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视野下的人际敏感性与心理健康研究

2018-08-09杨丹

科技资讯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心理健康

杨丹

摘 要:人际敏感性是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者常从人格变量,低自尊倾向和人际知觉特性三种视角进行研究。本文围绕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对比探讨,并对人格视野下的定义加以详细阐述。众多研究表明,高人际敏感性对个体心理健康存在着负面影响,根据人际敏感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支持应适当降低人际敏感性更有利于个体身心发展。在此基础上,还从潜在机制、影响因素、研究对象和心理干预四个方面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人际敏感性 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b)-0228-04

人际敏感性是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影響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常常是我们用来作为衡量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指标。近年来,无论在心理咨询还是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际困扰者寻求解悟,希望能够调整人际交往中的敏感性,从而减轻烦恼。国内专家指出,目前人际敏感性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1]。据此,本文选择从人格角度对人际敏感性进行探讨,以使对国内敏感性人格研究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1 人际敏感性的概念

心理学中主要用三种研究视角对人际敏感性进行了探究:

第一,Boyce和Parker等人[2]首次将人际敏感性作为一种人格变量来研究,并将其定义为不恰当或过分的警觉,并对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具有过度的敏感性。在西方和非西方文化中,人际敏感性都被看作是一个稳定的人格维度和脆弱因素,包括与他人有关的自我的核心信念、对他人反应的警惕性、对他人行为和状态的关注以及对负面评价和拒绝的恐惧。Marin和Miller[3]的研究则将人际敏感性与行为抑制[4]、拒绝敏感性[5]、内向型[6]和D型人格等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大多数的研究者都采用Boyce和Parker对人际敏感性的定义[7-10]。其中,Wihelm,Boyce和Brownhill[8]认为该人格倾向的直接后果是,使其在社交过程中易于压抑自己而服从他人,表明有可能会带来诸多心理和社会上的负面问题。

第二,Smith和Zautra[7]根据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将人际敏感性定义为低自尊倾向,它反映的是测量对象在一周的时间范围内人际交往过程中感受到的不自在和自卑感等。国内众多研究显示,高水平的人际敏感性与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沟通交流中的自我意识和消极期待等症状存在着联系。

第三,Molton,Siegel和Penedo等人[11]则将人际敏感性作为一种人际知觉特性来研究。此时,它是指准确的感知他人需要、动机和情绪状态的能力,并根据非语言暗示做出正确的社会判断。国内张珊明等人[12]将人际敏感性定义为个体正确的评价和判断他人,这不仅包括情绪、人格特征、观点和意图等,还包含精确回忆他人的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以及正确地推断他人思想和感受。

显然,人际敏感性作为一种社会认知能力对个体适应社会意义重大,上述第三种视角的定义支持了高人际敏感性对于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适应功能。研究还进一步显示,高人际敏感性的个体往往拥有更能适应社会的各种重要人格特质、更强的社会和工作胜任能力、更容易获得同伴的喜爱、更满意的婚姻以及心理健康状况更佳等[13]。反之,那些社会功能受损的个体,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或具有精神型人格的个体则在人际敏感性测试中表现得更差[14]。

虽然人际敏感性是个体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适应能力,但不断有研究者对上述观点保持质疑,提出了相反假设:如果个体持续不断地感知这种体验,这种有意识的倾向是否将会损害人的幸福感?Mc Cabe等人[15]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人际敏感性越高的个体越容易把问题看作是威胁性或无法解决的,应对问题时容易灰心沮丧以及自我效能感较低。同时,高人际敏感性个体较容易对人际关系问题敏感,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导致抑郁[16]。在瑞典一个社区长达50年的纵向研究中,那些高人际敏感性者罹患精神病的风险增加了一倍[17]。

