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支架理论的任务型、交际性、过程性初中写作课的教学设计
2018-08-09岑冠霖
岑冠霖
一、研究背景
英语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和思维创作的过程,写作水平的高低能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的教学是难点。据笔者对省内众多地区学校的了解,许多老师受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影响,只注重学生的写作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过程必要的指导,写作的任务缺乏真实性,与学生联系疏远。长期以往,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处于对写作任务无内容可表达的状态。这样的教学大大影响了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有悖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写作能力的初衷。
二、设计思路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写作是一个长期能力的积累过程。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输入,循序渐进,方法得当,教师在写作课堂中的角色尤为重要,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和建筑师。
过程性写作:其宗旨是以过程而非结果为中心,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写,而不是仅聚焦于学生最后的作品。教学步骤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写前准备、写初稿、评价与修改。
交际性写作:强调写作任务的交际性与真实性。学生的写作任务应该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并且有真是的读者对象,以交际为目的的。并且,要突出学生在写作活动中为主体的地位,老师只是辅助,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任务型写作:以任务组织写作,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等方式,学生能发挥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已有的语言资源,最终落实到写作的输出。
支架式写作:即是搭建“脚手架”的写作,支架意为各种形式的帮助。它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最终脱离老师帮助后独立完成写作任务。它包括四个方面:情感支架、知识支架、活动支架、实践训练。情感支架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知识支架要求教师帮助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写作相关策略;活動支架要求教师将复杂问题拆解成梯度较小的几个小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达到目标;实践训练要求教师通过实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能在拆除“脚手架”以后独立完成写作任务。
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所上的一节异地写作教学课,从确立主题、设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活动和设计意图等方面,分析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以支架式、交际性、过程性、任务型相结合的理论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材料】仁爱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 Unit 2 Saving the Earth,本单元的主题是“环境污染与保护”。
【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揭阳市蓝城区磐东中学的初三学生,面临中考。他们的英语学习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相比自己学校(广东实验中学)的学生,英语能力会相对弱一些。本课的话题“环境污染与保护”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话题。学生已经完成了本单元大部分的学习,了解了相关话题的常用词汇、句型与表达结构,能写出与话题相关的简单的英语句子。而学生还需要更多思维能力的训练,学习如何去阐述现象与观点,学习如何组织语言、整理思路而后形成文章。
【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通过同伴讨论、小组合作拓展思维、积累词汇和表达等素材;利用积累的素材,参考写作框架,以平行写作的形式用简单的句子写一封呼吁信。
思维品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进行思维延伸,让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并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合理的建议。
文化品格:让学生粗略了解英语信件的基本写作框架,了解平行列举现象和观点的连接词,了解提建议时的一些句型结构。
学习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同伴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老师提出的各项小任务,并最终利用本课的知识完成写作任务。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通过小组互评来修改自己的文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写前热身(引入主题-构建内容图式-提出本课目标)(3分钟)
活动1:引入主题(3分钟)
活动过程:教师自我介绍和给学生展示广州的图片,引入pollution的主题。教师告知学生今天课堂一共需完成四项任务,要求学生打开教师提前准备的信封,内有四项任务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出本课话题,并让学生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紧跟课堂节奏,是任务型教学的体现。
环节二:写前构思(帮助学生建构内容图式与语言图式)(15分钟)
活动2:讨论与积累(7分钟)
活动过程:教师向学生分发任务,从Task 1找对应污染的描述,到Task 2给解决问题提建议,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同伴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加大学生在词汇、句型结构等的输入,开拓思维的广度。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把同学们发言中有用的表达整齐地做在黑板上,以便学生随时复习和参考。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打开思维广度,为接下来的写作积累语言素材。
活动3:讨论与输出(6分钟)
活动过程:教师把同样的话题从广州转向揭阳,再转向世界,通过看一段短片激发学生完成后续任务的动力,继而布置Task 3。
教师准备了“how to be green at home”和“how to be green at school”两个小任务,随机分发给每个小组,要求学生组内讨论,并写下建议,也可以补充资料以外的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他们中学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和任务,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为接下来的写作积累语言素材。
活动4:展示模仿(2分钟)
活动过程: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封与主题相关的信件,明确学做框架,指导学生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讨论,学习接下来的写作框架与规范,帮助学生更流畅地表达想法。
环节三:动笔写作(完成本课写作任务)(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