新媒体领域形成了正面舆论强势。三是平台终端建设引领变革潮流,“现场云”媒体资源聚合平台已经吸引2600家媒体入驻,国内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投入运行,国际首创的智能化编辑部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启动,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影响力位居国内媒体前列,法人微博、法人微信账号粉丝量大幅提升,形成了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媒体矩阵。四是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推动构建内外并重工作格局,调整优化国际传播力量布局,正式上线对外全媒体供稿平台,推出首条全媒体国别供稿线路日本专线,创办新华社英文客户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总粉丝量超过8000万,位居世界主流媒体第一方阵前列。五是创新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加大对业务创新的支持力度,在中央媒体中率先成立产品研究院,设立创新专项基金,扶持20多个创新项目,推动在全社形成浓厚的业务创新氛围。同时也要看到,新华社创新尚未完全实现机制化、常态化、规模化,创新体系、组织架构、业务模式等仍在探索之中,还需要下大力气加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华社建社85周年的贺信中,勉励我们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这是全体新华人的奋斗目标。围绕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去年底新华社党组制订了“两步走”工作方案,报经中央批准,正在全面实施。新时代推进全社业务创新,就要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奋斗目标,实现从大社到强社的历史性跨越,从传统通讯社向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历史性跨越,从国内领先到国际一流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一条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通讯社发展道路,引领世界媒体创新潮流。
一、建设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闻思想,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 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闻思想,为我们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对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深刻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我们建设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闻思想,落实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要筑牢思想政治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就无法做好工作。当今世界传媒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但无论生产模式、产品形态、传播手段如何变化,媒体所固有的政治属性是不会改变的。新华社是党的政治工作机关,我们建设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政治建设铸了魂、扎了根,业务建设才能找到本,创新发展才能走对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全社正在开展的集中教育为契机,推动干部职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方针原则,全面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更好地担负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职责。
二要把握创新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我们开展创新,根本目的是为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要把创新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来部署,确保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坚持以“两个巩固”为根本任务,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努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氛围,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要围绕党中央赋予新华社的职责使命,坚持做大做强新闻报道主业,所有创新都要聚焦主业、深耕主业、服务主业,以系统化创新推动通讯社业务整体优化升级,显著提升新闻信息产品生产传播效率,不断扩大新华社报道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要加大力度进军网上。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已达7.72亿,网络普及率达到5 5.8%,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能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键看能不能占领网上阵地,能不能赢得网上主导权。我们开展业务创新,必须把重点放到网上传播,把更多人财物投向互联网,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自优势,实现优化整合、深度融合,打造精锐传播力量,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管理服务共享融通,向移动端倾斜,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四要加强导向阵地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导向是新闻报道的灵魂,也是业务创新的指针。要把导向管理贯穿业务创新全流程,业务创新发展到哪里,导向管理就要跟进到哪里。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部门各分社领导班子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抓导向、带队伍、管阵地,对重大创新项目要直接部署、全程参与,切实加强指导和把关,真正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到每一篇稿件、每一个版面、每一幅画面。要加强导向管理制度建设,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完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把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网络平台纳入全社统一的业务管理体系,明确直播、短视频、互动评论等新媒体内容把关的操作规范,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一个标准、一体管理,确保各种形式全覆盖、各个端口无遗漏。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二、建设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必须坚持内容为本,聚焦主业开展创新
内容是新闻传播最核心、最基础的要素。现代新闻业从报纸、广播、电视演进到今天的互联网,舆论生态、媒介形态、新闻样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们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是一以贯之的,内容建设始终是媒体发展创新的根本所在。通讯社本质上是内容提供者,内容优势是通讯社的核心优势。我们建设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必须立足内容创新这个根本,不断提升新闻报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发展优势,以优质内容赢得用户、赢得受众、赢得未来。