综上所述,人际敏感性作为一种以不断担心负面的社会评价为重要特征的人格倾向,这种人格倾向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或者说它本身就是评估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负面指标[18]。近年来,大部分的研究者都采用了上述第一种人格视野下的定义,因此本研究也引用此种定义,即:将人际敏感性作为一项负面指标来进行探讨,认为过高的人际敏感性较容易导致身心疾病、人际关系问题或社会适应不良等,适当地降低人际敏感性将更有利于个体发展。

2 人际敏感性与心理健康

2.1 焦虑

人际敏感性常常是引起焦虑障碍的一个潜在人格特质[8]。研究者试图对30例临床样本(73%为社交恐惧症患者)和30例社区样本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患社交恐惧症的个体具有较高的人际敏感性[19],而这些高人际敏感性个体较容易出现回避社交、否认发生的事件,并倾向于采取喝酒、抽烟、吃东西等消极应对方式来应激[20]。其中,回避暗示着它可能是在社会情境中被激活的一般敏感或觉醒,而社交场合的恐惧意味着对拒绝的敏感而不是回避本身[21]。

2.2 抑郁

普遍认为,人际敏感性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Mc Cabe等人[15]研究表明,人际敏感性是大学生抑郁的一个潜在危机,能显著预测抑郁,即人际敏感性越高,抑郁症状越多。Sakado等人[22]在日本非临床病例的研究中发现,在控制人口学和情绪状态变量的作用后,高人际敏感性的个体更易患抑郁症。Wilhelm[8]对人际敏感性与特质抑郁的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特质抑郁与脆弱的内在自我、人际觉知、分离焦虑等呈显著相关,与羞怯无显著相关。此外,Collazzonia等人对抑郁症病人的羞辱感和保护性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结果为理解抑郁和人际敏感性、羞辱、消极的原生家庭环境和顺应力存在相关性提供了依据[23]。

2.3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包括适应性完美主义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非适应性的完美主义与人际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而适应性的完美主义与人际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24]。高人际敏感性者由于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害怕别人的批评和拒绝,认同需要心理强烈,加之有研究显示焦虑、神经质能有效预测个体的完美主义,因此高人际敏感性者很可能具有高完美主义个性[25]。在日常生活中,完美主义者也时常陷入自责与抑郁的情绪当中,目前有关于完美主义与抑郁、人际关系以及自杀意念等方面之间的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各种心理健康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交互影响,是未来需要加强关注的领域。

2.4 不安全型依恋

个体在童年时期未能实现安全型依恋将使其在一生中都无法摆脱分离焦虑,为了避免再次遭受到类似焦慮倾向于采取对任何威胁其人际关系的人或事都过度敏感[2]。因此,高人际敏感性总是与父母的过度保护或低关爱、高监控型的无情控制养育有关,这个结果也支持了人际敏感性与不安全型依恋相关。高人际敏感性个体常常被描述为“长期化活在持续性焦虑当中导致他们成为失去依恋对象的不安全依恋个体”,并且“这些个体有分离焦虑的倾向,并持续对探索世界感到焦虑”[23]。

2.5 其他心理问题

林志萍、薛新力[26]对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惧怕否定评价心理使其减少了参与人际交往,影响人际之间的互动关系,与社会支持呈显著相关。由于人际敏感性是指以不断担心负面的社会评价为特征,对他人评价保持警觉与敏感并采取防御性行为(如服从或抑制行为)避免负面社会评价的一种人格倾向,由此推论:担心负面评价的人际敏感性与惧怕否定评价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类似。周仁会[27]认为,惧怕否定评价是一种与自尊存在反相关的负性思维,这种思维通过不合理信念,如“别人不喜欢我,所以我很差劲”等,降低个体自我评价水平,导致低自尊;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体异常敏感地捕捉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将这种评价当作界定自我的标准,从而产生负性自动化思维引发社交障碍,如退缩、冷漠等。

Luty[28]研究发现,心理压力较大的被试报告了更多被戏弄的痛苦经历,与无痛苦的被试相比,他们的人际敏感性更高,患精神障碍的风险也更大。此外,高度的人际敏感性与社会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评估人际敏感性对进行心理干预来解决人际关系中的潜在困难是一种治疗措施,用以阻止人际间“超敏感”与社会退缩之间的恶性循环、避免长期的不良后果[29]。

