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古诗文提升作文立意

2018-08-09余秦红

师道·教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道阻诗心古诗文

余秦红

文章的灵魂在于立意,一篇文章,它立意的深浅往往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多年来,我一直探索用古诗文来濡养学生作文,以期在作文教学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用古诗文濡养自然情怀

学生写景的习作中,常见的立意要么把景物详尽描绘一番,然后大发赞叹之情;要么为切合时代主题高举环保旗帜,读来总有一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结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文游记和第六单元古文游记,我设计了一次以训练立意为目的的主题作文。这次作文训练,我先让学生阅读古诗文中的“月”,感受典型意象“月”的丰富内涵:杜甫的故乡月,王维的松间月,冯延巳的关山月,欧阳修的柳梢月,关汉卿的梁园月……朗照古今的千秋月,光而不耀,凝结了世代人的情感。李白的床前明月,张九龄的海上明月,王昌龄的秦时明月,刘禹锡的洞庭秋月,李煜的西楼孤月……每一颗诗心都发出自己的华光。在学生对“月”有比较深的理解之后,再指导学生理解鉴赏这些优美的古诗文,最后布置作文“今晚的月 ”。学生在习作中写道:“酉之秋,七月既望。今夜,晨一点,倦极,仰头望月。月光皎洁,清辉一泻千里,清风徐来,灯与月交相辉映,照见我这个毕业学生,在书本里疲于奔命。那月还见着些什么?是东坡笔下的承天寺,还是秦淮河畔的商女?是在灯下为梦想而努力的莘莘学子,还是得过且过的行尸走肉?光华灼眼,此时我已泪眼朦胧,言语顿时匮乏,只知,李白的地上霜是真的,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是真的,月的那头母亲的殷殷期盼也是真的。”

二、用古诗文滋养爱国情怀

学生习作中,关于爱国题材总是缺乏新意,不够深刻。古诗文中爱国志士仁人数不胜数,让学生先感受故事中的拳拳报国心,再点燃写作热情,立意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在今年学校举办的“学习十九大精神演讲比赛”中,我的学生演讲的题目是《为中国点赞》,其中一部分是这样的“……回顾这些年来,中国有了许多重大成就:我们实现了‘上天下海——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更是有了辉煌的成绩,在史书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俯视整个中国,北有蜿蜒长城,南有港珠澳大桥,西有青藏天路,东有东方明珠。我要为中国的成就点赞。”演讲时充满正气,铿锵有力!

三、用古诗文涵养诗心

学生的习作,很难走出应试的影响,作文中缺乏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很多题材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一写“母爱”就是送伞、生病时母亲照顾、夜习时妈妈端来热牛奶;一写“诚信”就是与同学发生误会,后來分开了,“我”很后悔,这些老调重弹。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除了生活经验少以外,还缺乏观察生活、提炼素材的指导。古诗文中很多现实感、画面感很强而又不乏诗意的佳作。如“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于动感韵律的《弹歌》;《诗经·蒹葭》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却“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的既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雪花比喻成梨花,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喻北风使雪花盛开。

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曾经明确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存贮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之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于它的存在。” 如果想要长期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处理好激活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与积累存贮相似块的关系。作文教学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相结合,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猜你喜欢

道阻诗心古诗文
不说再见(外一首)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诗心依旧(节选)
菊品与诗心——论欧阳修十年迁谪期的菊花诗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