一要发挥独家高端优势,提升报道权威性。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承担着统一发布党和国家重大新闻的职责,所掌握的高端权威内容是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看到,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的权威信息发布带来了冲击。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进一步巩固提升高端权威发布这个独家优势。要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内容创新的头等大事,集中全社力量加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重要讲话报道,发挥“第一工作室”龙头作用,在新供稿系统等平台开设“习近平总书记报道”专区,强化“学习进行时”“辛识平”“习近平时间”等中外文融媒体栏目建设,完善“第一学习文库”功能,着力在挖掘独家内容、改进表达方式、创新传播手段、提升呈现效果上下功夫,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袖、人民领袖的形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强化中央新闻受权发布职能,积极探索如何确保新形势下重大政策信息的首发权,同时创新方法手段,从单次发布向滚动播报、深度解读、评论分析、反响报道等全链条延伸,从文字、图片报道向全媒体拓展,确保先声夺人、全程引领、全面覆 盖。
二要弘扬调查研究传统,增强报道感染力。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当今社会信息量空前暴涨,信息传播渠道极大丰富,信息获取成本大幅降低,但是信息泛滥、鱼龙混杂等问题也十分突出,人们对于真实、准确、专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记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取一手材料,发出权威报道。只有加强调查研究,内容创新才能有源头活水,我们的报道才能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无论技术手段、传播渠道多么发达,调查研究这个新华社记者的看家本领决不能丢。前不久,按照中央关于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调查研究实效的要求,新华社党组制订了实施办法,各部门各分社要抓好落实,大力弘扬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切实把所有的报道工作都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之上。要深入推进“扎根工程”,发挥各级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加强调研基地建设,完善小分队调研、区域协作调研等机制,强化好稿评选、考核激励、技术装备等保障手段,推动广大采编人员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要创新调查研究方式方法,既做好定性研究,也做好定量分析,加强社情民意调查系统建设,与相关专业机构开展合作,综合运用入户调查、网上问卷、大数据挖掘等手段,拓展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要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推动采编人员养成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精神,克服贵族化、官僚化、机关化等不良倾向,在火热实践中锤炼思想、陶冶情操、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 6月5日,新华社2018年创新研讨会召开。
三要遵循舆论引导规律,把握报道时度效。当前社会舆情错综复杂,网上网下相互交织,各种舆情叠加共振,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被迅速放大、形成舆论漩涡,更需要我们精准把握报道时度效,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讲求策略、注重实效,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水平。要增强正面宣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找准新闻由头、把握时机力度,挖掘生动故事、善用群众语言,既要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又不能片面拔高,努力使发展成就可感可信、先进人物可亲可近,贴近群众的切身感受。要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强化分级响应机制,完善信息源网络建设,力争第一时间发出准确消息,同时要全面准确研判社会舆情,稳妥有序组织跟踪报道,确保报道平稳、效果可期、舆情可控。要加强改进舆论监督报道,抓住党和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反面典型开展监督,注重科学监督、准确监督、依法监督,有效推动问题解决。要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开展舆论斗争,对于错误观点、错误论调要敢于发声、敢于交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澄清谬误、激浊扬清,引导社会舆论朝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
三、建设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必须深入推进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壮大网上主流舆论阵地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通讯等快速发展,移动化、可穿戴等智能终端迅速普及,万物互联时代正在到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泛在的基础设施,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也深刻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我们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潮,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快建设“网上通讯社”,牢牢占据网络舆论主导地 位。
一要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唱响网上正面声音。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新空间,也应当成为凝聚共识的新空间。要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提高网上宣传针对性和有效性,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适应网民分众化、差异化特点,增强用户意识和受众观念,深入研究网民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加强个性化、对象化、定制化传播,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努力做到小而美、多而精,不能搞广谱适用、大水漫灌,不能靠一个腔调、一种风格包打天下。要加强网上议题设置,正确区分不同类型问题,把握好网上舆情走向,什么事情要主动出击,什么事情要以守为攻,什么事情要集中发声,什么事情要淡化处理,都要及时作出准确判断,让该说的说到位,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要适应网络传播双向互动特点,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善于引导网民参与讨论,使我们设置的议题成为网民关注的话题,在共振共鸣中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要充分运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提升“中国网事·感动人物”“新青年”等新媒体品牌影响,构建网评、微评等多层次评论报道体系,使网上正面宣传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黏性不断增强。
二要把握智能化发展潮流,创新生产传播模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给传媒业带来一场全新的变革。智能技术将人从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提升新闻生产传播效率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可能,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新闻生产力。据统计,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论文数已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接近全球的四分之一,这为我们开展媒体智能化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我们正在以新媒体中心为试点,构建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为特征、以大幅提高生产传播效率为重点的智能化编辑部,探索智能化编辑部的标准和范式,抢占融合发展新的制高点。要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现场云”媒体资源聚合平台,依托“媒体大脑”,构建基于G P U+C P U(图形处理器+中央处理器)混合云服务的智能化技术架构,与现有全媒体采编发平台、全媒体供稿平台等有机对接,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采编业务建设中的应用。要构建与智能化编辑部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和机制流程,建立统一、协同、高效、集约的系统化运行模式,实现策划、采集、编辑、供稿、传播一体化指挥、多环节协同、多终端分发。要推动M G C(机器生产内容)常态化,推出更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可视化产品,积极探索面向音箱、触屏、车载、家居等新应用场景的智能产品。需要强调的是,建设智能化编辑部并不意味着把所有工作都交给机器来做,“人机协作”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人。要强化人的把关作用,将正确导向融入算法模型、产品生成、稿件推送,让先进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壮大主流思想舆 论。