3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人际敏感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揭示并解决了许多问题,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未来进一步拓展与丰富,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与展望。

3.1 潜在机制

目前,随着人格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将人际敏感性作为一种人格倾向来探讨,还存在许多争议问题尚无确切定论。例如,人际敏感性的高低标准问题以及将其调整到何种程度才对个体具有积极意义?或是存在某种曲线模型能预测中等程度的人际敏感性最佳?亦或是对于团体而言,人际敏感性是越高越好;而对个体身心健康而言,人际敏感性却应维持在低水平较好?虽然研究表明,无论在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中,人际敏感性可能都是抑郁的易感因素,但是未来有必要更全面、深入地对人际敏感性的结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等进行跨文化研究,尤其是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之间的比较研究[22]。

3.2 影响因素

人际敏感性具体受到生物学、家庭环境,教育程度还是人格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未来值得关注和探讨的方向,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社会地位是否会影响个体的人际敏感性?David,Amanda,Eliane和Jeffrey [30]研究发现,老板关于下属对自己看法的判断,比下属关于老板对自己看法的判断更加准确,说明下属的人际敏感性普遍高于老板。这体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在人际互动中,为了更好地取悦于高社会地位的成员从而获得利益,因此感知其想法显得十分重要,相比社会地位较高的成员,社会地位较低成员具有更高的人际敏感性。还有研究表明,女性的人际敏感性更高也是由于其相对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缘故[18]。

然而,Galinsky等人,Kenny等人以及台湾学者林怡秀和李怡青的研究结果却有所不同,他们发现下属们能更好地觉察领导者对他们(下属)的看法,然而领导者却对下属们如何觉察他们自己(下属)更具敏感性[31-32]。这与前面结论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的人际敏感性测量范式所关注的重点不同、实验设计和人际敏感性的测量方法不同所致。这与Schimd Mast,Jonas和Hall的观点相一致,认为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在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时表现更好[12]。无论如何,高权力者和低权力者究竟谁更具有人际敏感性?是迄今为止依旧争论激烈的一大焦点,也是值得未来继续关注和探讨的研究方向。

3.3 研究对象

一直以来,有关人际敏感性的研究范围大多数集中在成年人尤其是中青年人群体中,而大部分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也都仅适合青年人,今后有必要针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群体加以探讨,或是将其划分为不同年龄阶段来进行纵向研究。由于未成年人处于人格萌芽或形成早期,这时自我同一性还未完全确立,同伴交往和人际敏感性对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这将决定他们如何评估自己,形成何种世界观与价值观。同理,由于老年人会更多的面临自身衰退、疾病与死亡等残酷现实,日益孤独和无助的他们对周遭人际关系更为敏感,也更加需要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相反地,还有一些老年人因为饱经沧桑、看淡人情,渴望过一种返璞归真、无欲无求的宁静生活,希望减少对子女或人际关系的牵绊,转而从宗教文化中寻求一种精神解脱。

3.4 心理干预

首先,对于认知、情感、动机、遗传或是社会环境在人际敏感性与健康的关系中起着何种作用?是否存在某种中介或调节变量来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可为未来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全新的思路[18]。其次,国内对人际敏感性的干预研究,大多是采用的SCL—90量表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分数作为标准施测之后进行的干预,即它们都是建立在第二种视角定义的基础上加以探讨的,然而对于人格视角定义下的人际敏感性干预措施是否会有所不同?未来可对此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这也是人格与健康心理学领域研究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赖运成,叶一舵.人际敏感性: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和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57-165.

[2] Boyce P,Parker G.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J].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9,23(3):341-351.

[3] Marin TJ,Miller GE.The interpersonally sensitive disposition and health:an integrative review[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3,139(5):941.

