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鱼解字·禾穗落花之美》中的“年”字质疑
2018-08-09■/
■/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流沙河先生在《白鱼解字》一书中,根据“六书”的理论,以及“人、仁”谐声关系,得出“年”字是会意字,而且“年”字下的“人”是基于“人”、“仁”的现代读音相同之故。笔者在阅读该文之后,颇有疑惑,特撰此文,以就正于方家和流沙河先生。
《白鱼解字》以谐声探索字源、解释字义,在文字学、训诂学中是重要的方法,但看过之后对于其中“年”字的解读产生了质疑。《白鱼解字》以谐声关系立论,这个方法我们赞同,但是,其论证中却有不少可商之处。
以下是“年”字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的部分写法:
甲骨文
小篆
关于“年”这个字,流沙河是这样解读的:“年由上禾下千组合而成。年字从禾,必与小米相关。禾下的千作声符用。篆文年下的千,绝不参与意义,是纯声符。金文第一个年,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站在土上。金文第二个年,上面仍是禾而粗大其穗,下面是人而无土,与甲骨文结构一样。这便是最早的年字了。
年字为何从人?人伏禾根之下做啥?你要换个思路,想到‘人’指植物粒壳内的子实,那就通了。苡仁、杏仁、花生仁、胡桃仁等原本是这个‘人’。禾熟结子实,一次为一年。小米丰收了,古人叫‘有年’。五谷都丰收,就叫‘大有年’。探讨下去,最早的年,指的乃是黍类之性黏者,大黄米之一种,即黏。年黏音同,本是一物,专指性黏的大黄米。年,后来移指小米;又后来概念扩大,遍指五谷;再后来才用于纪岁时。”
根据“六书”的理论,流沙河认为“年”字是会意字,关于字的解释,他认为是由于“人”、“仁”的现代读音相同,而且“人”是指植物的子实,古人才在造“年”字的时候在下面写了个“人”字。但“人”和“仁”这两个字仅仅是因为现代读音相同就可以通用吗?“人”究竟有没有“果仁”的义项呢?经查阅《汉语大字典》得知,“年”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年,榖孰也。从禾,千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年,穀孰也。爾雅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年者,取禾一孰也。从禾,千聲。奴顚切。古音在十二部。春秋傳曰:‘大有秊。’而容庚《金文编》中则说:“年,从禾,从人,人亦声。《说文》非。”于省吾《甲骨文释林》:“年乃就一切榖类全年的成熟而言。”按:甲骨文“年”字意为稔熟,金文始用作年岁字。可见许慎与容庚关于“年”下面的部件究竟是“人”还是“千”说法是不一的。但根据北大古文字学家李家浩教授的观点,他指出战国文字往往在竖画的中部加一点或一短横,“人”旁中部加短横或点后,则与“千”字同形,而且“人”、“千”古音都在真部,故皆可用作声符。所以从人或从千都讲得通。但如果把下面的部件当做“人”来解释,则需考证“人”的用法中是否有“果仁”的“仁”的义项。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二字的古音是相同的,根据《广韵》,二字的读音均为[rén],“如邻切,平真日。真部。”其次在古籍中“人”的义项里确实有“果仁”的意思。根据《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果仁”是“人”的第13个义项。《爾雅·释木》“桃李醜,核。”清郝懿行义疏:“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人,果实之人,在核中如人在天地之中,故曰人,俗以‘仁’为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人部》:“果人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草》方书,诗歌纪载,无不作人字。自明成化重刊《本草》,乃尽改为仁字。”可见“果仁”在明成化重新刊印《本草纲目》之前确实是都写作“果人”的,所以对于流沙河的解读也不能全盘否决,但至于是否在殷商的甲骨文、金文中“人”就具有了“果仁”的义项,是需要作进一步考证的。
从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不立足于充分的论证,而只是从主观臆想出发去解释文字或辨析他人的观点,那么最后会缺乏理论的依据,结果只能是莫衷一是。当然,在流沙河的著作中,大多数文字的解释都是合理而符合文字学理论依据的,我们应当用一种全面的眼光去看待。