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治疗对于患者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2018-08-09黄拥军
黄拥军
脑卒中为急性的脑血管病,多因患者脑血管出现骤然破裂(或者血管阻塞,血液难以进入大脑),造成脑组织损伤所致[1-3]。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偏高,治疗后易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4]。选取2015年7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脑卒中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开展康复治疗的效果,供参考。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脑卒中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症治疗组(44例)和康复治疗组(44例)。其中,对症治疗组患者行基础的对症治疗。男24例、女20例,年龄为46~77岁,平均年龄为(61.5±2.0)岁。康复治疗组患者在采取基础对症治疗的同时早期结合康复治疗。男26例、女18例,年龄为47~77岁,平均年龄为(62.0±1.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症治疗组 对症治疗组患者行基础的对症治疗,包含营养神经治疗、抗凝治疗、调脂治疗、脑保护剂治疗等[5-7]。
1.2.2 康复治疗组 康复治疗组患者在采取基础对症治疗的同时早期结合康复治疗,康复治疗:(1)急性期康复治疗。在卒中急性期需要确保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取良姿位,然后协助患者进行关节的被动运动和按摩等,促进患者血液循环[8]。(2)恢复期康复治疗。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应指导其进行翻身练习、坐起练习、踝关节背身牵张练习、腕关节背身牵张练习、坐位平衡练习、站立练习、站立平衡练习、步行练习、上下楼梯练习和日常生活练习等,康复治疗循序渐进的开展,一天进行一次,一次30分钟[9-10]。
1.3 研究指标
研究两组运动功能、生活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其中,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采取FMA表来进行评估,得分高表示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好。生活能力采取BI指数来进行评估,得分高表示生活能力好,对比评估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估分析
康复治疗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估均优于对症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估分析(±s,分)
表1 两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估分析(±s,分)
组别名称 n FMA BI指数对症治疗组 44 46.7±5.2 67.0±4.5康复治疗组 44 62.8±6.4 72.6±4.3 t值 - 4.349 3.997 P值 - 0.039 0.042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分析
治疗后,对症治疗组有4例出现肩关节脱位,2例出现肩痛,3例出现关节挛缩,1例出现肩手综合征,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7%;康复治疗组有2例出现肩关节脱位,1例出现肩痛,1例出现肩手综合征,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1%。康复治疗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症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因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的1~3个月为其最佳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时间(3个月之后因继发性障碍等,使得运动功能恢复速度减慢),所以临床需要对患者开展早期的康复治疗,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11-12]。在康复治疗中可分为急性期治疗和恢复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注重良姿位摆放和早期的被动运动,其中良姿位摆放能够预防关节变形挛缩,抗痉挛,刺激偏瘫肢体恢复。早期的被动运动可以向患者大脑皮层进行刺激,传递大脑神经冲动,令大脑兴奋,促使患者肢体出现主动运动。恢复期治疗主要注重循序渐进的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其能够调动脑组织中的残余细胞进行代偿,促使脑损伤部位组织重构以及细胞再生,发挥脑组织的可塑性,经肢体运动能够增加大脑皮层的血流量,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并向大脑输送正确运动模式,在传入和传出反复刺激下建立高级中枢控制肢体运动模式,进而加快患者患肢功能和肌力恢复,避免偏瘫肢体出现失用性的挛缩变形情况,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本文数据显示,康复治疗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估均优于对症治疗组,在并发症方面,康复治疗组并发症总出现率9.1%,低于对症治疗组的22.7%,可见,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