[4] Kaplan GA,Wilson TW,Cohen RD,et al.Social functioning and overall mortality:prospective evidence from the Kuopio Ischemic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 Study[J].Epidemiology,1994,5(5):495-500.

[5] Downey G,Feldman SI.Implication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for intimate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70(6):1327.

[6] Mccrae RR,Costa PT.Pers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man universal[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52(5):509.

[7] Smith BW,Zautra AJ.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reactivity to spousal conflict in healthy older women[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31(6):915-923.

[8] Wilhelm K,Boyce P,Brownhill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anxiety disorders and major depression[J].J Affect Disord,2004,79(1-3):33.

[9] Rizzo CJ,Daley SE,Gunderson BH.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Romantic Stress,and the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A Study of Inner-City,Minority Adolescent Girls[J].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2006,35(3):444-453.

[10]Otani K,Suzuki A,Ishii G, et al.Relationship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with dimensions of the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Inventory in healthy subjects[J].Comprehensive Psychiatry,2008,49(2):184-187.

[11]Molton IR,Siegel SD,Penedo FJ,et al.Promoting

recovery of sexual functioning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 with group-based stress management: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8,64(5):527.

[12]鐘毅平,张珊明,陈芸.不同权力者人际敏感性的差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62-65.

[13]Hall JA,Andrzejewski SA,Yopchick J E.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2009,33(3):149-180.

[14]Miller AB,Lenzenweger MF. Schizotypy,social cognition, an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J]. Personality Disorders,2012,3(4):379.

[15]Mccabe RE,Blankstein KR,Mills JS.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social problem-solving:Relations with academic and social self-esteem,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1999,23(6):587-604.

[16]Manju Mathew,Paulomi M.Sudhir,P.Mariamma.Perfectionism,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Dysfunctional Beliefs,and Automatic Though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2014,43(1):50-72.

[17]Bell V,Freeman D.A pilot trial of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in individuals with persecutory delusions[J].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 Experimental Psychiatry,2014,45(4):441-446.

[18]刘艳,谷传华.人际敏感: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3):489-495.

[19]Vidyanidhi K,PMS.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dysfunctional cognitions in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J].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9,2(1):25.

[20]Masillo A,Day F,Laing J,et al.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in the at-risk mental state for

psychosis[J].Psychological Medicine,2012,42(9):

1835-1845.

[21]Kumari RS,Sudhir PM,Mariamma P.Perfectionism an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in Social Phobia:The Interpersonal Aspects of Perfectionism[J].Psychological Studies,2012,57(4):357-368.

[22]Sakado K,Sato T,Uehara T,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high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type of personality and a lifetime history of depression in a sample of employed Japanese adults[J].Psychological Medicine,1999,29(5):1243-1248.

[23]許星瑶.高中生人际敏感性及其与解释偏向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6.

[24]訾非,周旭.大学二年级男生的完美主义心理、羞怯与自杀念头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244-246.

[25]Ulu I P, Tezer E.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adult attachment,and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J].J Psychol,2010,144(4):327-340.

[26]林志萍,薛新力.大学生惧怕否定心理与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2):166-167.

[27]周仁会.中学生惧怕否定评价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其自尊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5):559-560.

[28]Luty SE,Joyce PR,Mulder RT, et al.Th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measure in depression:associations with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2,70(3):307-312.

[29]Masillo A,Valmaggia LR,Saba R,et al.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functioning impairment in youth at ultra-high risk for psychosis[J].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16,25(1):7.

[30]David,A K,Amanda,S,Eliane,M B,& et al.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status,and stereotype

accuracy[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1735-

1739.

[31]Kenny DA,Snook A,Boucher EM,et al.Interp

ersonal sensitivity,status,and stereotype accuracy[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12):1735.

[32]Galinsky AD,Magee JC,Inesi ME, et al.Power and perspectives not taken[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7(12):1068.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心理健康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广州大学学生人格特质对锻炼动机的影响
人生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