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诗词的味道

2018-08-09李晓丹

师道·教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诗味品味古诗词

李晓丹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教学很重要,但是反观诗歌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误区和不足:有的教师出于应试功利,用机械枯燥的训练代替了学生对诗歌的品读涵泳;有的教师越俎代庖,做过多理性分析代替学生的品味;有的教师局限于教材,教参,扼杀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总而言之,就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缺少了一种“诗味”。那我们该如何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味道?

一、反复诵读 体会诗味

古人在作诗填词讲究韵律和諧,“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声韵协和,曲应金石”,这鲜明的节奏感,和谐的音韵美,丰富的情感,非朗诵不足以传达。反复的诵读,吟诵,沉吟,在抗坠疾徐、声音唇吻之间才能情动,入心,方懂离愁之长,相思之苦,孤独之沉,思家之切,方能体会其中的韵味,或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或忧思绵长。朱子曰:“诗是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教师在讲解诗词时,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进而培养诵读的习惯。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在了解,而且亲切在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反观现在的课堂,有的老师仅是放录音让学生跟读,也有的教师往往把整堂课变成背诵课、训练课、默写课,用背诵代替理解、用训练代替吟咏、用默写代替体验、诗歌欣赏成了知识灌输,机械训练,课堂也枯燥乏味。课堂的诵读形式多样,齐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读、听名家读、用普通话读、用方言读等。

二、品味语言 揣摩诗味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任何文学鉴赏都必须首先进人语言层面,而诗歌的语言又是文学语言中最精炼、最纯粹、最富于表现力的。品味语言首先要准确地理解词句,否则就无法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形象,更无法理解诗歌的真正内涵。在品味语言时要掌握分寸,教师不要过分地进行“拆解”,学生也不要“老师说它好,它就好”,而是老师引领学生,共同品味。

请看董一菲老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师:古人讲究炼字,留下了许多炼字佳话,谈谈你喜欢这首词中哪个字?

师:你说这个“卷”字侧重叙事,我同意。“卷”还写出一种形状,还有没有补充的?

师:写出了色彩,这个色彩非常美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大家学习过《荷塘月色》吗?(生答:学过)“落下斑驳的黑影”,这种景色美不美?(生答:美)粗犷、野性的美。在这首词景物描写中哪个字体现这个特点?

师:在这里,词人不去揣摩长江的恬静美,也不讴歌激情美,而是用尽笔墨描写长江的壮美,长江的壮美能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环境,通过这种描写能体现三国时怎样的社会环境?用四字成语概括一下。

师:从形、从色、从声上,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就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能写伊人一样,就像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写离情一样,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千呼万唤出周瑜的形象。

师: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有“小乔初嫁了”,小乔明明是赤壁之战前十年嫁给周瑜的,这里的“初”改成“出”好不好?为什么?

董老师直接用的品味语言常用的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点评法,即结合语境直接评点该词的妙处,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认为哪一处写得好,好在哪里”,另一种是换词比较法,即找一个近义词或同义词进行替换,通过比较看它的表达效果。通过这两种方式学生更能体会古诗词在语言的简洁、准确和传神方面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三、善用留白 领悟诗味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 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诗歌时,不要自己进行过度地解读,而是要处理好“倾听”和“点拨”的关系,为学生个性化解读“留白”。中国艺术十分讲求空白。意境结构中的“空白”不是绝对的虚无,其间孕含着丰富的意蕴。唐代司空图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来概括“空白”这种艺术的高格与极致,就是要寄“风流”于“言外”。恰到好处的留白,给师生一方空间、一份权力,让他们可以去探索、去创造,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阐释,去演绎,去“补白”,从而使课堂更灵动,更精彩。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留白,教师就要抓住文本语言的“空白”。这些“空白点” 有着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这种 “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之思而得之”的表达效果,其实就是文本的意义空白,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或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诗味品味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品味桂峰
美哉侗都 诗味乡愁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诗歌教学要教出“诗味”来
古诗词中的新年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