三要把握新媒体用户需求,加大全媒产品供给。供稿线路是通讯社服务用户的基本平台,建设“网上通讯社”的核心是推进供稿线路改革,构建涵盖多种产品形态、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现代全媒体供稿体系。要提高总社编辑部和国内外分社全媒产品生产能力,推动新媒体产品源头端策划生产机制向中央新闻、主题宣传、突发事件等各个报道领域全覆盖,推进全社新媒体产品线路化,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短视频、微动漫、动新闻、数据图表等微传播、轻量化产品,同时积极稳妥开发利用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OGC(职业生产内容)等第三方资源,不断丰富新华社产品供给。要完善“卫星供稿线路+全媒体供稿库”供稿模式,升级改造新媒体专线、短视频专线、直播线路等,理顺运行机制,优化结构布局,改进智能选稿、精确检索、点题服务、互动交流等功能,提升个性化定制、精准化生产、智能化推送水平,不断提升用户体验。要加强产品研发,强化产品研究院统筹协调职能,加大创新基金扶持力度,发挥“媒体创意工场”支持作用,孵化更多有前景的创新产品。
四要把握移动端发展趋势,加强终端集群建设。截至去年底,我国手机网民已达7.53亿,占网民规模的97.5%。随着智能手机等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移动设备获取新闻信息,媒体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移动端发布新闻信息,传播终端向移动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我们要实施移动优先战略,把资源、技术、力量向移动端倾斜,努力构建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移动终端集群,使新华社报道更大范围直接送达终端受众。要加快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现场云”等自有终端改版升级、迭代更新,持续优化功能设计、内容结构、技术架构,不断扩大用户规模,提升用户活跃度。要精心运营法人微博账号、法人微信公众号,完善常态化运行机制,积极利用成熟的社交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与新华社自有终端相互呼应、形成合力。要加快推动社办报刊向网上进军步伐,转变发展思路、立足各自特色,集中力量打造有影响的新媒体品牌,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目前,5G技术发展和产业链已日趋成熟,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纷纷明确了5G商用计划的时间表。我国正在实现从3G跟跑、4G并跑到5G领跑的转变,具备示范应用能力的5G终端有可能在2019年下半年推出,预计2020年实现5G商用。可以预见,5G将对新闻传播模式带来重大变革,信息服务将进一步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有人将之称为“万物皆媒”的时代。要准确把握5G技术的风口,研究利用这一契机加快建设我社移动传播集群,积极抢占移动互联的发展先 机。
四、建设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必须构建内外并重的工作格局,加快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宏阔视野和宽广格局运筹新时代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得历史性提升,已经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交融互通,国际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希望倾听中国方案,中国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建设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必须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国际视野,抓住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性机遇,加大向国际进军力度,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为此,新华社党组制订了20条工作措施,今年3月印发了年度任务分工。各部门各分社要以创新精神和实干作风抓好贯彻落实,争取一年迈出一大步,三年上个大台阶,推动新华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 展。
一要树立对外传播新理念。理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2016年对外工作会议上,新华社提出了“国家站位、全球视野、事实说话、融通中外、平等交流”的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理念。2018年对外工作会议上,新华社提出了“真实全面、客观平衡,公平公正、推动进步,以人为本、天下情怀”的国际新闻对外报道理念。这两个理念贯彻党中央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决策部署,继承新华社对外工作的优良传统,把握新时代对外传播的职责使命,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我们要在对外传播实践中牢牢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近几年来,各部门各分社树立和落实对外传播新理念,着力转变“重对内轻对外”的传统思维,推动对外传播事业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两步走”战略取得良好开局,今年一季度新华社英文通稿日均发稿量达到350条,国际重大突发事件首发率达到38%,外宣精品稿件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BBC、CNN、华尔街日报等全球上千家媒体转载转引。但要看到,扭转“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持以理念创新带动工作创新,加快构建世界领先的采集网络、供稿能力和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好地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服务。
二要构建内外并重新格局。我多次讲过,构建内外并重的工作格局,是新华社继采编经营“两分开”之后又一项全局性、系统性重大改革。确保这项重大改革顺利推进,必须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以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方法突破新问题。要适应构建内外并重工作格局的需要,全面加强社党组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领导,完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和研究部署。要创新对外报道组织指挥,建立重点选题、重大主客场外交活动选题、日常选题三级策划机制,完善全社对外报道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对外供稿线路总监会实体化运作,围绕全球性、全国性重大事件和重要涉华新闻对外报道加强组织策划。要创新海外落地工作,在总结日本专线经验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其他非发稿语种国家推开,不断扩大新华社报道在海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创新对外传播队伍建设,积极拓展人才培养和引进渠道,推动更多优秀外文人才“走出去”到国外知名院校进修,通过各种方式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加大外籍员工聘用力度,不断提升对外传播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要探索中国话语新表达。中国奇迹举世瞩目,但我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基地,发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作用,培养一支总社与分社、社内与社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专门研究团队,围绕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有针对性地提炼新的概括、新的标识,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要加强议题设置,围绕海外关注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事务,以及炒作和抹黑中国的常设话题,选择若干重点,集中力量攻关,努力实现重大问题对外传播的新突破。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外话语体系创新中,要把中国特色与国际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坚持中国价值、中国立场、中国主张,也要找准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把我们想讲的与国际社会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在国际舆论场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
