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王”争夺战:21个国家100名狙击手“生死对决”
2018-08-09
近日,“锋刃-2018”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落下帷幕。此次竞赛中,来自21个国家军警宪同类部队的100余名狙击精英,展开了一场“枪王”大对决。经过激烈角逐,中国武警猎鹰突击队包揽个人全能总冠军和小组团体总冠军。
10月22日,“锋刃-2018”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在京郊武警某训练基地落下帷幕。5天的赛期里,来自中国、白俄罗斯、匈牙利、以色列、巴基斯坦等21个国家军警宪同类部队的100余名狙击精英,展开了一场“枪王”大对决。
“实战、精英、高难、综合”是这次比赛的显著特点。“没有高难度,哪能有高能力。”武警部队参谋部情报局局长张晓奇说,“狙击手是‘枪王之王,只有平时不断挑战各种高难极限,才能锻造成为实战中一击制胜的‘尖刀之刃”。
本次竞赛设置了潜伏狙击、对抗狙击、价值目标选择狙击等12個课目,5天比赛里,“生死对决”般的竞赛场景不断上演,惊心动魄。在不少参赛队员眼中,这场“枪王”之战是竞赛,是与各国同行交流的平台,也是充满了浓浓硝烟味儿的“战场”。
“不是你干掉别人,就是别人干掉你”
狙击手比武是一场追求射击精度的较量,竞赛场上气氛常常紧张得“令人窒息”。
张晓奇介绍,本次比赛的课目设置,借鉴了近年来武警部队成功处置的实战案例经验、近些年全球发生的恐怖事件应对之策,以及各种特战比武中的国际惯例,每个课目都带有实战背景,凸显实战特点。
对抗狙击课目的设计就是由电影《兵临城下》的主人公、苏联著名狙击手瓦西里的故事演变而来的,要求狙击手听声辨位,在电光石火间完成对目标的精准狙杀。
竞赛现场杂草丛生的山林中,枪声突然响起,隐蔽在靶壕里的科威特狙击手法哈德立即转身,利用潜望镜凭借记忆向枪响处搜寻。锁定位置后,他选取了最佳射击地点,屏住呼吸等待着“敌人”再次露头的那一刻。
当目标靶再次出现在200米外,法哈德迅速瞄准,抠动扳机,子弹呼啸着飞向密林深处。3秒过后,目标靶不再显示。
“打到得分区外了,只差一点。”面对对抗狙击课目裁判员公布的结果,法哈德在确认过弹着点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向后面的队友做了个加油的手势。
“狙击与反狙击,存亡就在一瞬间。”在这一课目中,参赛选手需要凭借听觉记忆对情况显示员鸣枪的随机地点进行位置判定,经裁判员判断准确后,同一位置会再次出现一个目标靶,显靶时间3秒。队员们只有一发子弹,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一枪命中目标。
“战场上狙击手就是‘幽灵杀手,都是隐蔽杀敌,就看谁能先发现谁。生死关头机会只有一次,不是你干掉别人,就是别人干掉你。”张晓奇解释说。
赛场上的“中国风”
“拿到了!”来自菲律宾的狙击手拉菲和纳布阿走出靶场,两人手里挥舞着两把极具中国特色的轩辕剑。
这个让诸多外国参赛狙击手兴奋不已的课目就是“近距离精准狙击”。在这一课目中,狙击手需要在35秒内打碎50米到80米外的一个纵向红色玻璃管和一个横向蓝色玻璃管。这两个玻璃管与轩辕剑靠细绳相连,第一枪红色玻璃管破碎后才会露出蓝色玻璃管,第二枪打掉蓝色玻璃管,轩辕剑才会落下。
这两个玻璃管直径只有3毫米,击中它们可谓“百步穿杨”。
张晓奇介绍,这一课目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中国古代的典故,考验的是狙击手对细微目标的精准打击能力。在玻璃管下方悬挂的轩辕剑是特意加入的奖品,代表“剑中之王”,正适合赠与将它击落的“枪王之王”。
对参赛队员们来说,轩辕剑是件极具“中国风”的奖品,能得到它是对自己精准射击能力的肯定。而在张晓奇看来,真正的“中国风”是这个竞赛课目背后设计参考的实战情况。
“我国的反恐作战大多没有太大的火力攻击,都是要求精准射击。近距离精准狙击课目的设计就是考虑到这一点,距离虽然近,但是目标很小,要让狙击手们打到最精准,精益求精。”张晓奇说。
同样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的是“解救人质狙击”。在这一课目中,队员需要在5分钟内击中270米至330米外的歹徒靶。歹徒靶隐藏在人质靶身后,全程无规律晃动,过程中会从人质头部两侧分别显示半个头靶和整个头靶,每次显靶时间3秒。队员同样只有一发子弹,自行观察射击。
竞赛现场,山谷中风势渐大,芦苇在随风摆动。两米高的射击台上,来自武警河南总队的刘付鸿峰认真测量着风速等各种数据,不断修正弹道。瞄准镜里,靶标像不倒翁一样左右摆动,在晃动的芦苇丛的衬托下,让人有一种眼晕的迷惑感。
这一课目是唯一会倒扣分的课目,击中人质靶会减60分。为了保证“人质”的安全,刘付鸿峰不敢轻举妄动。他屏住呼吸,将仅有的一颗子弹装进膛内,把瞄准点放在“人质头部”附近,等待着那个开枪的机会。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刘付鸿峰的心情逐渐有些焦急,眼睛也开始变得酸涩。数秒之后靶标瞬间出现,狙击手的本能让刘付鸿峰果断抓住战机,抠动扳机。报靶显示,这一枪正中歹徒半头靶。
“这既是考验狙击手对自己精准射击的自信,也是考察他们对战机的把握与权衡。”张晓奇说,国内的恐怖事件更多的是个别歹徒挟持人质,他们会藏在人质身后,救援时就需要狙击手在歹徒露头的瞬间射击。这一课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出来的。
“那把枪曾经打死过150多个敌人”
5天的时间里,包括挑战、个人、小组、综合战斗的4个类别12个课目以贴近实战的考察内容与形式,让各国参赛队员们使出浑身解数。精彩的比赛背后,显示出了不同国家狙击手战斗理念的差异。
而在解救人质狙击课目现场,什么时候开枪成为不少参赛队员热议的话题。
“明确知道有全头靶会出现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在全头靶第二次显现时开枪,这样会更稳妥。人质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远处的人质靶在晃动,武警雪豹突击队狙击手白志迪等到歹徒靶第二次露出全头时,一击毙“敌”,正中眉心。
与白志迪的选择不同,菲律宾的狙击手们选择在第一次半头靶出现时就率先开枪。在他们看来,第一次开枪意味着抢占先机。“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能开枪的时候必须开枪。”他们认为。
“很多国家选手在参赛时的考量和理念,我们是需要借鉴的。”武警部队参谋部情报局反恐特战处参谋李方凯介绍,本次来参赛的外国狙击手中,其中不少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比如巴基斯坦的一名队员,胳膊上有两处枪伤,是实战中留下的。斯里兰卡队员使用的枪看起来有不少地方磨损了,但那把枪曾经打死过150多个敌人。”他说。
10月22日,“锋刃-2018”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中国武警猎鹰突击队包揽个人全能总冠军和小组团体总冠军。此次竞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特种部队首次派员参赛。
“这是一场学习之旅、交流之旅、友谊之旅。”中国空军代表队领队刘崇军说,尽管有语言障碍,但中外参赛队员通过技艺切磋和情感交流,友谊得到不断提升。
(《中国青年报》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