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七山的瑶民起义
2018-08-10谭坚
谭 坚
图为坐落在岑溪诚谏镇陀村东北面龙订山的冲天石,相传是瑶首唐宗钦战死的地方,因唐率瑶民起义时,号称“冲天大王”而得名。民间传说唐死前曾身靠巨石高喊“吾乃冲天大王也”,他死后当晚电闪雷鸣,风雨大作。第二天早上,士兵发现巨石上又加盖了一块形似斗笠的大石,人称“冲天大王石”。如今题写在石上的文字已模糊不可认,巨石周围原本耸立有青松数十棵,今仅剩一棵。
提起岑溪的上下七山,一般的岑溪人都会茫然。一不知其名,二不知其所在,更不知此乃岑溪至梧州的古代军事战略要地。据为数不多的史料记载,位于岑溪东邻粤境的群山沟壑,确实有过上下七山之称,而且唐至明清期间,这里曾经有一段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箭弩纷飞的历史。上下七山,既是封建朝代岑溪人民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剥削、揭竿而起进行武装斗争的根据地,又是历代官府拱卫政权,平“匪”戡“乱”的战场。这里凝聚着古代岑溪军事斗争的历史,是岑溪人民勇于抗争、奋发自强的精神之源。
七山何名?七山何在?何谓上七山、下七山?据清代《岑溪县志》(乾隆四年何梦瑶主修,乾隆九年重修,民国二十三年重刊)载,上下七山是岑溪东部永业乡(今岑溪市筋竹、大业、诚谏三镇属地)与广东罗定、郁南及今梧州市龙圩区(原属苍梧县地)界邻的群山总称,属于云开大山余脉在县境东南向东北延伸的崇山峻岭。该处山峦由于当时为瑶民居住,故志书称其为瑶山。其中上七山指大湴山、上林山、上盖山、河三山、石桥山、岺脚山、黎口山。下七山指龙订山、甘罗山、周公山、周婆山、沙田山、松崩山、黎洞山。此外,还有莲塘山、玲龙山、竹尾山、沙上山、圣洞山、古味山(此六山又称上六山)等共45座瑶山,均为瑶民居住。至于为何分上下,是因地势之高低或是水流之上下,则无据可查。
根据史料记载,岑溪古代属岭南蛮地,原住民称蛮獠(猺),均由族酋长治理,尊“冼夫人”为圣母,保境自治。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年)置永业郡,遂有汉人迁入混居。隋开皇三年(583年)降郡为永业县,郡治、县治均在今筋竹镇筋竹社区旧县村(寨),瑶人居住地均称瑶山。元明时期,岑溪全县有近百处瑶山,以永业、连城(今梨木、大隆、水汶三镇)二乡居多。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剥削、欺侮政策,引发少数民族联合当地汉人农民起义抗争。有文字记载岑溪最早的瑶民起义,是唐永徽二年(651年)十一月,义州瑶首李宝诚率众反叛,由桂州都督刘伯英率官兵剿平。此后,至明代朱氏掌权,实行“以夷制夷”政策,派遣壮兵(史称狼兵)入岑平瑶屯耕。屯耕本是促经济、养军事之良策,而平瑶则是对少数民族的武力镇压。故明代时常有岑溪瑶民起义,他们甚至联合粤桂相邻州县的瑶民和本地汉人及由屯耕壮兵转为民的壮民,共同起义,规模浩大,持续时间长。
清《岑溪县志·兵防志》首语曰:“岑邑猺(瑶)獞(壮)之患,始终明代,连营戍守,师老饷縻,祸乱不戢(不收敛,治不了之意)。” 《中国通史》中称:“当明成祖之世,……贵州之地……亦屡烦兵力,然后勘定。而广西桂林的古田,平乐的府江,浔州的大藤峡,梧州的岑溪,明朝亦费很大的兵力”。足见岑溪明代瑶(农)民起义之频繁与对朝廷冲击力之大,已载入史册。
据筋竹唐姓、莫姓、盘姓等祖上为瑶族的老人口述:明朝自正统皇帝(英宗)至崇祯皇帝(思宗)在位的210多年中,上下七山瑶民组织百人以上的武装抗争就有二三十次之多。也就是说,明朝每换一个皇帝就有一两次或更多的瑶民起义发生。
据记载,明代上下七山或联合连城六十三山(位于岑溪梨木、大隆、水汶一带群山的总称),或响应广东邻县、梧州邻县的瑶民、壮民、汉人起义就有十二起,其中声势浩大、震惊桂粤两省都督及知府州官的就有六起。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上下七山瑶民响应广东泷水县(今罗定市属地)瑶民赵音旺、凤广山起义,率军攻破泷水县城,杀死县抚判官冯述。明天顺七年(1463年),为策应大藤峡侯大苟瑶民起义,上下七山瑶民再次起义。此次起义,促使明指挥使黄仲政、东都御史韩雍在明成化元年(1465年)命令广西武靖土官(壮族地方将领)黎益、覃材镇率壮(狼)兵数千人,开进岑溪平寇(指瑶民起义军),并且屯耕永业、连城一带。
上下七山瑶民起义,持续时间最长、占地最广的一次,是明嘉靖二年(1523年)下七山瑶首唐宗钦(号称“冲天大王”)和上七山盘宗钊、盘宗昌兄弟三人为首的起义。该次起义的原因是瑶民反抗官府的驱赶,以及反对豪绅霸占瑶民田地山场和增加赋役。起义军开始时有千余人,他们占山为巢,隐伏于峻岭峡谷、密林深处,用药箭和大刀、长矛甚至猎兽器具杀戮官兵。他们采用“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的游击战术,与官兵周旋,使官兵屡讨无果,最后起义军发展到三千多人,在上下七山建立了三十七个据点,占地方圆两百余里,持续时间三十年。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都御史应槚与副使张谦,设计麻痹起义军并困山数月,方剿克。起义军首领唐宗钦、盘宗钊战死,盘宗昌在混战中突围逃脱。次年,盘宗昌复举义旗,最终由梧州守备郑刚援剿而平。
此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有上七山瑶首赵宗太、下七山瑶党唐宗长、唐宗思和上七山梁魁、赵文等相呼起义,时间持续一年多。最后,起义队伍被官兵逼退至连城黄华河车滩渡,起义军1300余人被斩杀,400人被俘,800余人投降。赵宗太等起义军首领均被杀害,为上下七山瑶民起义中最为惨烈的一次。
至清代,发生在岑溪的凌十八、戴九、陈金刚等反清农民起义和陈荣安组建崇正团武装抗税斗争,也都在上下七山地区与官兵作战,为岑溪后人留下勇于抗争的英雄史迹和自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