四要建设全媒传播新矩阵。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世界媒体格局也在重新洗牌,互联网的兴起为新兴国家媒体打破西方信息垄断提供了难得契机。与西方三大通讯社相比,我们在新媒体传播的一些领域已经占有优势。要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创新对外传播产品、渠道、阵地建设,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形态、立体化的对外传播矩阵。要加强全媒体对外供稿线路建设,完善英文、日文全媒体线路功能,加快推进其他语种线路全媒体化,为海外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供稿服务。要加强新华网海外区域运营中心和海外分网建设,扩大新华社英文客户端用户规模,推动CNC(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新华社自有终端在海外的影响力。要坚持海外社交媒体“以质取胜”发展道路,加强英文主账号建设,创新国别、界别账号发展模式,提高在重点传播区域、重点报道领域的到达深度。要加大新技术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力度,研发符合对外传播需要的多语种智能化工具,提升对外新闻产品智能化采集、翻译、加工等能力,更好地满足海外新媒体用户需 求。
五、建设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变革,提供全方位有力保障
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新”,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实践已经反复证明,靠旧体制发展新业态,靠老机制激发新活力,一时一事可以,持续发展不行,整体推进不行。推动新闻传播系统化创新,实现媒体深度融合,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着眼,准确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准确把握媒体变革方向,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趋势,着力构建适应融合发展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业务模式。
一要整合全社报道资源。作为国内最大的全媒体集团,新华社拥有非常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但这些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我们建设全媒体供稿体系、推进智能化编辑部建设、抓住5G契机扩大视频生产等等,都离不开资源建设这个基础。要下大力气整合全社报道资源,加快构建集中统一、融会贯通、高效共享、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全媒体数据库,为融合发展和业务创新提供有力资源保障。要建立全社统一的数据库架构,完善各类资源入库共享机制,规范工作流程,统一技术标准,破除“信息孤岛”。要积极推动资源转化,利用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财富传媒集团资源为通稿线路财经报道服务,汇聚全社图片、视频资源提高新媒体专线、短视频专线供稿能力,努力实现报道资源多次加工、多元适配,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报道优势。在全面整合报道资源基础上,要就构建适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深入调研,按照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理顺体制机制,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二要优化人力资源布局。推动融合发展和系统化创新,必须有强大的人才资源作保障。要优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大力选拔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具有新媒体视野和国际传播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打造能够承担新时代事业发展重任的中坚骨干。要制订完善全社新媒体人才发展整体规划,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知网懂网的融合报道队伍。要加大全媒型、复合型领军人才培养力度,遴选若干名在新媒体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骨干,纳入全社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坚持重点关注、差异培养、动态管理,采取脱产调训、出国进修、岗位锻炼等培养方式,推动更多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要根据业务需求调整岗位设置,结合智能化编辑部建设,探索设置新闻算法师、智能数据师等新型岗位。要创新教育培训理念和方式方法,突出实践导向,着力加强互联网思维、全媒体技能培训,推广应用案例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干部职工注入“新”的基因、培养“智”的观念、增强“融”的能 力。
三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全社同志业务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人人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必须有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日前中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要根据文件精神,制订新华社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激励广大干部职工见贤思齐、奋发有为,撸起袖子加油干,凝聚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要贯彻“以奋斗者为本、以贡献者为本”理念,强化正向激励的政策导向,推动形成“奋斗者必有所获、获得者必有贡献”的良性循环。要完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根据实际贡献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向骨干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让开拓者、创新者、奋斗者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待遇。要完善考核奖励办法,建立与融合发展相配套的采编业务考核体系,改进好稿评选机制,坚持每年对重大创新项目进行奖励,树立鼓励创新的鲜明导向。要完善新华社荣誉制度体系,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表彰力度,切实增强优秀人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要建立完善容错机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进一步明确容错认定的总原则,制订鼓励创新、容错免责的制度办法,努力营造宽松、宽容、和谐的创新创业环境。
同志们,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身处一个无法守成的时代,身处一个只争朝夕的时代。改革创新,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重大命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使命。希望全社同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深入推进新闻传播系统化创新,为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