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品课堂教学实效的探讨

2018-08-09黄艳珠

师道·教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思品行为习惯信息技术

黄艳珠

当今,信息技术越来越丰富、成熟,将每个人的生活与世界拉近,也为每位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且新一代的孩子是伴随信息技术长大的,对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与熟悉。因此,信息技术是将生活引入思品课堂的有效途径,用好信息技术,思品课堂教学会有质的飞跃。

一、运用信息技术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思品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个特点,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时,要求学生对知识内容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落实到行动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实到思想上——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如果只是认识和理解而没有认同、没有养成行为习惯,教学目标是没达成的,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要设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必须充分掌握学情。课本上的很多内容,学生或许早就知道,但不一定认同、不一定做得到,如果能根据学生生活及思想实际,适当地设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必然得到加强,实效性必然提高。而如何更便捷、准确、高效地了解学情,特别是了解学生有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等信息技术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六年级上学期进行“诚信”这一专题教学时,我们通过设计问卷,并在微信平台上面向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情况并通过信息技术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是知道什么叫诚信、知道做人应该诚信的,但在行为习惯上却常有不诚信的行为,如没完成作业时不向老师讲实话、在校外不一定守规则等,原因是缺乏自律意识、家庭与社会的诚信环境影响等等,据此,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就应针对自律意识培养方面有明确的定位。

利用微信平台等一些信息技术进行学情调查及数据分析,快捷、可操作性强,教师因为对学生已有一定了解及对存在问题的调查掌握,可以准确地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并且落脚点明确,针对性強。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品德与社会》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内容比较简单且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始从儿童期步入少年期,生活的圈子不断扩大,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开始尝试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对周边的社会生活、文化风俗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教材的束缚,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挖掘当地优秀的文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将有效的资源进行最佳整合,甚至,充分利用“广州市教育数字城”这一个以数字资源为核心的平台,让教师教学能够无界限对各种的教学资源进行运用,从而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趣味性、丰富性和亲近感,学生学习时更投入、主动和感动。

在五年级上学期《寻根问袓》这一单元教学时,可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从书本上的古老祖先炎帝黄帝慢慢沿着文明之河,来到800多年前的沙湾,将为纪念何氏始祖何德明(号象贤)而建的、学生早已熟悉的留耕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轻松地从“荫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的精神文化了解更为博大的中华优秀文化,还可以通过欣赏优美悲壮的舞剧《沙湾往事》引导学生了解广东音乐的同时,也认识、认同了祖国丰富的优秀文化。

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带入课堂,不仅仅是拓展了课程的内容,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获得新的体验,也加强了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小学思品学科的课程目标重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学生知行脱节却是小学思品教学中常遇的难题,我听到许多老师的思品课,他们在“导入”、“明理”环节都不错,但往往在“导行”环节就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没在“情”上打动学生,常常把手绘本的“道德与法治”上成了看图说话课。如果我们老师的课堂能让学生“动情”了,在情中明理、在情中导行,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大大提升。我们常说“真情实感”,就是借助真实的“人、事、物、境”才能打动学生,所以小学思品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情境化、生活化、角色化。但真实生活很大,课堂却很小,如何在小小的时间与空间中让我们的课堂情境化、生活化、角色化呢? 无疑,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很效的手段。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温暖的家》时,我们如果仅仅围绕教材中的几个画面展开学习讨论,就难以达到“感受父母养育之恩,并以适当方式表达感激、尊敬与关心”这一目标。如果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前收集的同学父母一天真实生活的浓缩镜头展示出来,配上比较动情的音乐,让同学真切地看到父母在外工作打拼的辛苦,回家照顾家庭的辛劳,激发学生的动情点,激活学生的心灵,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变机械的灌输为心灵的感悟,接下来如何“尊重长辈、感激父母、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等就水到渠成了。

情境化、生活化、角色化——解决知行脱节的有效方式,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情境化、生活化、角色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在内化中提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变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品德与社会》学科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传统方式主要是学生笔试、教师观察,评价者是教师,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评价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难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主动发展。新的课程标准鼓励和倡导我们“以积极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注意知行统一、综合性与简约性统一、显性表现与隐性品质统一,采用多元、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实现这种评价方式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的,电子书包、微信平台等手段已轻松进入我们的课堂,利用这些信息平台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学生自我评价、所有任教老师参与评价,可形成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

如兴贤小学利用微信平台开发的微课堂,家长可以直接在微信中观看孩子上课,也可以参与对孩子在家中行为习惯的评价,大大扩大了他评对象,评价更客观、真实,也更便捷;实验小学的电子书包,可以实现在课堂上学生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或小组评等等,评价过程不仅体现学生个体反应方式,而且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思品行为习惯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